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支Glen Scotia.jpg

Glen Scotia 5yo, 2018/2024 (59.2%, OB, 1st-fill Bourbon C#3606, 237 Bts.)
時間:2025/1/16
總分:86
Nose:許多柑橘、柳橙、香草和檸檬皮,略酸的柳橙汁,淺淺的奶油,一些青草調和年輕的木質,放一陣子浮出較為溫和的香草檸檬蛋糕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第729期.jpg

前些時候整理日本酒廠的探訪記錄,針對特殊的水楢桶容易漏酒的問題,請教了一位學有專精的朋友。我們聊著聊著,突然話鋒一轉,談論起酒廠的傳統與創新,同聲一氣的認為當新興酒廠持續推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新技術時,許多老酒廠依舊固守著百年製程,兩相對比,便顯得前者新穎有趣,後者保守又呆滯不前。

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大地工程師,所謂大地工程,指的是隱藏在完成結構建築底部看不見的一切,如地質、地下水文、地下開挖、基礎等等。當我20年前一頭栽入威士忌的世界時,由於過去的學術訓練和實務經驗已養成我的DNA,因此很自然而然的往製作方向走,努力去挖掘所謂「消費者不需要知道得那麼多」的資訊。每次講品酒會,我總會帶往與製程相關的技藝,探索那些讓我們沉醉不已的滋味到底是怎麼來的,而不只是欣賞酒款的風味。這個習慣並不是為了拆解或打臉行銷語言,而是我的背景讓我深刻了解,所有令人感到震撼、並且驚嘆連連的建築結構,其實底部都倚賴著堅實穩固的基礎,而做酒,便是行銷賣酒的基礎。

由於許多達人前輩的推廣和努力,今日台灣的威士忌環境已相當成熟,尤其在知識面上,絕對不輸其他任何國家。但小小遺憾是,這種成熟只偏頗的建構在蘇格蘭威士忌之上,甚至形成一個無形的框架去討論其他種威士忌。舉個簡單的例子,酒友們對於威士忌的製作規範應該都嚷嚷上口了,但談論到其他國家,例如全球五大產國中的其他四國,能瞭解者幾稀,遑論五國以外的更多國家,甚至連台灣如何定義「威士忌」都不甚了了。這種「從蘇格蘭看世界」的怪現象,有時真的桎梏了我們的品飲範疇。

我習慣在接觸到不同國家的威士忌領域,先翻出法規去了解製作要求,同樣的,這也是基礎,所以先不談新興酒廠天馬行空的創作概念,單純從製作規範來講,蘇格蘭的限制就嚴格許多,太多。以熟成使用的木桶為例,在我讀過的各種規範中,蘇格蘭和美國是唯二要求使用「橡木桶」的地區,連英國都只是「木桶」,原因很簡單,因為愛爾蘭也是「木桶」,因此包含了北愛的英國,以及過去曾包含英國的歐盟,都以「木桶」為最大公約數。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誌47期.jpg

在所有咖啡的風味中,最讓我猶豫不決的便是甜味,說得更明白一些,我感受不到咖啡的甜。為此我曾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覓咖啡之甜,例如手沖技巧影片,許多Youtuber都會從濾杯的選擇、注水方式、分段萃取、搖晃濾杯或攪拌等等技巧,去教導觀眾如何極大化咖啡的甜感,但是對我而言,甜味依舊似有若無,且往往需要靠想像。

沖煮咖啡的確有太多細節可以去琢磨,《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這本書可說集其大成者,但如果化繁為簡的統整一下,也不過就是磨豆的粗細程度、水的溫度,以及水與咖啡顆粒接觸的時間,假如是義式咖啡,還包括水的壓力(各位咖啡大神千萬別因此而diss我)。到了品飲環節更有一個永遠無法攻克的環節:主觀經驗。翻譯成白話是:當我說我無法感受到咖啡的甜味時,你要如何說服我那就是甜?

我們來看看SCA咖啡風味輪,它把甜味區分為甜香味(Sweet aromatics)、總體甜味(Overall sweet)、香蘭素(Vanillin)、香草以及紅糖,而紅糖又可再細分為蜂蜜、焦糖、楓樹糖漿以及糖蜜味(Molasses)。「甜香味」其實是嗅覺而非味覺,「總體甜味」應該是綜合表現吧,怎麼會獨立出來?「香蘭素」和「香草」並不是真正的甜,只是觸發甜感的因素,因此真正屬於味覺的甜只有「紅糖」。但我多少明白咖啡風味輪的困境,因為咖啡裡的甜是如此的隱晦,比較起來,威士忌風味輪就簡單得多,舉SWRI(Scotch Whisky Research Institute)為例,涵蓋了嗅覺、觸覺(mouth effect),而屬於味覺的只有單純4種:酸、甜、苦、鹹,記得約翰走路藍牌曾裝出一支特殊款叫做Umami,但我實在無法感受到酒裡的鮮味。

咖啡裡的甜之所以隱晦,主要是含糖量太低。咖啡是咖啡櫻桃的種籽,身負發芽重任,其實含糖量並不低,根據研究,阿拉比卡咖啡生豆的含糖量約為6.25%~8.45%,主要以蔗糖的形式存在。不過當咖啡生豆歷經處理(發酵)和烘焙之後,絕大部分的糖都被分解或裂解,因此咖啡熟豆的糖含量僅存約0.2%(《咖啡的科學》),也就是2,000 ppm,而沖煮後留在杯中的糖又更少了。由於甜味代表了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來源,因此人類長期演化的結果來者不拒,所以在我們的5種味覺中,甜味的閾值最高,需要5,000ppm的葡萄糖才能感受得到,或者是3,500ppm的蔗糖。相較之下,大自然中的苦味通常代表有毒物質,必須盡可能的避免,因此苦味的閾值最低,0.5 ppm就能感受到。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nnahabhain 10yo 艾雷威事記.jpg

時間:2025/01/06
總分:87

Nose:很清楚的泥煤與煙燻,一點點皮革感,甜甜的蜂蜜、焦糖、果蜜,少許油脂和甜味襯托的海鹹,一些燒烤橡木桶、木炭,微微的荳蔻辛香,加點水浮出柑橘、甜桃,以及花香粉甜味

Palate:同樣清楚的泥煤與煙燻,許多鹹滋味與蜂蜜、太妃糖、焦糖和果蜜甜,奶油油脂充分,很訝異的浮出一絲明亮的柑橘滋味,隨即淹沒在許多木炭煙燻裡,胡椒、荳蔻辛香,堅果、烤焦的麵包,加些水,蜂蜜麥芽甜較為清晰,也釋出一些柑橘果皮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mdhu蛇年特別版.jpg

時間:2025/01/05
總分:88

Nose:很意外偏輕柔的雪莉風,軟軟的奶油、棉花糖、一些撒了糖霜的蛋糕、果乾和少許果醬,淺淺的橡木桶和木質感,一點點肉桂辛香和薑餅,慢慢的浮出較為結實的雪莉橡木桶,加點水,果蜜和蛋糕甜較為清楚

Palate:入口的油脂十分豐富,立即湧出較為深沉的乾果、蜂蜜、焦糖和太妃糖甜,許多黑棗、蜜李、聖誕水果蛋糕,微微的焦烤木炭、橡木桶和木質、荳蔻、肉桂辛香,一些堅果與黑巧克力,加點水,紅色莓果與炭烤烏梅,微微的黑咖啡飄在尾端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n Nevis 28yo 東方傳說-敦煌.jpg

時間:2025/01/01
總分:90

Nose:很甜的瓜果、蜜鳳梨與麥芽,柑橘果醬、香草蛋糕和水果軟糖,一點點煙燻感,少量的奶油,慢慢的浮出少許莓果,上端飄著花香,長時間後浮出較多的烤麥芽,少許熟果甜,油脂帶了一點肉質

Palate:入口的衝擊力十分鮮明,少許瓜果甜,許多煙燻橡木桶、焦烤麥芽、焦烤餅乾和焦糖甜,但也反襯出一點點鹹味,油脂不多,黑胡椒的辛香刺激不斷延續,略顯鹹味的花生牛軋糖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酒2024-Craigellachie 19yo-2.jpg

時間:2024/12/14
總分:91
Nose:渾厚的油脂與酒體,堅實的橡木桶,確實有一種肉質感,搭配著甜桃、紅肉李子、略酸的鳳梨和柑橘這許多熱帶水果滋味,果汁般的酸感逐漸增加,時間拉長柳橙汁的感覺依舊,一點點香草蛋糕和白巧克力暗示
Palate:渾厚的油脂與飽滿的酒體,似乎可以咀嚼,許多柑橘、柳橙、李子、蜜餞等偏酸的水果滋味和香草、香草蛋糕,果醬甜的水果蛋糕上撒了些柳橙皮,一些蠟質與木質單寧,薑汁、荳蔻辛香料,一點點白胡椒,少量的可可、堅果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Lakes NAS The Whiskymaker

時間:2024/12/13
總分:88

Nose:很溫馴的雪莉甜,溫暖的奶油油脂下微微的橡木桶,許多蜂蜜、果乾、櫻桃、酒漬櫻桃和一些柳橙、柳橙皮,少許肉桂辛香感和木質單寧,一點點柑橘口味的巧克力

Palate:好甜的雪莉,淺淺的奶油油脂與大量的蜂蜜、太妃糖、葡萄乾、各種果乾加上一些櫻桃和柑橘果醬,肉桂、荳蔻辛香,一些木質單寧,少許白巧克力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dbreast 27yo Batch #5 (54.6%

時間:2024/12/5
總分:90

Nose:香氣非常濃郁,醇厚的奶油油脂與大量的果醬、櫻桃、蜂蜜、聖誕水果蛋糕,一些黑加侖軟糖,深沉的橡木桶和很舒服的木質單寧,淺淺的肉桂辛香,巧克力暗示,時間拉長後釋出一點煙燻感

Palate:入口的櫻桃果醬柑橘蜂蜜同樣興盛,許多奶油油脂,厚實的橡木桶,以及預料之中的大麥穀物和麥芽甜,和微微的森林草本暗示,許多木質單寧與胡椒荳蔻的辛香刺激,尾端浮出一些黑咖啡,加點水,柑橘黑醋栗味道較為明顯,柑橘果汁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nston 13yo The Transformat

時間:2024/12/3
總分:89
Nose:很油潤優雅的奶油與香草甜,白色花香(桂花?)在上端,清新的青草,釋出原野、森林的風味,淺淺的木質,少許牛奶鳳梨,一點點柳橙、柳丁皮,時間拉長則越來越多的香草甜、棉花糖甜和蜂蜜蛋糕甜,加點水之後凸顯出橡木桶和木質感,也有更多的柳橙皮
Palate :一入口,立即釋出充分的奶油油脂和大量的鳳梨、柑橘、柳橙、甜桃等熱帶水果甜與微微的果乾、一些柑橘果醬,結實的橡木桶木質,略帶著刺激性的荳蔻辛香,少量乳脂、可可咖啡奶,加點水,更多的柳橙、柳橙皮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AR 豐收6.jpg

時間:2024/12/1
總分:88
Nose:上層有淡淡的黃色花香,溫和的麥芽、蜂蜜、奶油、香草和些許木質,再緩慢釋出蜜桃、蘋果等不很甜的水果滋味,以及微微的蠟質感,十分輕淺舒服,時間拉長後飄出一點點煙燻
Palate:大量的柑橘、柳橙、蜜桃、蘋果種種水果甜一入口就湧出,許多蜂蜜、香草、椰子拌合在奶油油脂中,年輕的木質單寧,微微的蠟質,一些柑橘果皮以及胡椒、荳蔻辛香,少許白巧克力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AR PX雪莉桶 松鶴長年.jpg

時間:2024/11/29
總分:80
Nose:不知怎地,我一聞到味道就直接聯想到巧克力,很豐厚的燒烤橡木桶,許多油脂、大量的乾果、蜂蜜甜和果醬、蜜餞、太妃糖甜味,一些薑片和木質的辛香感,慢慢的也釋出一些咖啡
Palate:入口相當重啊,大量的油脂帶著我不喜歡的酸味,可以轉向聯想為碳烤烏梅和蜜餞,沉重的乾果和焦糖甜,以及許多木質單寧與荳蔻辛香,加點水似乎沒太多幫助,那種類似木頭的酸依舊存在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士忌雜誌63期.jpg

前些時候參加了一場Cotswolds品酒會。Cotswolds酒廠位在倫敦西北側,2014年成立時是英格蘭的第四間蒸餾廠,如今全英格蘭已經擁有55間威士忌酒廠。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全球品牌大使Rob帶品飲時,所提到的環境保護計畫。酒廠將烈酒蒸餾後產生的廢液(spent lees)以及清潔用水,放流到由落葉、木屑和大麥稈所組成的過濾層,利用植物的自然分解作用來代謝水中的化學物質,而後用以澆灌溼地種植柳樹林,進而提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至於酒汁蒸餾產生的廢液(pot ale),由於含有許多金屬銅而無法靠著植物代謝來淨化,因此送去做厭氧處理,用以製造生質燃料。

由於酒廠使用鄰近大麥田種植的大麥,加上這套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因此把它稱為Field to Field Distillation,盡可能將生產的一切塵歸塵、土歸土的還諸大地。不過參加品酒會的酒友們,對這些資訊似乎有點無感,可能原因是環不環保、永續不永續,基本上與酒中風味無直接關聯,但果真如此嗎?

如同近日台灣不斷討論的碳費問題,如何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嚴格說來應該是零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排放-已成為全國,不、全球一致努力的方向,其中SWA更要求所有蒸餾廠務必提早5年,也就是在2045年達到凈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因此各酒廠莫不想方設法的減少排放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日本的余市蒸餾所一向以燃煤直火蒸餾著稱,根據《日本威士忌全書》,4座酒汁蒸餾器都是直火,而2座烈酒蒸餾器中的1座已改為蒸氣間接加熱。不過當我在今年4月造訪酒廠時,直火加熱的酒汁蒸餾器已減少為3座,烈酒蒸餾器更全數改為蒸氣加熱。改變的原因雖未直說,但除了減少定時鏟煤所需的人力之外,更可能是因為燃煤的碳排量大,因此未來是否將全數改成蒸氣間接加熱,也不是不可能。

蒸餾只是威士忌產製的一環,想達到凈零排放不能單從蒸餾著手,必須仔細盤查每一瓶酒從出生到消滅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根據環保署的定義,所謂的碳足跡指的是一項活動或產品的完整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產製每一瓶威士忌所牽涉的原物料,包括種植大麥、製作麥芽、培育酵母菌和水資源開採,到蒸餾過程中的設備能源使用、廢棄物處理和橡木桶的製造與陳放,到裝瓶(瓶身、軟木塞、酒標、包裝)、運輸、銷售,以及酒喝完後瓶身的銷毀/再利用等等,每一項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要列入碳足跡的計算。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VL蘭.jpg

時間:2024/11/23
總分:88

Nose:許多紅豔豔的花香,但無法確定是否為蘭花,對我而言更接近茉莉花的香甜感,奶油油脂十分充足,溶著很甜的蜂蜜、果醬與微微的哈密瓜,時間拉長後,瓜果甜香更是濃得化不開,也飄著一絲茶香與淺淺的木質單寧澀感,尾端還浮出一絲煙燻

Palate:入口的第一印象仍是許多的紅花香,蜂蜜的蜜甜滋味不斷湧出,果醬、蜜糖和麥芽甜,一些帶了點蠟質的奶油油脂,微微的胡椒、荳蔻辛香與木質單寧,烤焦的派皮、咖啡、巧克力,微微的燒烤橡木桶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第725期.jpg

今年8月下旬,我所敬重的輿水精一先生來到台灣舉辦講座。他曾經是日本三得利的首席調酒師,10年前退休後,擔任一段時間的榮譽首席調酒師,目前致力於推廣日本威士忌。他的講座內容主要在梳理日本威士忌的發展歷史,雖然今日日本威士忌的興盛讓人矚目,但所有的產業都有起伏興衰,從上個世紀的80s年代初開始,一段長達25年的大蕭條讓產業奄奄一息,直到2007年起才開始復甦。當時拯救日威景氣很大的關鍵是將角瓶調入氣泡水所做出來的highball,推出後席捲餐酒館及居酒屋,進而帶動了威士忌的銷量,而後造就了今日的榮景。

日本人極度熱愛highball,便利商店、超市、專賣店或甚至自動販賣機都充滿各式各樣的罐裝highball,顯然這種低酒精的產品已經深植人心。去年輿水先生來台時,我有幸與他同桌吃飯,席間他提到,由於年紀漸長,已經越來越無法接受高酒精度的刺激,但若調成highball,又無法嚐到威士忌美妙的風味,所以他未來的職志,便是研究如何一方面將酒精度降低到類似highball的濃度,一方面又不折損其風味。不過他邊說邊搖頭,因為這個課題牽涉到太多物理和化學反應,難度極高。

隨著年紀增長,我也和輿水先生一樣,越來越欣賞較低酒精度的威士忌,曾經喜愛的「原桶強度」時時會讓我望而生畏,更不論經常聽到的話題「年輕人都不喝烈酒了」。確實,低酒精或無酒精的飲品,已經在酒類市場掀起極大的波瀾,近期針對美國或歐洲酒類市場的調查統計結果,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的銷售量都持續下滑,唯有低酒精或無酒精飲品依舊成長,可能的原因一部份來自酒價上漲以及經濟下挫的雙重夾擊,另一部分可能是隱然成形的節制飲酒風氣。只不過對酒類消費者來說,這種低酒精或無酒精飲品喝起來是什麼滋味?

先聲明,我平日淺酌威士忌,少喝啤酒、葡萄酒,因此對這些酒類的認知不算深,也因此以下純屬個人意見。曾喝過幾回的無酒精啤酒,老實說,有極其難喝者,只能直接倒馬桶,但也有做得相當適口的品牌,能夠保留絕大部分的啤酒風味。至於葡萄酒,前些時候在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了一場無酒精葡萄酒試飲會,總共試了四款酒,其中氣泡酒冰涼易飲,夏多內白酒也維持一定酸度,來自西班牙的紅酒顯得平淡,而澳洲紅酒則保有一定的單寧和風味。整體而言,氣泡酒和白酒原本偏清爽,拿掉酒精不致折損太多風味,但脫醇後的紅酒總感覺酒體不見了,不僅結構不對,香氣也跟著減損,許多芳香物質似乎都跟著離去。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