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咖啡誌47期.jpg

在所有咖啡的風味中,最讓我猶豫不決的便是甜味,說得更明白一些,我感受不到咖啡的甜。為此我曾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覓咖啡之甜,例如手沖技巧影片,許多Youtuber都會從濾杯的選擇、注水方式、分段萃取、搖晃濾杯或攪拌等等技巧,去教導觀眾如何極大化咖啡的甜感,但是對我而言,甜味依舊似有若無,且往往需要靠想像。

沖煮咖啡的確有太多細節可以去琢磨,《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這本書可說集其大成者,但如果化繁為簡的統整一下,也不過就是磨豆的粗細程度、水的溫度,以及水與咖啡顆粒接觸的時間,假如是義式咖啡,還包括水的壓力(各位咖啡大神千萬別因此而diss我)。到了品飲環節更有一個永遠無法攻克的環節:主觀經驗。翻譯成白話是:當我說我無法感受到咖啡的甜味時,你要如何說服我那就是甜?

我們來看看SCA咖啡風味輪,它把甜味區分為甜香味(Sweet aromatics)、總體甜味(Overall sweet)、香蘭素(Vanillin)、香草以及紅糖,而紅糖又可再細分為蜂蜜、焦糖、楓樹糖漿以及糖蜜味(Molasses)。「甜香味」其實是嗅覺而非味覺,「總體甜味」應該是綜合表現吧,怎麼會獨立出來?「香蘭素」和「香草」並不是真正的甜,只是觸發甜感的因素,因此真正屬於味覺的甜只有「紅糖」。但我多少明白咖啡風味輪的困境,因為咖啡裡的甜是如此的隱晦,比較起來,威士忌風味輪就簡單得多,舉SWRI(Scotch Whisky Research Institute)為例,涵蓋了嗅覺、觸覺(mouth effect),而屬於味覺的只有單純4種:酸、甜、苦、鹹,記得約翰走路藍牌曾裝出一支特殊款叫做Umami,但我實在無法感受到酒裡的鮮味。

咖啡裡的甜之所以隱晦,主要是含糖量太低。咖啡是咖啡櫻桃的種籽,身負發芽重任,其實含糖量並不低,根據研究,阿拉比卡咖啡生豆的含糖量約為6.25%~8.45%,主要以蔗糖的形式存在。不過當咖啡生豆歷經處理(發酵)和烘焙之後,絕大部分的糖都被分解或裂解,因此咖啡熟豆的糖含量僅存約0.2%(《咖啡的科學》),也就是2,000 ppm,而沖煮後留在杯中的糖又更少了。由於甜味代表了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來源,因此人類長期演化的結果來者不拒,所以在我們的5種味覺中,甜味的閾值最高,需要5,000ppm的葡萄糖才能感受得到,或者是3,500ppm的蔗糖。相較之下,大自然中的苦味通常代表有毒物質,必須盡可能的避免,因此苦味的閾值最低,0.5 ppm就能感受到。

這就說明了我之所以感受不到咖啡的甜,並不是味蕾出了問題,而是甜度遠遠低於我的甜味閾值。但另一方面,我卻很容易感受威士忌裡的甜,甚至連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常常都能讓我聞到或喝到甜味,而眾所周知的,糖並不會存在於新酒,拿一杯糖水經蒸餾冷凝後,得到的是蒸餾純水,所以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的舌面上或舌根處有許多稱為「乳突」的小小突出,這些乳突都擁有1到上百個味蕾,每個味蕾擁有50~150個味覺受體細胞,細胞表面存在「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蛋白。當化學分子結合這種信號蛋白中的特定種類時,便會刺激神經產生化學訊號,通過感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皮層後形成特定味覺。以甜味而言,除了糖類,某些氨基酸或醛類、酮類都能與受體細胞結合而傳遞出甜味。另外乙醇是一種很奇特的化學分子,它不但能夠跟味蕾上的甜味接收器起反應,也能與苦味接受器結合,因此乙醇會傳遞出甜味和苦味,另外它還能跟觸感神經的辣椒素受體結合,傳遞出刺痛的感覺。

所以我能夠感受到新酒中的甜,主要來自於乙醇,至於這些新酒經橡木桶熟陳後,也能從橡木木質溶入少量的糖,但非常少,少到-某一份研究顯示,在新橡木桶熟陳40年的白蘭地含糖量僅有2克/公升,也就是2,000ppm。不過威士忌通常不用新桶,而是使用曾經陳放過其他酒種的二次桶,也就必須考慮這些酒所能賦予的糖。拿最常見的波本桶來說,由於大部分的糖都已經溶入波本威士忌中,因此即便熟陳20年,能萃取的糖僅約1,000 ppm。但假若是甜度極高的PX雪莉桶,我曾經計算過,最高可提供超過8,000 ppm的糖,怪不得越來越多威士忌愛用PX桶來熟成或過桶。

無論如何,就算是含糖量極低的波本桶,依舊能讓我感受到滿滿的甜,除了乙醇之外,還必須納入酒液中各種化學物質的貢獻,這些化學物質統稱為同源物(Congeners),能產生各種不同的香氣,如帶有水果風味的酯類,或產生焦糖香氣的雜環化合物(如呋喃)。所以重點是,「風味」其實是大腦根據大量資訊所做的綜合判斷,例如同源物釋放的花果香氣,能讓我們聯想到這類水果的甜。至於說口中的甜,除了糖醇類、醛類、酮類等能與甜味接收器結合的分子,以及觸發鼻後嗅覺的甜味同源物之外,再舉個例子,橡木桶木質經過燒烤之後,將產成許多香草醛,而這種香草味同樣讓我們感受到甜。

回到SCA風味輪,除了甜味項下的香蘭素、香草或甜香味,左右兩側的花香味、水果味以及堅果可可味,雖然都是嗅覺管轄的香氣,卻都足以讓我們與記憶/情感中的各類花果或可可巧克力的味道連結,進而產生味覺裡的甜。所以我無法感受咖啡的甜並不是缺少糖,而是-我只能苦笑-無法感受其他帶有甜味的香氣。

最後順便說一下,在黑咖啡裡加糖可以抑制酸味,卻不能降低苦味,而加一小撮鹽不僅可以抑制苦味,還可以反襯出甜味。由於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會想在咖啡裡加鹽,所以不如加些牛奶,因為奶蛋白和脂肪能夠掩蓋苦味,增加滑順的質地和口感,還會帶來一些甜味,這就是為什麼拿鐵在台灣超級暢銷的原因。再順便一提,在義大利點一杯latte,那麼將得到一杯牛奶,「拿鐵」是老美發明的,正如卡布奇諾是奧地利人發明的一樣,另外介於拿鐵和卡布奇諾之間的Flat whites,只流行於紐澳,兩國人民至今依舊為誰擁有發明權而爭論不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威士忌鎮長 咖啡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