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保樂力加送來我很喜愛的Redbreast紅馥知更鳥12年,瓶身上黏貼著晶光閃耀的水鑽很捨不得開,不過當我與手中的舊版比較時,發現新版酒標上多了一小段文字寫著「with toasted oak and sherry undertones」,咦,新舊版本有差?
Redbreast 12yo (40%, OB, Btl.+/-2022)
時間:2024/9/5
總分:86
謝謝保樂力加送來我很喜愛的Redbreast紅馥知更鳥12年,瓶身上黏貼著晶光閃耀的水鑽很捨不得開,不過當我與手中的舊版比較時,發現新版酒標上多了一小段文字寫著「with toasted oak and sherry undertones」,咦,新舊版本有差?
Redbreast 12yo (40%, OB, Btl.+/-2022)
時間:2024/9/5
總分:86
愛爾蘭威士忌應該是全世界成長幅度最大的酒種,但是在台灣依舊沉寂,當我表達下一本書想寫愛爾蘭的時候,好朋友立即勸阻我,他說會比美國威士忌賣得更慘。原因有很多啦,缺酒缺知識缺錢缺行銷都是,也不知道哪一個環節該擺在前面,不過至少大集團有動作了,或許慢慢的會出現變化吧?
身為愛爾蘭威士忌的愛好者,當然很高興代理商能引進Hinch,不過酒廠仍新,2020年才開始蒸餾,廠內的麥芽威士忌也不過3年,雖然已經合法可裝瓶,但仍帶有新酒味,我認為可以再多陳一些時候。至於推出的4款裝瓶,都是麥芽與穀物的調和威士忌,穀物來自Great Northern,這是John Teeling賣掉Cooley之後創立的酒廠,而麥芽則來自Cooley,不過15年的那一支是來自Bushmills。以上是國際業務總監Michael Morris告訴我的,希望沒記錯。
喝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都是調和,知道之後恍然大悟,怪不得我的品飲紀錄中都出現穀物。
Hinch 5yo 43% Maker's Mark bourbon cask 4年+新桶1年
Teeling Small Batch Collaboration "India Pale Ale Cask" (46%, OB, , Btl. 2022)
時間:2023/7/11
總分:88
Nose:前方淡淡的啤酒花一掃,甜甜的粉嫩花香和蜜糖很快的浮出,香草冰淇淋和淺淺的麥芽、麵包甜,一些奶油酥餅、太陽餅,微微的青蘋果和辛香感,柑橘奶酪暗示,十分療癒舒服
Great Northern Irish Whisky 5yo, 2015/2022 (58.2%, Just Dram It No.1, 1-fill bourbon, 120 Bts.)
時間:11/6/2022
總分:87
Nose:好濃的蜜甜香氣撲鼻而來,許多紅豔豔的花香和蜂蜜、果醬、蔗糖、砂糖摻著清爽的蘋果、紅色漿果,還有大量的脂粉、水蜜桃甜,時間拉長後浮出一點點年輕的木質以及少許的橡木桶、麥芽,再釋出些許的洋甘菊
Teeling Small Batch Blended Irish Whiskey (46%, OB, Btl. 2022)
時間:11/5/2022
總分:82
Nose:溫暖的麥芽、穀物甜,帶了些柑橘皮,很快地轉換為香草甜以及新鮮的柳丁汁,紅色花香,微微的辛香調,老薑,一點點青草和土地感
Teeling Single Pot Still Whisky 2016/2022 (63.1%, OB, Ameican Virgin Oak, C#58510, Taiwan Exclusive)
時間:9/18/2022
總分:88
Nose:一開始的酒精氣略顯刺激,不過許多濃郁的香草、柑橘、草莓果醬甜在底部,充足的油脂感很是豐腴,荳蔻、丁香等辛香料,慢慢浮出一些皮革、烤焦的麥芽和些許藥草、甘草,也有一絲人參暗示
時間:6/5/2022
總分:86
Nose:許多偏向沉厚的麥芽甜,帶著一點點堅果、花生皮和土地感,少量油脂、香草、淡淡的蘋果、柑橘和少許柑橘皮,時間拉長後,釋出一些水梨的新酒感,麥芽甜依舊十分豐腴
Palate:入口的麥芽甜依舊十分清晰,也具有油脂厚度,芝麻油暗示,許多水梨般的新酒感,大量白胡椒、荳蔻和木質單寧的刺激,帶了點淡淡鹹味的亞麻仁餅乾,再慢慢轉換成少許的布丁、焦糖甜
Teeling Single Malt Irish Whisky 18yo "Renaissance Vol.II" (46%, OB, Bourbon, Australian Shiraz Cask Finish, 9,000 Bts.)
時間:1/30/2021
總分:85
Nose:許多葡萄柚飄在前端,清涼而乾淨的香草、奶油,在轉化成柑橘、蜂蜜甜,以及越來越濃的薰衣草花香和櫻桃甜,逐漸增多的草藥、辛香料,少許燒烤橡木桶、油脂、牛奶糖,一點點木炭
Teeling Single Malt Irish Whisky (46%, OB)
時間:1/24/2021
總分:84
Nose:很輕的蜂蜜甜和新鮮柑橘,帶著單寧感的柳橙皮,再變化成清爽的柳丁甜與少許的肉桂,淺淺的燒烤橡木桶,油脂逐漸釋出,一點點隱藏的花香,較為沉厚的橡木桶慢慢增多,不過底層依舊是讓人口內生津的柑橘
Bushmills是位在北愛爾蘭靠近北海岸Antrim郡內的一個小鎮,目前隸屬於英國,鎮內人口僅約一千出頭,不過地區蒸餾歷史源遠流長。根據Ray Foley於1998年所寫的"Best Irish Drinks"書中提到,Ards領地的Robert Savage爵士在1276年帶領軍隊進駐Bushmills小鎮,在擊潰愛爾蘭之前,便提供他的士兵"a mighty drop of acqua vitae"以提振士氣。不過這一則故事頗值得懷疑,因為蒸餾技術大約是在第9到第11世紀的阿拉伯發展出來,而後由摩爾人(Moors)帶到伊比利半島,13世紀初基督教王國聯盟逐漸將摩爾人趕出西班牙中部,蒸餾技術可能便在此時落入僧侶或修道士手中,但能否在極短的時間內跨海傳到愛爾蘭不無疑問。不過即便如此,當時蒸餾烈酒的主要用途也不是為了飲用,而是作為醫藥、保存香料或調製香水的溶劑。
Bushmills第二次出現於歷史文獻是在1608年,根據George Hill於1877年所著的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Plantation in Ulster at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608-1620"記載,英王詹姆士一世(1567年繼位為蘇格蘭王,稱詹姆士六世,1603年統一蘇格蘭及英格蘭之後即為英格蘭及愛爾蘭王詹姆士一世)於愛爾蘭的王室代理人(Lord Deputy) Arthur Chichester爵士,於1608年4月將蒸餾特許頒予了Antrim郡,這也就是Old Bushmills酒廠宣稱其蒸餾歷史可以上溯到1608年的原因。不過我們必須瞭解,英國都鐸王朝(Tudor,1485~1603)經常性的販售各式各樣的獨佔權或特許權以換取現金或部分產物,其中也包括葡萄酒、麥酒或蒸餾烈酒,即便到了改朝換代的時期,這種特許權的交易仍持續進行。愛爾蘭最早的蒸餾特許是在1608年1月給予南部Minster區的Charles Waterhouse,而後陸續頒予了Galway的Walter Tailor以及Leinster的George Sexton,但時常囊空如洗的Chichester爵士並不滿足,繼續將特許頒予北部Ulster區、Antrim郡的Thomas Phillipps爵士。
如果我們仔細查看,獲得蒸餾特許執照的是地區領主,而非酒廠,Old Bushmills正式登記註冊的時間是在1784年,由Hugh Anderson所創,與Phillipps爵士毫無關係,而酒廠以此將歷史推到1608年,並自稱為「世上最古老的酒廠」,頗有吃古人豆腐的嫌疑。當然,不唯Old Bushmills如此,Cooley於1987年成立時,第一步不是製作生產,而是買下Locke品牌,將歷史上推到1757年;Teeling於2012年創造的品牌,借用的是1782年Walter Teeling在都柏林設立的小酒廠名聲。這種種行徑,無非是為了沾上歷史光環,用以證明酒廠的傳承來歷。
那麼Old Bushmills什麼時候興建?根據Alfred Barnard的鉅著"The Whisky Distiller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酒廠早在1743年已經存在,確實是他所能查證的「最古老的愛爾蘭蒸餾廠」,但卻是一座私釀廠,得等到1784年才合法化。1784年在蘇格蘭有其重要性,當年制訂了"Wash Act"並劃定「高地線」,其中低地區的酒廠以蒸餾器的容量來課稅(詳細說明請參考《威士忌學》一書)。不過,這種課稅方式於1779年已經在愛爾蘭實施,其效果堪稱一蹋糊塗,除了讓合法蒸餾廠從1228座減少到246座,也和多年後的蘇格蘭低地一樣,合法酒廠為了謀取更大利益,取巧在短時間內快速製作出大量劣酒,進而讓私釀更受歡迎。
愛爾蘭威士忌的產業盛衰似乎是以世紀區分,在20世紀以前蓬勃發展,產量遠遠超過蘇格蘭,當時輸入蘇格蘭的銷量大約是蘇格蘭威士忌的3倍,擁有最多37座蒸餾廠的都柏林是全球威士忌生產重鎮,比同時期的坎貝爾鎮還要多。但誰也沒有料到,進入20世紀之後,連續發生一次大戰、愛爾蘭蘭共和國獨立、美國禁酒令、二次大戰等種種事件,又沒把握住二戰後產業復甦的契機,反而因固守傳統,加上與英國關係緊張,產業如跳崖般急墜,到了1976年僅存擁有2座蒸餾廠的IDL一間公司,得等到21年後才成立第二間酒廠Cooley。不過邁入21世紀的愛爾蘭,從West Cork於2003年成立開始,一直到2017年Pearse Lyons興建,已經誕生了13座新酒廠(不包括2005年從IDL分家獨立的Bushmills),另根據Alcoholic Beverage Federation of Ireland (ABFI)在2017年的統計,全愛爾蘭總共擁有16座蒸餾廠,另有14座計畫興建中,總共推出超過60種全新的酒款品牌,可說終於趕上了全球威士忌狂潮。
回頭看這一段歷史,可以了解哈佛大學商學博士John Teeling在最悲慘的1970年代,如何看待自己家鄉的威士忌產業,也充分明白當他創立Cooley酒廠的時候,為何毅然決然地捨棄對傳統的堅持而向蘇格蘭看齊,所以同時採用壺式以及柱式蒸餾器,製作包括二次、三次和連續式蒸餾的不同酒款,甚至包括泥煤款,讓酒廠製作的威士忌具有國際競爭力。但是經過20多年之後,搭著自21世紀起興的威士忌風潮,愛爾蘭威士忌成為全球成長幅度最大的烈酒種類,即使市占率不到5%,但未來明顯可期。因此Jack和Stephen Teeling兩兄弟於2012年創辦出Teeling品牌的時候,經營心態已經與老Teeling博士大不相同,他們的策略包括:
1. 與其先興建酒廠,生產後再來創造品牌,不如反其道而行。這是兩兄弟得天獨厚之處,因為老爸賣掉Cooley酒廠之後,不僅口袋裡增加2,000萬歐元,而且酒窖裡還有16,000桶的存酒,有非常充份的資源來創造品牌。至於一般新興酒廠,就算資本雄厚,仍得等至少3年才有品牌上市,立足起跑點已經落後好幾年。
2. 熱情擁抱傳統,一反老爸揚棄傳統的作風。Teeling家族的蒸餾事業可追溯至1782年Walter Teeling在都柏林設立的小酒廠,不過John Teeling當年創立Cooley酒廠時,似乎無意與這一段歷史掛勾,反而追到更早以前(1757年)位在Kilbeggan小鎮的Locke酒廠,這點讓我有些不解。但無論如何,Cooley確實努力打破傳統,不過兩兄弟顯然看清局勢,選擇回復傳統三次蒸餾工藝的製法,製作包含未發芽大麥的Pot Still Irish Whiskey和Single Malt Irish Whiskey,以愛爾蘭風吸引越來越多的追求者。
放置於Kilbeggan酒廠內展示的老Locke蒸餾器
讓我們再回頭看Cooley和Kilbeggan酒廠。2011年,也就是Kilbeggan開始生產的隔年,Teeling博士跌破所有人眼鏡的將這2座酒廠以7,300萬歐元(9,500萬美金)賣給了美國的金賓酒廠,當時的金賓手中已有「加拿大會所」(Canadian Club)、「教師」(Teacher's)和Laphroaig等品牌,此舉讓酒廠的版圖更跨到愛爾蘭。為什麼這項併購案會引起軒然大波,讓許多愛爾蘭人不敢置信?因為Cooley並不是不賺錢,2010年的稅前盈餘為250萬歐元,雖然不多,但當時整個愛爾蘭威士忌的成長率為11%,是全球烈酒中成長最高的區域性產品,更重要的是,Teeling博士曾一再指責愛爾蘭威士忌產業被國際酒公司所佔據,而Cooley也一直以愛爾蘭唯一的獨立酒廠為傲。
面對眾多質疑,Teeling博士回答「沒錯,我們無法繼續跟大酒廠競爭,往好的方面看,我們終於打開了美國市場。」多年後,Teeling博士道出了他真正的心聲:「我們沒有建立真正的品牌。」Cooley雖然賺錢,但賺得辛苦,雖然早早就放棄生產能快速轉換現金的琴酒,但陷入為人作嫁的窘境,獲利的50%來自為其他小品牌製作烈酒,所能賺得的利潤既不能和大公司相比,也無法藉此擴張,又因為必須售出年輕的烈酒給小品牌,以致無法留下足夠的酒等待更長時間的熟陳,因而失去了建立品牌的根基。另一方面,同時發行Connemara、Tyrconnell和Kilbeggan幾個品牌讓資源太過分散,持續經營下來,Cooley酒廠面臨難以擴大的撞牆命運,不符當初建廠的雄心壯志,最終只能忍痛出售。
John Teeling博士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MBA,以及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當他在1971年攻讀博士學位時,於劍橋大學發表了2篇有關愛爾蘭威士忌產業興衰的論文,報告結束後,與好朋友Willie McCarter坐在當地的一間酒吧聊天,兩人越談越是不看好愛爾蘭威士忌的遠景,突發奇想的提議,不如合夥成立一間蒸餾廠,一定比當時所有的酒廠運作得更好。只不過兩人當時都只是個窮學生,這個白日夢做做就算了,隨後分道揚鑣,Teeling博士在世界各地從事鑽石、黃金、石油、礦產等事業,也在都柏林大學講課超過20年,當他在1987年從馬尼拉飛回愛爾蘭的飛機上,讀到愛爾蘭政府正在標售位於Cooley半島上的一座馬鈴薯酒精工廠,發現這座工廠擁有10支柱式蒸餾器以及完整的實驗設備,而且只售106,000英鎊。對於Teeling博士而言,畢生的夢想近在眼前,所以他毫不猶豫的買下這片產業,改建為Cooley威士忌蒸餾廠。聽到消息的好朋友McCarter隔年加入陣容,酒廠在1989年的夏天正式點火運作,成為愛爾蘭百年來第一間新成立的蒸餾廠,當然也是當時唯一獨立運作的蒸餾廠。
Cooley酒廠使用的壺式蒸餾器
Alfred Barnard造訪之28間愛爾蘭威士忌酒廠 (取自A Glass Apart)
當Alfred Barnard於1887年發表他的鉅著《英國的威士忌蒸餾廠》(The Whisky Distillery of the United Kingdom)時,他曾造訪的愛爾蘭酒廠共計28間,實際運作的酒廠則不只此數。根據倫敦酒類代理商W.A.Gilbey於1875年的紀錄,所銷售的愛爾蘭威士忌為83,000箱,而蘇格蘭威士忌則為38,000箱,就因為量大,為了和蘇格蘭威士忌區別,愛爾蘭威士忌的拼法多了一個"e"。另外根據Charles MacLean的著作,即便是蘇格蘭地區,愛爾蘭威士忌也更受到歡迎,輸入的愛爾蘭威士忌約為蘇格蘭當地產量的3倍,甚至位在低地區第二大的柱式蒸餾廠Caledonian,也在1867年裝置了2座巨大的壺式蒸餾器,以麥芽、未發芽的大麥和小麥為原料,模仿愛爾蘭威士忌的風味以滿足英格蘭的需求。但是到了1960年代,仍在運作的蒸餾廠縮減到5間,其中Coleraine和Bushmills等2間位在北愛爾蘭,而都柏林的John Jameson & Son、John Powers & Son,以及Cork省內的Cork蒸餾者公司則位於愛爾蘭共和國。
愛爾蘭威士忌酒廠地圖 (取自Alfred Barnard之《英國的威士忌蒸餾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