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新的一年,世界局勢依舊混亂,雖然居住在台灣的我們生活如常,也雖然疫苗陸續研發完成並開始施打,不過日、韓、英等國家在變種病毒的陰影下再度封城,加上美國大選前後的連串衝突,驚擾的人心毫無舒緩,也很難讓我感覺樂觀。
在這種混沌的局面下,蒸餾廠是否維持運作並不明朗,但疫情攏罩裡許多酒款依舊更換包裝:愛倫、格蘭菲迪及百樂門,又或者推出全新的酒款:格蘭多納、格蘭傑及歐肯,除了一新耳目,也間接證實酒廠並未停止營運。針對新包裝,不知酒友們是否感覺好奇,為什麼相同的酒款每隔幾年都會更換一次?我的好友告訴我,當新的行銷團隊入主,因應不同的行銷思維,利用色彩、酒齡數字或甚至瓶身造型重新包裝,就算是新瓶裝舊酒,卻是吸引消費者-尤其是新消費者-最便捷的策略。
不過對於某些敏感的酒友而言,新包裝意味著新配方,也因此每每新款上市後,即便我認為無稽,舊款時常成為收購的搶手貨,原因倒也簡單:新不如舊。確實,如果酒廠的調酒師退休、換手,接任者為重新建立酒廠走向,調製的風味可能與舊款略有不同。最近的例子便是我十分敬佩的瑞秋貝里接任百富門公司的首席調酒師之後,推出的格蘭多納及班瑞克都趨向甜美、優雅,讓我一窺她所散發的女性特質,卻也在酒友間出現微詞,認為她顛覆了過去沿襲已久的傳統風格。
我時常言,既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牽涉到感官便不可能也不需要勉強他人,但是新舊酒款孰好孰壞的爭辯卻經常發生,不僅僅是台灣,全球各地追逐老酒的酒徒所在多有,也因此讓舊裝瓶的價格持續攀升。不過討論新舊酒款之前,先得界定什麼是新?什麼又是舊?某些酒廠可能五年就出現批次差異,但也可能堅守風格十數年不變。如果將時間差距拉大,我以為上個世紀的七○年代會是大家公認的舊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