Set-up.jpg  

網路上資訊很亂,包括Wikipedia和Malt Madness都提到Kininvie在2010年關廠,原因在於Kininvie的主要目的是補充Balvenie的不足,作為調和Grant’s所用。當新酒廠Ailsa Bay於2007年創立後,產能可達1200萬公升/年,對照下僅有480萬公升/年的Kininvie雖說也算中量級,但已失去了重心而被打入冷宮,最終只得黯然休停………..

且慢!我不清楚原廠是否注意到這些敘述的問題,但格蘭父子公司於2013年尾大張旗鼓的發表第一版,也是專為台灣市場訂作的Kininvie 23yo,2014年暑期推出免稅店專賣的Kininvie 17yo和UK市場的23yo,以及今年剛剛上市的第三批次Kininvie 23yo,這種種作為,完全看不出關廠的跡象。所以我詢查了Malt Whisky Yearbook 2015,Kininvie在2011年(?)確實暫停了一段時間,2013恢復生產,產量約260萬公升,2014年280萬公升。從這些決策的變動也可以看出,酒廠動輒數億的投資不能只考慮眼前的需求及利益,尤其是集團內各酒廠的調配和運作。

Kininvie.jpg

Pot_Stills.jpg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479期.jpg  

在威士忌仍是「生命之水」的古早年代,剛蒸餾完成、無色透明的新酒,不僅酒精度高,而且辛辣刺激,並不好喝也不適宜直接喝,通常會調入各式各樣的香料、藥草、莓果或水果,或作為醫藥使用。這種情況從十五世紀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都未曾大改,我們熟知的「陳年」觀念當時並不存在。但由於威士忌是農作收成後的副產品,有其季節特性,必須存放在容器內以供全年飲用;到了私釀猖獗的時代,為了躲避稅務官員的查緝,更需要四處儲存和運送,手頭最好的容器,便是各類二手木桶,無論是葡萄酒桶、蘭姆酒桶、波特酒桶、啤酒桶、白蘭地桶、雪莉酒桶,甚至是裝過漁獲的木桶,無關乎質地或陳年效果,只要滲漏量小即可。

橡木桶如何成為威士忌陳年的關鍵?歷史上缺乏明確的記載,但大抵來自市場法則,也就是當消費者逐漸發現放在某些特定的木桶一段時間後,威士忌變得更好喝,聰明的店家(當時的威士忌都在雜貨店裡販售)因此追逐消費習性,慢慢的成為流行。雖說早在十九世紀初便有文件記載陳年的好處,但得等到十九世紀下半才廣為人知,不過當時絕大部分的威士忌都是調和式,並未刻意強調陳年時間。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依舊如此,僅有少數麥芽威士忌標示酒齡,並且以偏低的5~10年為主,即使1963年格蘭菲迪首度將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品牌推向國際時,瓶身上也看不到陳年時間,不過猜測不會超過8年。事實上,在威士忌產業大爆發的1970年代,最常見的陳年時間約僅6~8年,而且咸認最好不要超過15年,否則將因吸取過多的木桶風味而讓酒「味同嚼木」!

叫人驚訝的,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陳年規範,一直到1988年才首次由蘇格蘭威士忌協會訂定,包括必須使用小於700公升的橡木桶,以及必須陳放3年等等。從歷史軌跡來看,由於蘇格蘭缺乏木材天然資源,威士忌熟陳於二手木桶的方式歷數百年而未變,且經久篩選下來,除了橡木之外的其他木質均被剔除,又以陳放過美國波本威士忌以及西班牙雪莉酒的橡木桶最受歡迎。

美國波本威士忌由於法規限制,全新橡木桶只能使用一次,因此成為全球木桶的最大來源。由於內壁燒烤方式和玉米原料,可熟陳出香草、奶油、椰子、杏仁種種甜美風味,也足以讓酒廠充份展現細緻花香和果甜。至於過去可整桶外銷的西班牙雪莉酒,裝瓶後遺留下來的空桶子恰可用於儲存威士忌,帶來葡萄乾、果乾、蜂蜜、堅果以及黑巧克力、焦糖等迷人的香氣與口感,讓許多人愛不釋手。只是從1983年開始禁止整桶輸出,各家酒廠 - 尤其是以雪莉風味著稱的酒廠,莫不積極保障雪莉桶的來源,形成一條從橡木森林到威士忌的完整產業鏈。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lenfiddich_1992_C41093.jpg  

時間:7/10/2015
總分:88

Nose:甜美的果蜜、蜜餞、麥芽、蜂蜜、柑橘,溫暖的乳脂,淺淺的橡木桶和一縷煙燻,顯得輕柔而優雅,稍候一陣子浮出些許薄荷和許多的脂粉花香,底層少量的柑橘皮,似乎可無窮無盡的延續 23

Palate:大量柑橘、輕蜂蜜、麥芽甜在前端,一絲柔美的奶油,但荳蔻、胡椒的刺激相當強,再浮出柚子、檸檬皮苦,少量橡木桶,乳脂溶著淡淡的燒烤風,略苦的可可、咖啡和巧克力 21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我們熟悉的Old Malt Cask(OMC),還是再解釋一次為什麼標明Hunter Laing而非Douglas Laing。原來執掌Douglas Laing的兩兄弟Stewart Laing以及 Fred Laing在2013年分家,前者加上兒子Andrew 和 Scott成立了Hunter Laing & Co.,擁有Old Malt Cask、Old & Rare等等系列,後者則與女兒Cara繼續經營Douglas Laing & Co.,擁有Big Peat、 Double Barrel和 Provenance 等等。

Longmorn 19_ 1994_OMC.jpg  

Longmorn 19yo 1994/2014 (58.6%, Hunter Laing OMC, Refill Hogshead C#HL10690, 258 Bts.)
時間:7/10/2015
總分:87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L-1.jpg  

感謝Cotingham Ltd.的大力支持,為TSMWTA社團於7/4/2015辦了一場Tomatin垂直品酒會,羅列了一系列的酒款共計8支。會中討論相當熱烈,每位參加者對於風味的賞析與解釋都有一番獨到的見解,讓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品酒會後留下的問題也讓我思考良久。

林曉萱.jpg  

誕生在19世紀末Whsiky boom的年代,Tomatin的早年命運並不順遂,即使跌跌撞撞的生存下來,在超過半世紀的時間中,僅有的2座蒸餾器停停走走的生產。不過到了1956年情況有了改變,跟隨著威士忌市場的興盛,蒸餾器數量逐年不斷擴充,1974年不再作地板發麥,而蒸餾器也來到的23座,年產量超過1200萬公升,成為全蘇格蘭最大的蒸餾廠(作個比較,Glenfiddich擁有28座蒸餾器,產能達1400萬公升)。但到了1980年代,難以抵擋威士忌的大蕭條,1986年成為第一家賣給日本公司的蘇格蘭威士忌酒廠,而2002年將11座蒸餾器拆除,產量也從最高峰的1200萬公升下滑到500萬公升,到目前仍存在的6對12座蒸餾器中,僅有4座spirit still運作,而產量更下降到220萬公升。

為什麼我會如此著迷於數量?因為這真的是個大問題,今日我們只看見各酒廠不斷的擴大產量,Tomatin反其道而行的縮減,到底是為了哪樁?根據Malt Yearbook 2015,Tomatin在10年前開始裝出OB酒款之後,2013年銷出了367,000瓶,美國市場更在去年成長高達80%,是不是在後市可期之下,產量會緩慢增加?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onshine-Still.jpg  

論語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但並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是同黨營私,卻不能與大眾和諧相處。各位看倌,今天要談的觀念卻和孔子之說有點顛倒,威士忌在蒸餾過程中,需要的就是銅,「銅」「硫」合污之後,才能汨汨流出如君子一般清澈、雋美、和諧無雜味的新酒,如果缺少了銅,那麼可能同甘共苦的混合各方風味,如小人一般讓人厭棄。是焉?非焉?且看下文分解。

根據The Scotch Whisky Regulations 2009 ”…… Scotch Whisky produced …… by batch distillation in pot stills” pot stills,壺式或罐式蒸餾器,一般均以銅打造,主要是因為金屬銅良好的延展性與導熱性,且不易腐蝕,更重要的是,咸信銅能夠去除硫味而讓酒質更為乾淨,只不過其機制及化學反應並未被一般人所熟知。另一方面,由於銅製蒸餾器於運作時容易磨損,必須經常維修而增加營運成本,近年來也逐漸出現以不鏽鋼取代銅的聲浪,譬如冷凝管或甚至罐體,在美國確實也有少部分的蒸餾廠開始採用不鏽鋼蒸餾器,不過內部還是置放銅網來與蒸餾液作化學交換。

陶製蒸餾器.jpg  
圖1 陶土製蒸餾器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威士忌環境長期以來重北輕南,幾個較為知名的品飲團體幾乎都局限在北台灣,酒專也以北台灣居多。不過近幾年來酒商的品酒會活動努力向南、向東拓展,也帶動了正向的品飲風氣,在一群南台灣熱愛威士忌的酒友號召下,福爾摩沙威士忌會社(The Formosa Whisky Society, T.F.W.S.)於2014年成立,根據臉書粉絲專頁,並沒有固定的組織和聚會時間,顯然具有強烈的慷慨草莽風格。

我與這群豪爽漢子的第一次會面,是4月上旬南下高雄假工作之餘,由同是TSMWTA社員的Yuanchuan Lee安排下,渡過了酒酣耳熱的一晚。酒量極差的我喝了不少酒、吃了極多的熱炒好料,近凌晨0時方散。主人Yuanchuan Lee將這兩款未喝完的選酒塞給我,盛情難卻的帶回來台北,除了留下品飲紀錄,未來有合適的活動再與大家分享。

Littlemill_22_1992_TWA_TFWS.jpg  

Littlemill 22yo 1992/2014 (52%, TWA for T.F.W.S, Refill Hogshead, 196 Bts.)
時間:6/21/2015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477期.jpg  
 

初踏入威士忌世界的酒友,一定得熟記五大產國以及蘇格蘭五大產區的風格特色。各產國或原料不一,或蒸餾方式不同,所以產生了三次蒸餾下清雅的愛爾蘭、以玉米為原料、辛辣獨特的美國波本、調和裸麥卻又最為輕淡的加拿大,以及細緻、充滿東方線香風味的日本。至於風格多變的蘇格蘭,則有柔和輕淡的低地區、複雜且個性強烈的高地區、充滿溫和花果香的斯貝賽區、繚繞著煙燻泥煤且海風凜冽的艾雷島區,以及濃郁厚重的坎培爾鎮區。具備了這些基本功,闖蕩威士忌的世界大致有了指引,面對眼花撩亂的酒款也不至失去方向。

只不過經驗值逐漸累積增加後,不免疑惑以產地作區分的原則怎地有些參差,甚至南轅北轍的差異極大。譬如以蘇格蘭為例,布萊迪和布納哈本的柔和圓潤好似與嶙峋的艾雷島缺乏關係;擁有全蘇格蘭最高蒸餾器的格蘭傑,塑造的輕柔細緻風華也撇開高地;斯貝賽區達芙鎮上屬於同一間公司的格蘭菲迪、百富和奇富(Kininvie)各具不同的果香與花香,又與擁有肉質感的慕赫(Mortlach)大異其趣;更別提坎培爾鎮上的雲頂,單一酒廠便作出無泥煤、輕泥煤和重泥煤三種完全不同的風味。

若放眼世界,愛爾蘭一掃輕柔傳統,裝出了具有雄健體魄的泥煤款;日本同屬於三得利的山崎與白州,利用製程和工序技巧製作出多變複雜的風味;美國則不只是波本,使用的原料除了玉米之外,如同加拿大一般也混合了裸麥、小麥,甚至是米等多種穀物配方,更有雨後春筍般興建的微型酒廠或工藝酒廠(Micro-distillery, Craft distillry),以多變的風格顛覆大家的想像。如此繽紛多呈的可能,籠統的以產地、產區去描繪,不僅力有未逮,也可能迷失在茫茫酒海中。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ynelish Distillery.jpg  

TSMWTA社團在2007年3月由仕原和Gerry辦了場「Brora/Clynelish雙子星酒廠品酒會」,當時的我對這(兩)間酒廠一無所知,而品酒會留下的是充滿鐵板牛排香氣的最後印象,只因為舉辦地點選在洋蔥牛排館,相信所有曾參加的社員應該都記得。

所謂雙子星,其實並行存在時間不過1968~1983短短的15年,1968年前的Clynelish是由Marquess of Stafford (後來稱之Sutherland 公爵) 在1819創立,並且在1824年取得蒸餾執照。幾經換手之後,1912年由Distiller's Company Ltd (DCL)買下主要股權,到1930年則完全掌握股份。受到美國禁酒令和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31~1938以及1941~1945年間短暫休停,不過隨著二戰後的需求上升,DCL於1967年決定在原來的廠房旁邊另行興建一座新蒸餾廠,1968年完工運作,兩座廠分別稱之為Clynelish A和Clynelish B,目的就是延續歷年來累積的好名聲。不過查就歷史記載,到底是新A舊B還是新B舊A有點混淆,譬如Michael Jackson所著的「威士忌全書」便以新A舊B稱之,另外也有新廠為'Clynelish I'、舊廠為 'Clynelish II'的說法(詳Malt Madness)。

對於兩座同樣稱為Clynelish的蒸餾廠,無論是消費者或是SWA都有意見,所以舊廠在1968年關閉,新廠則在舊廠關閉後1個月開始生產。但很恰巧的,艾雷島發生了大水災,DCL旗下重泥煤蒸餾廠產量大減,為補上調和式威士忌所需要的泥煤酒款,DCL嘗試在蘇格蘭本島選擇蒸餾廠來產製,而剛好舊廠有空,所以很快的在1969年重新恢復生產,並更名為Brora。

Brora-distillery.jpg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dbeg Perpetuum-1.jpg  

時間:6/14/2015
總分:88

Nose:檸檬、香草、柑橘、麥芽甜,大量燒烤煙燻、許多的木炭,和明顯的海水鹹味、泥煤、略焦的bacon,以及少許海水潮味,煙燻繚繞的碳烤風延續不斷,許多豐美的乳脂調味,香草麥芽甜依舊,一點點征露丸 22

Palate:入口是柔軟而甜美的泥煤,相當令人驚訝,粉狀的巧克力、炭烤煙燻下,充滿大量的香草、麥芽和蜂蜜甜,泥煤刺激接踵而至,再漫出海水鹹味、潮味,橡木桶煙燻隱隱浮出,一點點八角、荳蔻的辛香料,油脂微帶了臘質,堅果、可可亞,少許微苦的巧克力,舒服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ctomore071.jpg  

時間:6/6/2015
總分:87

Nose:強勁的泥煤,偏屬於新酒的麥芽甜,很生龍活虎的酒精氣,稍候片刻穩定下來,甜甜的香草、蜂蜜伴著逐步遞增的橡木桶、煙燻,燒烤風濃濃的吹拂,少許胡椒,具有相當厚度,乳脂、烤餅乾,甜甜的奶油、咖啡牛乳,延續不長,但份量十足 22

Palate:毫無疑問的重泥煤,入口的泥煤伴隨著高酒精刺激讓口舌都麻了,大量胡椒、荳蔻、八角種種辛香料,渾厚的橡木桶與煙燻下浮出底層的柑橘酸甜,也慢慢釋出甜甜的麥芽、穀物,以及明顯的海水潮味,一些奶油油脂,堅果、略澀的咖啡銀皮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eat King Street.jpg  

Great King Street - Glasgow (43%, Compass Box, 2014)
時間:5/31/2015
總分:87
Nose:清晰的泥煤與淡淡的煙燻,酒精有點刺激,麥芽甜和柑橘酸藏在底部,微微的穀物發酵酸稍縱即逝,隨即交予溫和的乳脂與香草甜主掌,甜美溫柔異常,淡淡的泥煤、橡木桶一路相伴,時間拉長後浮出少量薄荷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ettercairn_11_2002.jpg  

時間:5/26/2015
總分:84

Nose:略具酒精刺激的的麥芽甜,有股不成熟的新酒暗示與年輕的木質,一些輕燒烤,時間拉長之後酒體逐漸增厚,油脂提升加上燒烤橡木桶,一點點木炭,麥芽甜豐足,可惜延續性不佳,很快的酒精氣興起而沖散了香氣 20

Palate:穀物、麥芽甜和充分的橡木桶厚度,一點點乾草,油脂充足,輕燒烤和煙燻,木炭暗示,胡椒辛香刺激,木頭、粉狀的咖啡、可可亞,多喝些,前方的果甜增多,柑橘、蘋果,一些幸福的糖蜜、蜜葫蘆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mdhu_8_2005.jpg  

時間:5/19/2015
總分:82

Nose:前方的酒精氣顯得刺鼻,隨即上浮的是略帶發酵酸味的柑橘、麥芽甜,有點悶的橡木桶,這股悶蒸的暑氣持續約10分鐘方散,釋出溫柔的麥芽和淡淡的蜂蜜、柑橘甜,少許穀物、乾草但逐漸增多,放越久越是開朗清爽而甜美 21

Palate:穀物、少量乾草,很甜的麥芽與輕蜂蜜、糖蜜和少量柑橘,入口略顯酒精刺激,年輕的木質單寧也刮搔著舌兩側,淺淺的柚子皮苦,一點點白胡椒,柑橘皮油脂,喝多之後,柑橘類果皮的油脂與苦味增多,單寧澀感也隨之增加,少許薄荷涼 20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lisker_6_2008.jpg  

時間:5/17/2015
總分:83

Nose:泥煤、煙燻和淡淡的麥芽甜,燒烤風逐漸增濃,具有壯碩體質的橡木桶,一點點木炭,慢慢的透露出柑橘、莓果酸,泥煤濃度也隨之增加,時間拉長後釋出微微的薄荷涼意,泥煤煙燻則延長甚久 22

Palate:入口一些new make暗示,很讓人驚訝的溫潤泥煤與煙燻,雖然豐富,但毫無刺激感,一些乳脂裹著燒烤橡木桶和清楚的海風,麥芽甜、香草甜逐漸增多,一些年輕的木質和單寧,少許的胡椒,淡淡的白巧克力 20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