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勞德 產區系列.jpg

正如許多酒友一樣,看到黑松與麥立得雙手聯彈起麥克勞德,不禁大為驚訝,想到去年與黑松的BA德諺聊起桶陳高梁時(YT影片見留言),他還在感嘆黑松手中沒有威士忌,不旋踵,今年年初已接下了「富士山麓」,相隔不到半年,麥克勞德上市。

兩邊都是老朋友了,各霸Cask broker & trading與即飲市場和通路的一方,所謂雙強聯手,良有以也。「產區系列」為第一波強打,價格很具有競爭力,而發表會上除了這4款,還加碼一支數量稀少的年份款。麥立得李總私下透露,未來標示酒齡的12年、15年等等(不清楚有哪些)也將陸續推出,就拭目以待吧!

Macleod's Lowland NAS (40%, OB, Btl.2024)
輕柔的花果香,許多柑橘、檸檬、青瓜、青蘋果與微微的奶油和香草,十分清爽明亮;入口為清爽甜美的青瓜、哈密瓜與柳橙,奶油帶了一些蠟質,與印象裡的低地迥然不同,大家都在猜測會是哪一間低地?(Glenkinchie?)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誌45期.jpg

許多威士忌的好愛者提到,最初會喜愛上威士忌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村上春樹《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的感動。我不是,我沒讀過這本薄薄的小書,不過序言中的這一段文字確實十分讓人感動: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當然就不用這麼費事了。我只需要默默遞上酒杯,你靜靜的接過,讓酒滑進喉嚨這樣就行了,十分簡單,十分親近,十分精確。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的語言是語言,我們住在只能使用語言的世界裡…但是也會有例外,在極短暫而幸福的瞬間,我們的語言真的可以變成威士忌,而我們-或者至少我一個人如此-便一直夢想著那樣的瞬間而活,也就是,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簡單、純粹,無須多言的美好意境,確實讓人悠然神往,怪不得能吸引眾多的威士忌愛好者,也將蘇格蘭艾雷島塑造成威士忌聖地。不過,正如同村上的感慨,我們的語言是語言,而且彼此不相通。舊約聖經創世紀的故事中,大洪水後居住在示拿之地的人們全都使用相同的語言,為了宣揚他們的名以避免被分散,他們齊心合力的打造一座高聳入雲的通天塔。耶和華看到了這個情形,深怕未來再也沒有人類做不到的事,於是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彼此無法溝通,從此人類四散而去,這座未竟完工的通天塔後世被稱為「巴別塔」。

確實,今天居住在台灣的我們雖然都使用中文,假若熱衷的飲品不同,那麼溝通的語言也可能不同。這裡的「我們」指的是咖啡人和威士忌人,但若擴大到啤酒人、葡萄酒人或其他飲食相關的專業人士亦無不可。但這些不同的語言,並不是被遠古時代的神祉拆散,也不是因地域的隔閡導致老死不相往來,而是在很近很近的現代,也就是這一、二十年間,當我們開始花心思去喝酒喝咖啡的時候,為了要能夠精確的傳達個人感受,同時也跟同好交流,逐漸發展出可資溝通的共同語彙,但無法避免的也屏棄了不同飲品間的跨行溝通。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士忌雜誌61期.jpg

星崎(Hinch)威士忌的發表會上,品牌大使展示了一張統計圖,顯示到2023年為止,全愛爾蘭(含英屬北愛)營運中的威士忌蒸餾廠一共有50間,若加上興建中的15間以及計畫中的11間,總共有76間蒸餾廠,未來當然可能繼續增加。這種蓬勃發展的情況不禁讓我憶起先前與老友聊起寫作計畫,他力勸我千萬不要寫愛爾蘭,因為「會比美威賣得更慘」(笑)。

根據The Spirit Business的統計,2022年全球最暢銷的威士忌品牌,扣除印度,愛爾蘭的Jameson排名第四(應為第五,次於Johnnie Walker、Jim Beam、Suntory Kakubin和Jack Daniel’s),而去年的出口總值可達1億美金,絕對不可小覷。不過老友的規勸有其道理,盡管威士忌風潮在臺灣席捲十多年,大多數的酒友對於威士忌的定義和製作方式都如數家珍,但都侷限於蘇格蘭,其他國家或種類的威士忌,如愛爾蘭,除了威士忌的名稱"Whiskey"以及三次蒸餾之外,理解似乎有限。事實上,愛爾蘭威士忌法規將"Whiskey/Whisky"並列,也未規定非得要用三次蒸餾不可,因此假如看到二次蒸餾的愛爾蘭"Whisky",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其實愛爾蘭威士忌的定義很簡單:「所有種類的愛爾蘭威士忌都必須在愛爾蘭(包括北愛爾蘭)製作,使用發芽穀物及/或其他全穀物為原料,蒸餾所得的烈酒」,其製作原則和蘇格蘭威士忌大同小異,只有2個明顯差異:1. 糖化時除了使用麥芽之外,也可以添加外源酵素;2. 熟陳在木桶(wooden casks)中至少3年,而非「橡木」桶。

外源酵素可快速有效的把穀物內的澱粉轉化為糖,就我所知,全世界球僅有蘇格蘭因遵循傳統而禁用。至於木桶,大概只有蘇格蘭和美國規定非使用橡木桶不可,因此愛爾蘭威士忌多了許多自由度,也讓愛酒的我們多了許多獵奇目標。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支讓我訝異的Glenfarclas

Glenfarclas NAS "105" (60%, OB, Btl.2024)
時間:2024/6/16
總分:86
Nose:一開始的酒精感有些旺盛,很充足的麥芽甜,蜂蜜、乾果,一些奶油油脂,少許柑橘和果醬,慢慢的浮出一些堅果、烤堅果的焦甜和肉桂、肉桂麵包,加點水可釋出明顯的奶油、焦糖和果甜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第713期.jpg

前陣子相當熱門影集《幕府將軍》,內容敘述1600年的日本戰國時期,權力中心太閣身故,留下年幼的繼承人身陷豺狼環伺的險惡環境,其中又以攝政委員會之首石堂最是野心勃勃,聯合其他大名對抗夙有威名的吉井虎永將軍。恰在此時,一艘歐洲船隻擱淺在漁村,船員被拯救上岸,英國領航員按針帶著破壞葡萄牙天主教和商人利益團體的意圖,經由鞠子夫人的居中翻譯,與虎永建立起微妙的關係,卻也不斷糾結在文化衝突之中。這一切在虎永的「緋紅天空」計畫啟動後,按針終於明白日本文化中生死的哲理,而日本政權的未來也從此扭轉……

劇情看起來有些荒誕,尤其是鞠子夫人流利的英文時常讓我出戲,但服飾、布景、道具考究,畫面精雕細琢,黯沉的敘事風格貫穿全劇,怪不得被譽為日本版的《權力遊戲》。但如果回到歷史,如同大家所熟知,當時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著名的「關原之戰」,德川家康一舉擊敗石田三成等人所組成的聯軍,再於「大阪城之役」徹底消滅豐臣勢力,終結了日本戰國時代,展開長達265年的江戶幕府。而德川的家臣中確實也曾存在一位名為威廉亞當斯的英國人,他不僅擔任顧問、協助建造歐洲船艦,還成為第一位藍眼睛的白人武士,並獲得家康賜名為三浦按針,意思是「三浦半島的領港員」。

威廉亞當斯的確是個英國人,出生於肯特郡的水手家庭,從小便熱衷航海,年輕時曾加入皇家海軍,婚後離開海軍受雇於倫敦某海上貿易公司擔任領航員。當他打聽到荷蘭船隊正尋找有經驗的領航員,前往遠東進行香料貿易時,立即自告奮勇的跟著弟弟加入。

船隊從鹿特丹出發,不走繞過好望角的東行路徑,而是往西橫越南大西洋,通過麥哲倫海峽後,再橫渡太平洋。只不過船隊命運多舛,一艘被西班牙艦隊擄掠,一艘返航,只有三艘船通過麥哲倫海峽繼續前進,不久後其中一艘在太平洋遭遇颱風沉沒,另一艘終於航行到目的地印度,卻被葡萄牙人襲擊,所有的船員都被殺害,僅存他所領航的「慈愛號」漂流到今天九州大分縣的黑島,船上原本111名船員在痢疾和壞血病的蔓延下,最終只剩下24人存活。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arward星向威士忌】品酒會

Starward於2007年創立,創辦人David Vitale雖然熱愛蘇格蘭和美國威士忌,仍一心想打造屬於澳洲墨爾本的本土威士忌,因此他認為原料、木桶和葡萄(酒)之間的三角平衡極為重要,有關製作的幾個重點紀錄如下:

- 選用啤酒界使用的大麥品種(目前以Franklin為主流),於離酒廠2個小時車程內的發麥廠製作麥芽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len Elgin 26yo, 1996/2022 「東方

時間:2024/5/8
總分:89
Nose:甜甜的蜜糖帶著很輕的橡木桶浮了上來,微微的灰塵暗示,淺淺的煙燻烏梅加上蜂蜜和各式果乾,一些麥芽餅乾、略為烤焦的麵包和奶油餅乾,些許單寧和辛香感,油脂逐漸增多,微微的可可粉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款BBR的Laphroaig

   2款BBR的Laphroaig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琦秘境系列.jpg

愛爾蘭威士忌應該是全世界成長幅度最大的酒種,但是在台灣依舊沉寂,當我表達下一本書想寫愛爾蘭的時候,好朋友立即勸阻我,他說會比美國威士忌賣得更慘。原因有很多啦,缺酒缺知識缺錢缺行銷都是,也不知道哪一個環節該擺在前面,不過至少大集團有動作了,或許慢慢的會出現變化吧?

身為愛爾蘭威士忌的愛好者,當然很高興代理商能引進Hinch,不過酒廠仍新,2020年才開始蒸餾,廠內的麥芽威士忌也不過3年,雖然已經合法可裝瓶,但仍帶有新酒味,我認為可以再多陳一些時候。至於推出的4款裝瓶,都是麥芽與穀物的調和威士忌,穀物來自Great Northern,這是John Teeling賣掉Cooley之後創立的酒廠,而麥芽則來自Cooley,不過15年的那一支是來自Bushmills。以上是國際業務總監Michael Morris告訴我的,希望沒記錯。

喝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都是調和,知道之後恍然大悟,怪不得我的品飲紀錄中都出現穀物。

Hinch 5yo 43% Maker's Mark bourbon cask 4年+新桶1年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cret Speyside系列品鑑會

保樂力加於2019年首次發行Secret Speyside系列,包括Longmorn、Caperdonich的泥煤與非泥煤,以及Glen Keith和Braes of Glenlivet等4間酒廠,總共15支中高年份酒款,大陣仗的在免稅通路上架,目前部分酒款持續販售。所以當我收到邀請時,心中有些狐疑,想,這不是免稅酒款嗎?難道要改款了?

結果都不是,而是為一般通路推出的全新酒款,來自5間不同的蒸餾廠(官網另有一支Miltonduff 24yo),最低酒齡也有26年,加上4支(官網同樣有6支)調酒師認為最能展現酒廠風味的Vintage,陣容十分豪華。

品牌大使解說時,提到Braes of Glenlivet已改名為Braeval (我個人喜愛發音為Bravo),確定是全蘇格蘭海拔最高的酒廠,而相當陌生的A'Lac Charrann則是過去的Imperial,由於英國對於皇室、帝王等等的尊稱越趨保守,反正酒廠已關,就用A'Lac Charrann作為品牌名稱。至於另一間已關廠的Caperdonich,大家應該知道成立時稱為Glen Grant #2吧?可惜命運多舛,開張4年就休停,直到63年後重新恢復蒸餾並改名為Caperdonich,但又在2002年關廠、2010年夷平。

講了那麼多的Speyside secret,重點是酒好不好喝?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aigellachie 14yo, 2009/2024

時間:2024/04/15
總分:89

Nose:甜甜的雪莉風,油脂十分豐富,蘋果派的內餡、煮過的鳳梨、糖漬鳳梨、糖漿、果醬,淡淡的麥芽、奶油餅乾,微微的肉桂、薑片辛香料,一些年輕的木質單寧,慢慢的浮出些肉質感(對,有慕赫的感覺)

Palate:第一印象是豐腴飽滿的油脂,甜甜蜜蜜的柑橘、鳳梨乾、葡萄乾和一點點微帶點酸味的甜蜜餞,結實的輕燒烤橡木桶,一點點木炭暗示,許多胡椒、荳蔻辛香料,木質單寧,少許乳脂,苦甜苦甜的咖啡、巧克力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第709期.jpg

串流影音平台上,真實犯罪紀錄片或影集似乎很容易獲得觀眾喜愛,如《毒梟》、《絕命毒師》、《絕命律師》等等。這類影集通常觸及善惡難分的中間灰色地帶,也常偷渡「俠盜羅賓漢」或「義賊廖添丁」的非法正義概念,更能讓平凡人得以滿足被道德規範制約的犯罪或暴力心理,因此縱然有過度美化犯罪之嫌,但這種類型的題材永遠不會斷絕,近日爆紅的《周處除三害》也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會突然聊起這話題?原來今年2月威士忌界突然傳出一起事件,英格蘭賓堡(Bimber)酒廠以及蘇格蘭Dunphail酒廠的創辦人盧卡茲•拉塔耶夫斯基(Lucasz Ratajewski)在倫敦被逮,理由是20年前,他在波蘭因非法持槍、密謀謀殺和供應毒品等罪名被判處3年徒刑,但是他逃離波蘭、輾轉來到倫敦後,改名換姓為Dariusz Plazewski重啟第二人生。一開始從事房地產開發和建築工作,賺了幾桶金之後,掩藏在內心深處的蒸餾脈動慢慢浮出,最終與合夥人共同創立了賓堡酒廠。

盧卡茲曾在訪談中提到,波蘭家鄉的私釀月光酒(moonshine,意思是在黑夜裡趁著月光釀製的酒)十分普遍,因此從祖父和父親處習得蒸餾技術,可說是私釀者的第三代。由於缺乏現代化的設備,從原料到裝瓶全靠手工,必須倚靠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去判斷糖化、發酵和蒸餾種種製程。因此當他創立酒廠,便導入了這種手工精神,而Bimber這個字其實就是波蘭語中的「月光酒」的意思。

賓堡的大麥原料主要來自酒廠鄰近的漢普郡,受到海洋氣候的調節影響,當地生產的大麥品質十分良好。採收後的大麥由發麥廠進行處理,依照賓堡的要求,廠內特別騰出一整座地板,以傳統的地板發麥方式來製作麥芽。麥芽經磨碎、糖化後,將澄清的麥汁放入木製發酵槽內,再投入特別為酒廠設計的酵母菌株進行七天的長時間發酵,而後利用兩座小型的銅製壺式蒸餾器,以直火方式蒸餾,酒心切得非常窄,新酒的平均酒精度也極高,創造出輕盈且充滿果香的酒體。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士忌雜誌60期.jpg

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參加格蘭利威200周年紀念款的發表晚宴上,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心中暗自嘀咕:奇怪,1824年的蘇格蘭應該不會出現「美國橡木桶」吧?當時的酒帶著煙燻泥煤風味應該是相當合理的不是嗎?為什麼首席調酒師Sandy不試著復刻這種早期的可能風味呢?

我的糾結心態有點可笑,說到底,今天不可能有人嚐過200年前的酒,所謂「復刻」毫無依據也不具意義。不過我倒是喝過由老字號裝瓶商G&M所推出的80年格蘭利威,酒質華麗優雅,絲毫不顯年華老去的疲態,但也沒有我想像中的煙燻味。所以,各位喝過最古老的酒-我指的是蒸餾年分而不是熟陳酒齡-是哪一款?

不過,我得稍微修正上面那一段話,確實沒有人嚐過1824年的酒,但是卻有人喝過1833年的酒。話說在2022年,蘇格蘭布萊爾城堡Blair Castle-沒錯,就是每年春秋兩季Keeper of the Quaich舉辦入會儀式的城堡-的常駐信託人Bertie Troughton,在酒窖某一扇門的後面發現40瓶積滿灰塵的古樸瓶子,還有張標籤寫著這批威士忌是在1833年蒸餾、1841年裝出,而後在1932年重新裝瓶。假如標籤的註記正確,顯然這批酒在1932年之後便淹沒在城堡眾多的古物中。

布萊爾城堡於1269年興建,距今已近750年,我曾因參加Keeper晚宴而有幸造訪,當時雖然因為過於興奮而未能仔細查看,但每個房間每個轉角都是骨董,根本叫人眼花撩亂,因此這些不起眼的酒瓶被忽視其實十分合理。維多利亞女王和亞伯特親王曾於1844年造訪布雷爾城堡並長住3個星期,城堡的記帳簿上便記載著飲用的酒類,據說女王極可能喝過這一批威士忌,反正胡亂猜測無人驗證但也無從質疑。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登麥克菲爾 喬治先生傳承系列第四版】上市發表會

謝謝廷漢的邀請,老實說,參加前我完全不知道發表的是哪一支酒,所以來到會場後,狐疑的看著桌上擺了一杯酒,拿起來聞聞,心裡想不會是這一支吧?

當然不是。喬治先生George Urquhart是Urquhart家族的第二代,為了紀念這位「單一麥芽威士忌之父」,G&M從2021年開始每年裝出Mr George Lagacy Series,都是以1st fill雪莉桶熟陳,來到今年已經是第四版,選用的是1958年蒸餾的Glen Grant,65年的老酒非同小可,當然要認真的品飲,但一開始,還是先來試試比較年輕的Glen Grant:

【高登麥克菲爾 喬治先生傳承系列第四版】上市發表會

Glen Grant 27yo, 1996/2023 (49.2%, G&M, Refill American Hogshead C#110769, 172 Bts.)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威士忌人的咖啡告白》-C³offee 咖啡誌 第44期

《咖啡誌》突然約我寫專欄稿,讓我一陣錯愕不解,雖然對我來說,這兩種飲品都是生活、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似乎涇渭分明,從來不曾同時/搭配著飲用。想像裡唯一的連結,可能只是愛爾蘭咖啡,或是在《上癮五百年》一書中,把酒精、咖啡因與菸草並列為三大類上癮藥物。但我確定對酒和咖啡都沒有癮,至少沒達到上癮的程度,春節期間休養生息幾天,也不會出現戒斷症候。

這麼說或許又把這兩者區分得過於分明,因為我曾在某個製作環節福至心靈的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由於我的工程師背景,20年前一頭栽入威士忌的世界後,就沉耽於製作工藝,努力學習有關製酒的種種。以威士忌的糖化來講,傳統做法是將不同溫度的熱水分3~4次澆入糖化槽,與麥芽拌合並靜置一段時間後,再將麥汁濾出,但也有越來越多的蒸餾廠採用類似啤酒產業「洗槽」的方式,也就是由上方透過灑水頭撒下熱水,維持麥芽糊床上方一定的水量高度並過濾麥汁,稱為sparge。所以在某一次講品酒會時,靈光一閃的比擬為咖啡的手沖做法,也就是分批注水過濾,以及持續注水的浸泡方式。如同各位咖啡玩家所熟知,這兩種方式萃取得到的風味大不相同,同樣的,威士忌酒廠也可以藉由不同的方法,各自得到想要的發酵物質。

但是我的識見還是過於淺薄狹隘了,單純就製作而言,咖啡與威士忌的連結何止一項?兩位大師朋友林一峰與陳志煌去年合著了一本《咖啡威士忌大師課》,便從製程、風味、調飲一直到餐搭,秉持各自的專業整整對談10講,例如以原料而言,兩者同是農業副產品,都源自大地,也都擁有不同的栽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等等環境條件,而最終風味能如何去反應這些風土特質,消費者又該如何去分辨?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是風馬牛不相及?

《一個威士忌人的咖啡告白》-C³offee 咖啡誌 第44期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