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第725期.jpg

今年8月下旬,我所敬重的輿水精一先生來到台灣舉辦講座。他曾經是日本三得利的首席調酒師,10年前退休後,擔任一段時間的榮譽首席調酒師,目前致力於推廣日本威士忌。他的講座內容主要在梳理日本威士忌的發展歷史,雖然今日日本威士忌的興盛讓人矚目,但所有的產業都有起伏興衰,從上個世紀的80s年代初開始,一段長達25年的大蕭條讓產業奄奄一息,直到2007年起才開始復甦。當時拯救日威景氣很大的關鍵是將角瓶調入氣泡水所做出來的highball,推出後席捲餐酒館及居酒屋,進而帶動了威士忌的銷量,而後造就了今日的榮景。

日本人極度熱愛highball,便利商店、超市、專賣店或甚至自動販賣機都充滿各式各樣的罐裝highball,顯然這種低酒精的產品已經深植人心。去年輿水先生來台時,我有幸與他同桌吃飯,席間他提到,由於年紀漸長,已經越來越無法接受高酒精度的刺激,但若調成highball,又無法嚐到威士忌美妙的風味,所以他未來的職志,便是研究如何一方面將酒精度降低到類似highball的濃度,一方面又不折損其風味。不過他邊說邊搖頭,因為這個課題牽涉到太多物理和化學反應,難度極高。

隨著年紀增長,我也和輿水先生一樣,越來越欣賞較低酒精度的威士忌,曾經喜愛的「原桶強度」時時會讓我望而生畏,更不論經常聽到的話題「年輕人都不喝烈酒了」。確實,低酒精或無酒精的飲品,已經在酒類市場掀起極大的波瀾,近期針對美國或歐洲酒類市場的調查統計結果,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的銷售量都持續下滑,唯有低酒精或無酒精飲品依舊成長,可能的原因一部份來自酒價上漲以及經濟下挫的雙重夾擊,另一部分可能是隱然成形的節制飲酒風氣。只不過對酒類消費者來說,這種低酒精或無酒精飲品喝起來是什麼滋味?

先聲明,我平日淺酌威士忌,少喝啤酒、葡萄酒,因此對這些酒類的認知不算深,也因此以下純屬個人意見。曾喝過幾回的無酒精啤酒,老實說,有極其難喝者,只能直接倒馬桶,但也有做得相當適口的品牌,能夠保留絕大部分的啤酒風味。至於葡萄酒,前些時候在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了一場無酒精葡萄酒試飲會,總共試了四款酒,其中氣泡酒冰涼易飲,夏多內白酒也維持一定酸度,來自西班牙的紅酒顯得平淡,而澳洲紅酒則保有一定的單寧和風味。整體而言,氣泡酒和白酒原本偏清爽,拿掉酒精不致折損太多風味,但脫醇後的紅酒總感覺酒體不見了,不僅結構不對,香氣也跟著減損,許多芳香物質似乎都跟著離去。

如何將酒精從已經發酵完成的酒液中去除?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莫過於利用酒精的沸點低於水的特性來加熱酒液,便可以先一步把酒精蒸發,但因溫度過高也會讓風味遭受極大的破壞。由於低壓下液體的沸點降低,因而發展出在抽真空的環境下,只需將溫度提升至略高於室溫的程度,同樣也能去除酒精,這種方法稱為「真空蒸餾技術」,雖然有助於保留風味,不過仍可能失去部分只溶於酒精的芳香物質。若根據相同原理,藉由倒錐形離心設備,將酒液從上方的進料管噴灑下來,而後利用離心力將酒液散布在加熱錐體內表面形成薄膜,酒精便可快速的蒸發。脫醇後的液體穿過加熱錐,經冷凝後收集,另外也將酒精裡的芳香分子回收後再加入,這種方式稱為「旋轉錐脫醇技術」。

旋轉錐脫醇技術的物理原理容易理解,但「回收香氣分子」聽起來頗為玄妙。我的小人之心是,啤酒、葡萄酒都沒有太多規範須遵循,何況仍在發展中的無酒精飲料,有沒有可能添加一些風味物質?老實說,查不出究竟。

但不管是無酒精啤酒或葡萄酒,名稱唸起來都顯得矛盾,因為既然無酒精,自然就不能稱之為「酒」了,但也不能稱為「麥汁/葡萄汁」吧?某次我和威士忌品牌聊起無酒精話題,我試探著問是否他們也做無酒精威士忌?他的回答很直接坦率:「依照法規,這樣的『酒』不能稱為威士忌!」英文一般把它稱為Non-alcoholic drink或Alcohol-free drink,單純的就只是飲料,不過語言通常是約定俗成,假如在餐廳點一杯「無酒精飲料」,會不會送上來可樂或果汁!

台灣市場的低酒精/無酒精飲料逐漸興盛,相信未來將持續增多,我的問題是,注重健康養身的Z世代、千禧世代在這種無酒精的環境下成長,等到年紀漸增、經濟更寬裕時,會不會回過頭去喝威士忌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