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471期.jpg  

楊柳絮飛、紅梅綻笑,祝所有讀者財納四海慶新春、門迎八方喜洋洋。

春節免不了吃吃喝喝,無論是除夕圍爐或拜年閒談,大家喝了哪些絕妙佳釀和夢幻逸品?又搭配了什麼南北小菜、磕牙零嘴?當酒斟入杯,是純飲、加水、加冰塊?還是調入蘇打水、可樂、綠茶?細細品嚐亦或有酒方酣的大口乾杯?

絕大部分的酒友,都是將「酒」當作媒介開始喝起,不刻意去追究嗅覺或味覺,只著重在酒精功效。所以三兩好友歡聚,在美食、音樂或口沫衡飛的話題圍繞下,酒成了興奮劑或融合劑,將所有元素拌合在一起。喝什麼酒並不重要,啤酒、葡萄酒、紹興、高梁、伏特加、威士忌,只要能達到賓主盡歡目的就好。而事實上,一旦達到眾人皆high的暈淘淘境界,喝下肚子的內容物到底是什麼也無人聞問了。

這種喝酒方式應該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換個場合心境,或許可以咖啡、茶或其他飲料代替,但酒發揮的畫龍點睛功效絕非其他飲料所能取代。酒之為用大矣,君不見「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酣暢淋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婉轉低迴,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慷慨激昂?更不論酒宴歌席裡,少了舉杯的豪情,就缺乏酒酣耳熱的意思。所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中,「消萬古愁」是目的是主體,而「美酒」則是客體,千萬不要搞混了。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2992.jpg  

正如昨晚和Daniel聊起,這場Balvenie是我聽過最完整的一次說明。風土、人情、傳統工藝,Daniel毫不掩飾對這間家族酒廠的熱情,細數著酒廠中每位工匠的名字,譬如70幾歲的銅匠和他新招募的52歲學徒,又譬如我們敬愛的、靦腆、溫和的大師David Stewart。這種種,跳脫了我們習於執著的理性數字,用充滿人情溫暖的感性進入這間酒廠,體悟有別於高昂熱情的Jim McEwan或Dr. Bill Lumsden的他重風味。

當然有些趣事得記述。The Single Barrel系列,包括了去年推出的12yo、傳統裝瓶的15yo以及最新的25yo,未來將成為酒廠三種核心系列之一。術語上,Barrel通常指稱Bourbon cask,不過昨晚的2款15yo 卻都是雪莉桶。Daniel解釋,Balvenie已經將Single Barrel當作系列名稱,不拘泥去使用Bourbon、Hogshead或Sherry cask,雖一時之間有些不好接受,但慢慢的應該會讓消費者習慣。另外,標明在25yo上的Traditional Cask,在酒廠定義是American cask,也就是refill bourbon,為什麼?酒廠認為first fill才能稱之為bourbon cask,其後的再次裝填受到bourbon酒的影響已經不大,木桶風味主要還是來自American oak。另外Daniel也提到,酒廠傳統上使用的仍是sherry cask,使用的是European oak,有自己專屬的橡木桶來源。不過怡蘭與我都共同質疑,sherry cask百年來不是使用American oak嗎?

另一件引起我關心的是,Balvenie擁有自家的大麥農場,以及約佔12%的地板發麥,至於在48小時長的kilning過程中,最後約9小時也投入泥煤作燃料。這種傳統工藝不禁讓我好奇,即使大麥產量不足以供應所需,絕大部分的麥芽仍購買自發麥廠,但酒廠是否做了house-owned barley的試驗?若將再加上地板發麥等製程,將會製作出非常有趣的產品。Daniel回答每一年都有人做類似的提案,但似乎並未被接受,我說,若你提案成功,十年後做出來的裝瓶將成為相當驕傲的一項成就!

IMAG2991.jpg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mes Dinnen and Whisky.jpg  

令我訝異的,James Dinnen在從事藝術創作前,擔任的是警察工作,退休之後於1984年進入Glasgow School of Art開始學習油畫,目前則以繪畫為主職。這一系列與Creative Whisky Co.合作的畫作,在去年10月於Good Spirits Co.展出,總共只裝了150套。
另一件讓我訝異的是,這系列畫作呈現如水彩的渲染效果,卻是畫在帆布上的油畫。藍色主旋律勾勒了都市夜裡的光影,有些迷離、沉鬱、冷清、淒楚,需要喝一大口威士忌來解愁。

Invergordon_2006_JDS.jpg  

畫作:在牛欄路上的44號公車 The 44 Bus on Byres Road Glasg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dyburn 1974.jpg  

時間:2/28/2015
總分:92

Nose:帶著許多莓果酸的柑橘、香草甜在前端,粉嫩的花香芬芳撲鼻,蜜蘋果、蜜鳳梨和少許的百香果,乳脂調著淡淡的奶油柔美異常,緩慢的莓果、蜜餞酸逐漸增多,清爽而年輕的木質,輕輕搖晃之後底層依舊是中人欲醉的香草甜,微微的薄荷暗示,美妙不可方物 24

Palate:入口略顯疲弱,不過在莓果、鳳梨酸的帶領下,飽滿的香草甜與滿口的花香快速佔領味蕾,一點點薑汁、荳蔻的辛香刺激,乳脂則十分柔軟,淡淡的木質、少許單寧和柑橘果皮的苦,反襯出鹹味暗示 23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pringbank 1992 BBR.jpg  

時間:2/24/2015
總分:89

Nose:清楚的泥煤在最前端,底部為清爽的麥芽、蜜蘋果甜和陣陣薄荷涼,很淡很淡的煙燻,一點點鹹味暗示,慢慢浮出少許柑橘、檸檬、莓果酸味,以及越來越多清涼粉嫩的香草甜,燒烤煙燻也隨時間拉長而增多 23

Palate:非常甜的柑橘、蜂蜜、草莓、蜜蘋果,清爽的薄荷、青草暗示,輕泥煤稍後釋出,麥芽甜與少許奶油,胡椒、荳蔻辛香刺激,一點點檸檬皮,乳脂、淡淡的燒烤、可可亞,淡淡的鹹滋味溶在油脂中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23/2015
總分:89

Nose:濃郁的奶油油之下,香甜的柑橘、大量莓果、蜜餞、青蘋果酸,豐滿流汁的糖蜜,慢慢浮出些許的柑橘果皮苦,淡淡的燒烤煙燻,時間拉長後全屬飽滿的蜂蜜、柑橘、麥芽甜,帶著微微的花香調,搖晃後木質調明顯,一些荳蔻的辛香暗示 24

Palate:在十分刺激的酒精、薑汁、胡椒帶領下,入口的蜂蜜、柑橘、香草甜很是飽滿,少許莓果、蜜餞酸,大量年輕活潑的木質和輕燒烤橡木桶,柑橘果皮的苦與澀接續釋出,乳脂和少許麥芽甜,一些青草,一點點鹹 22

Finish:中~長,淡淡的燒烤煙燻,鹹味明顯,木質與柑橘果皮澀,少量的柑橘、麥芽甜 21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23/2015
總分:91

Nose:濃濃的麥芽,酒精略顯刺鼻,底層的糖蜜甜很快的釋放開來,果蜜摻著微微的蘋果、莓果,十分奔放,一點點發酵酸快速閃逝,帶點煙燻的麥芽糖蜜甜再度成為主軸,一些奶油、巧克力粉,橡木桶越來越厚,並浮出少許鹹感,時間拉長後,許多的灰塵、灰燼感覺 23

Palate:一入口便是明顯的麥芽甜,以及接踵而來的蜂蜜、柑橘甜,果蜜、蘋果和越喝越多的莓果酸,燒烤橡木桶帶著許多的煙燻,一點點木質以及偏重的胡椒、荳蔻刺激,奶油油脂輕淡且略呈臘質,稍有點苦的可可、巧克力,慢慢浮出些許鹹味 23

Finish:中,木質和單寧的刺激長了一些,麥芽甜和淡淡的乳脂緩慢飄盪,少許鹹,少量燒烤橡木桶,可可亞、略甜的巧克力 22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L.jpg

時間:12/21/2014
主講:Kingfisher

Springbank_11_1996_SMWS2764.jpg  

Springbank 11yo 1996/2007 (58%, SMWS, C#27.64)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469期.jpg  

2014年的「麥芽狂人大獎」(Malt Maniacs Award, MMA)於去年12月中公佈結果,對於這項不分酒齡、桶型、國別、產區,且毫無商業糾葛的獎項,一向是威士忌狂熱份子追逐的焦點,而熱騰騰的至高無上總冠軍是(擂鼓……):來自台灣的金車噶瑪蘭!如果這消息不夠驚人,那麼第二名將再度讓人跌破眼鏡:由法國著名的裝瓶商La Maison du Whisky選桶裝出的……金車噶瑪蘭!

這項震驚全球威士忌玩家的消息,今年初由美國新聞網CNBC加以報導,標題是”Single malt from Taiwan shakes up whiskey industry”,網路上議論紛紛。雖說過去噶瑪蘭在其他烈酒競賽獲獎無數,甚至連續三年獲得國際葡萄酒暨烈酒競賽(IWSC)之「亞太區最佳蒸餾酒廠獎盃大獎」,但似乎從未激發如此浪潮,身為台灣人,豈能不為此感到驕傲乎?

台灣在威士忌產業一向威名顯赫,可惜不是產製,而是驚人的消費能力。根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剛剛公佈的統計報告,台灣在2013年進口的蘇格蘭威士忌總量雖僅排名十六,但總值高居全球第七。另外根據甫出版的「2015麥芽威士忌年報(Malt Whisky Yearbook)」,台灣的麥芽威士忌消費量在2012、2013連續兩年高居全球第三,雖然落後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全球免稅市場一大截,但以單一國家論,立即躍居第二。這種堪稱恐怖的消費實力,怪不得成為威士忌產業的一級戰區,蒸餾廠、裝瓶商的全球品牌大使、調酒師、行銷總監每年的行程必定排上台灣,烈酒展也時常見著威士忌作家、大師往來穿梭的身影。

「麥芽威士忌年報」對威士忌的熱愛者來說,是本相當重要的參考書。在最後幾頁統計表中,與台灣驚人的麥芽威士忌進口數字比對,但更有趣的是,在調和式威士忌項上,台灣卻擠不進「十大」之列,似乎意味著台灣的飲酒潮流已從大口乾杯的調和威士忌,轉向單價更高的麥芽威士忌。另外一個大部分酒友可能都不清楚的事實是,全球最大的威士忌產國不是蘇格蘭,不是美國,而是東方的神秘國度:印度。就以銷售量前十名的品牌來說,我們所熟知的約翰走路排名第三,傑克丹尼爾第五,其餘通通來自印度。只不過印度產製的威士忌並不符合SWA的嚴格規定,因此難以出口到其他國家,幾乎全由國內消耗。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467期.jpg  

假若「酒齡」與「熟成」並非對等成長,假若「酒齡」與「酒質」難稱正相關,那麼為何市場如此瘋狂追逐老年份酒款?又為何報章、坊肆四處可見「收購老酒」的廣告?甚至剛結束的羅芙奧秋季藏酒拍賣又創下驚人的成交金額?

原因無他,物稀為貴。1980年代威士忌的崩盤,讓各酒廠在威士忌熱潮突起的今日都面臨老酒不足的窘況。酒廠除了擴大產能和高喊打破年份迷思來因應,也細心呵護手中現存的老酒,絕不輕易裝瓶;至於消費者端,除了驚覺當年遍地皆是、毫不起眼的酒款,相隔幾年竟漲到令人咋舌的天價,也發現市面上相同酒齡的酒款品飲起來似乎不復以往,而產生今不如昔的感慨。

是焉?非焉?對於美好的過去究竟只是懷念,還是酒廠巧婦難為,已經調不出往日的酒質?對於後者,酒廠永遠不會承認,因為調酒師的重責大任,便是經年累月的勾兌出相同酒款,讓消費者分不出差異,酒款配方不變、風味更不會變,至於消費者的質疑,純屬個人口味變化。所以,驗證上述懷疑的唯一辦法,便是找出相同酒款的新舊裝瓶,讓他們接受最嚴酷的「頭碰頭」對決考驗。

我曾參與兩場大對決,第一場的酒款全是格蘭利威12年,羅列了從1980年代至今以及兩岸三地作過的裝瓶共計6款,第二場則以泰斯卡10年為主,除了從1990年代至今的標準款之外,更加上1980年代的12年特殊款。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durra2015-01-23.jpg  

Glenlivet在松菸的體驗場作得十分熱鬧,從松山到Speyside的列車很富有想像空間,台灣團隊的創意值得鼓掌,可惜只有短短三天,沒去過的酒友要把握機會。

由於我們是「全台灣最嚴肅的品飲社團」,免不了要對發表會的兩大主題Nàdurra Oloroso Matured以及Nàdurra First Fill Selection做些討論。個人認為這兩支酒彰顯了酒廠風味光譜的兩個極端,有些窄化,可能創造出不同的喜好擁護者。其中First Fill Selection指的是First Fill Bourbon,香草、椰子、奶油的香氣展現波本桶特色,口感則年輕刺激而略顯輕狂,若和過去的Nàdurra 16yo比較,則顯得線條過硬且有些過於急躁,懷疑勾兌了一些Virgin Oak,加水之後更呈現奇妙的波本酒玉米甜。另一款Oloroso Matured對Nàdurra而言是個全新的嘗試,意在言外的是酒廠存有許多first-fill的雪莉橡木桶,標準的美國白橡木桶雪莉很是討喜,市場風格明顯,但也因此失去了某種特色,尤其是Nàdurra的死忠酒迷。簡言之,THE Bourbon以及THE Sherry。

我與Julia (利威的Marketing Head)在品酒會前、會後作了許多討論,其實會中也有人提到調酒師如何創作出一款新酒。酒廠的Master Blender Alan Winchester於2009年接任後,第一支作品便是在2013年發表的神祕酒款Alpha,而後的保衛隊特殊款Guardian、極盡奢華的50yo,以及這兩款新酒和即將上市的Peated,其作風明顯與過去保守的Glenlivet有相當大的差異。顯然在威士忌狂潮席捲的今日,單純憑藉著THE Glenlivet的光榮傳統已經不容易獲得矚目,必須利用話題的創造來重新掀起新鮮感和爭取目光。就此而言,Alan的表現十分搶眼,也會讓大家期盼他下一回的創作。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網友「張杜鵑」寄來三支ISO杯,分別是RONA、蔡司和BenRiach杯,照片如下:

三只杯.jpg  
話不多說,量測結果如下:

三只杯量測值.jpg  

此外,倒入50ml的酒液後的照片如下: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465期.jpg    

敏感的威士忌消費者,只要多走幾趟酒專,或出國時在免稅店逛逛,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新款威士忌都不再標示酒齡或蒸餾年份,甚至某些酒廠的核心酒款,過去行之有年的清楚標示著10年、12年,近年來也重新設計酒標而將酒齡拿掉。這種趨勢,尤其在知名的大酒廠更是顯著,也因此讓我們納悶:到底威士忌市場發生了什麼事?

先對所謂的「酒齡」下定義。依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的規定,裝瓶產品若要標示酒齡,只能以瓶中所含最低齡的酒作標示,因此假若一瓶酒全陳儲了50年,只要滴入一滴的10年酒,就只能標示為10年。當然不會有任何酒廠做出這種誇張的蠢事,但是在威士忌產業慘澹的1980年代,許多年輕的酒款多少都摻入一些老酒,一方面消化庫存、減少倉儲壓力,一方面增添風味和話題以提高銷售量。不過有關酒齡的大前提是,一旦酒離開橡木桶之後,便失去了與橡木桶的對話,此後即使珍藏百年,也全都不能計算酒齡。

威士忌的老饕們,多少都會懷念過去那段美好的時光,蕭條的產業,造就了消費者的天堂,售價甚至和酒齡形成等比關係。這種物美價廉的環境,讓人得以相對輕鬆的追逐高齡酒款,因而輕忽了年輕酒款,埋下了高酒齡等同於高品質的刻板印象,物換星移來到今日,面對完全不標示酒齡的酒,價格無從對等比較,心中難免嘀咕。當然,也不能完全責怪酒友,過去酒廠裝出的各式酒款中,越高齡,包裝設計越是尊榮,喝起來心理上也越加的崇敬,潛意識作用下,似乎酒質也相對的高級起來。

打破酒齡標示,首開「熟成與酒齡」辯證風氣之先的是格蘭露思(Glenrothes)。酒廠為了強調威士忌的熟成程度與新酒在橡木桶中的時間並不一致,從1993年以後便不再標示酒齡,而是以葡萄酒相類似的年份(Vintage)取代。對於這種不同於其他酒廠的做法,已故的威士忌權威麥可傑克森曾說道:「乍看之下,一個與葡萄酒畫上等號的公司,將為純麥威士忌注入新生命的說法似乎很矛盾,然而這其實反映了對蘇格蘭上等威士忌的新知音,也象徵了回歸傳統」,回歸傳統?指的是單一麥芽威士忌尚未流行前,無人去計較調和式威士忌的酒齡,威士忌單純的只是酒精性飲料。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量.jpg  

無論是物理面或心理面,品酒杯的杯形、容量、杯腹和縮口尺寸、杯緣厚度等,都將影響品飲的香氣和口感,這大概是所有酒迷酒癡都大聲認同的事實。九月份TSMWTA社團舉辦一場Talisker品酒會,場中主持人特意傳下以鬱金香杯及ISO杯盛放相同的Storm讓參加者猜測,不同的香氣表現完全迷惑了眾人,或有一、二人猜對,但純粹誤打誤撞。

事實上,杯之一物詳究者眾,世上「杯控」所在多有,其中又以葡萄酒做更多的區分,常依據紅、白酒或香檳等不同酒類、級數、產區,發展出造型、弧度、大小與薄厚度不一的品酒專用杯。至於威士忌則不致於如此講究,過去最常被使用、也是大眾印象中的威士忌杯,就是加冰塊凍飲的廣口杯。不過經由品飲文化的逐漸提昇,各式各樣的杯形也不斷的被製造、推廣,且根據許多個人測試經驗,即使杯形不致影響酒的本質,但確實對香氣的發展、集中,酒液入口的角度、流向以及進而引發的氣味、強度等等造成影響,也因此出現針對不同酒體、強度、產區風格使用不同杯形的說法,只是至今仍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大抵仍屬於個人的感官經驗,並未如同葡萄酒杯般有個系統性的統整定論。

個人觀之,品酒杯毫無疑問的影響香氣表現,因為擴大的杯腹有助於香氣的揮發,而收縮的杯口則可將香氣凝聚集中,酒精度的高低當然也成為影響因子之一。至於口感是否受到杯形的影響,個人持闕疑態度,甚至懷疑心理層面的影響大過物理。譬如最常見的理論是,酒液入口的角度、位置與口腔味蕾受器的分佈,將導致不同的風味聯想,收縮的杯口將讓酒液集中在舌頭中央部位,而外翻的杯口則會讓酒液開散於全口腔。不過傳統以訛傳訛的觀念裡,酸、甜、苦、鹹和鮮味分佈在舌面上不同的位置,但這說法早已被推翻,舌面上約1萬個味蕾,每個味蕾均擁有不同味覺的受器,也因此每個味蕾都可識別所有的味道。以酒液touch down的位置決定口感表現,在物理上似乎說不通。

無論如何,我曾不止一次的提倡,盡管品酒杯千百種,種種可能適合的酒款不同,即使測試其差異頗有樂趣,但若要建立個人的標準,則非選擇固定的品酒杯不可。至於哪一種品酒杯最適合?無他,當然是ISO杯。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2-12 12.38.51.jpg 

(前言)
邱德夫40歲以後才開始接觸威士忌,在此之前一直排斥酒的他,讓親朋好友覺得很驚訝,他怎麼會踏入威士忌這個世界,他自己也料想不到。用此說明威士忌的魅力還不夠,看看邱德夫怎麼談威士忌,或許更能傳達威士忌真情真意。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