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ynelish Distillery.jpg  

TSMWTA社團在2007年3月由仕原和Gerry辦了場「Brora/Clynelish雙子星酒廠品酒會」,當時的我對這(兩)間酒廠一無所知,而品酒會留下的是充滿鐵板牛排香氣的最後印象,只因為舉辦地點選在洋蔥牛排館,相信所有曾參加的社員應該都記得。

所謂雙子星,其實並行存在時間不過1968~1983短短的15年,1968年前的Clynelish是由Marquess of Stafford (後來稱之Sutherland 公爵) 在1819創立,並且在1824年取得蒸餾執照。幾經換手之後,1912年由Distiller's Company Ltd (DCL)買下主要股權,到1930年則完全掌握股份。受到美國禁酒令和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31~1938以及1941~1945年間短暫休停,不過隨著二戰後的需求上升,DCL於1967年決定在原來的廠房旁邊另行興建一座新蒸餾廠,1968年完工運作,兩座廠分別稱之為Clynelish A和Clynelish B,目的就是延續歷年來累積的好名聲。不過查就歷史記載,到底是新A舊B還是新B舊A有點混淆,譬如Michael Jackson所著的「威士忌全書」便以新A舊B稱之,另外也有新廠為'Clynelish I'、舊廠為 'Clynelish II'的說法(詳Malt Madness)。

對於兩座同樣稱為Clynelish的蒸餾廠,無論是消費者或是SWA都有意見,所以舊廠在1968年關閉,新廠則在舊廠關閉後1個月開始生產。但很恰巧的,艾雷島發生了大水災,DCL旗下重泥煤蒸餾廠產量大減,為補上調和式威士忌所需要的泥煤酒款,DCL嘗試在蘇格蘭本島選擇蒸餾廠來產製,而剛好舊廠有空,所以很快的在1969年重新恢復生產,並更名為Brora。

Brora-distillery.jpg  

Brora在1969~1973年間生產40 ppm的泥煤酒款,不過就算是復廠,也只是斷斷續續的生產而非全力運轉,1973年後則逐漸將泥煤含量降低,一直到1983年因威士忌產業大蕭條而關廠。有關這一段歷史記載其實相當混亂,譬如Daigeo在1990年代所裝的Rare Malts將蒸餾時間標註在1972年,近期發行Brora 30yo時又宣稱Brora在1968~1975關閉,顯然連母公司都搞不太清楚。

Clynelish-Still.jpg  

回到Clynelish。新建的Clynelish使用的設備完全複製舊廠,但擁有3對蒸餾器,規模為僅擁有1對蒸餾器的舊廠3倍,年產量可達480萬公升純酒精(340萬、450萬都有人講,不過480萬是根據Malt Whisky Yearbook 2015)。對目前的Diageo來說,Clynelish是金牌Johnnie Walker的最重要基酒,且在Diageo擁有的29座麥芽蒸餾廠中,Clynelish是唯一生產具有Waxy風味的酒廠,對以生產調和式威士忌為最大宗的酒公司而言,酒廠的存在完全不可替代。針對waxy有此一說,每間蒸餾廠在長期運作後,酒頭酒尾的收集器中免不了會有一些沉澱物堆積,為了怕影響風味,每座蒸餾廠都會定期清洗,但是Clynelish則否,最終成為臘質感特色的來源。這一則傳說顯然有許多漏洞,譬如到底是誰決定、又是從何時開始不再清洗沉澱物?在此之前的風味如何?有多少酒頭酒尾重新回到蒸餾器進行蒸餾?如果經年累月的不清洗,是否造成運作上的問題?是不是曾經清洗過,但是發現新酒風味不對?

Brora warehouses.JPG  

另外一個有趣的風味是鹹。Clynelish距離海邊約2公里,許多人(包括我)都可以從酒款中嚐到鹹味,但是到底鹹味從何而來卻讓我不解。Clynelish生產的新酒部份儲藏在Brora酒窖(5000桶?),但猜想絕大部分仍集中陳放於Diageo的倉儲內。對於島嶼系酒款,或許橡木桶長年受海風吹拂,多少一些鹽分將附著於木桶上,經呼吸作用進入酒液中,但如果Brora酒窖內的量不大,是否有此情況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由於酒廠的不可取代,Diageo近年來耗資3000萬英鎊進行大改造,將原先的2座鑄鐵糖化槽改建為不鏽鋼,既有的8座發酵槽另外再增加10座,最重要的是,原先的3對蒸餾器擴充為6對12座,並改造為以生質燃料為主的廠房。這個擴建計畫預計將在今年(2015)底完成,屆時預期產能可上衝2倍達900萬公升/年。

我對Clynelish一直抱有好感,倒不是因為waxy感(這種蜜臘塗佈在舌面上的觸感,時常讓我感覺阻塞了部分味蕾),而是其他標準風味,包括蜜糖、水果糖、棉花糖(marshmallow)般清新的水果甜,伴隨著蜜蘋果、蜜鳳梨般酸溜溜的果酸,加上淡淡的煙燻、輕微的海風暗示(我用暗示,因為很難解釋風味來源),時常叫我流連忘返。更重要的是,在蘇格蘭上百座蒸餾廠中,這座酒廠的裝瓶品質十分穩定,雖不是特別突出,卻也罕見有讓人不忍卒喝的裝瓶,統計歷年來我有紀錄的35款評分,不論OB或IB(可惜OB並未建立核心系列,這是Diageo不重視SMW的老問題),僅有2款落在80分以下,平均則達85.5,水準之整齊,怪不得我在尋找高地酒款作為社酒時,將Clynelish列為第一優先,而歷經長達數個月的尋覓,終於找到選酒團隊一致同意的酒款:

Clynelish_17_1997_BBR_社酒r.jpg  

Clynelish 1997/2015 "10th Anniversary for TSMWTA" (52.7%, BBR, C#4052)
時間:6/18/2015
總分:90

Nose:略有點悶、淡淡的煙燻下,豐美的蜜糖、柑橘、蜜蘋果、蜜鳳梨般的甜味直擁而上,輕柔的燒烤橡木桶和乳脂溶出了巧克力般的滋味,10分鐘後釋出了大量棉花糖甜且伴隨著海風鹹暗示,動物毛皮騷味似乎逐漸明顯,加上清新活潑的木質,蜜餞的甜與酸依舊,30分鐘後緩緩遠去 22

Palate:非常甜的麥芽、蜂蜜、柑橘、蜜鳳梨,以及蘋果、鳳梨和蜜李、蜜餞酸,清新的木質帶著單寧刺激,微微的胡椒下釋出了豐腴的乳脂,輕燒烤橡木桶和淡淡的煙燻,一絲鹹味飄盪,油脂與臘質塗佈在舌面上,可可、巧克力暗示 23

Finish:中,淺淺的海風感帶著越來越清楚的鹹味,麥芽、蜂蜜和柑橘甜拌合著乳脂,許多柑橘皮油脂,一絲單寧,舌面上殘留著許多臘質 22

Comment:我們試了好幾個sample,最終在TWA和BBR之間做選擇,兩個sample都使用hogshead作陳年,不過TWA偏向雪莉調而BBR偏向波本桶。對Clynelish來說,我認為雪莉風掩蓋太多酒廠特色,即便是hoshead也難以避免,唯有波本桶最能彰顯其風格,顯然選酒理事們也作如是想,花落誰家毫無僥倖。
不過酒裝瓶後,歷經長時間船運到港,我們迫不及待的開瓶居然發出「啵!」的一聲並冒出一陣白煙,顯然瓶內的酒精蒸氣尚未消弭,在場的大家試喝後都露出狐疑的眼神,和當初試sample時很不一樣啊~~怎麼只感覺其蜜糖甜?我將酒拿回家後,隔了兩個星期才開瓶,仍然是「啵!」的一聲並冒出一陣白煙,真是太奇妙了,需要放多久才能擺脫暈船?
不過喝到剩下1/3,這支酒表現越來越出色,當初試酒時的印象也越來越鮮明,非常符合我對Clynelish的期待,加上灯灯所設計酒標的加持,很難不令人感動,我相信品酒會當天,這支酒以壓倒性多數擊敗其他10款相近年份、酒齡的Clynelish,絕非社員們愛烏及屋,而是同樣用自我的感官去察覺這不由自主的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