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財訊專欄 (1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財訊625期.jpg

跨入新的一年,世界局勢依舊混亂,雖然居住在台灣的我們生活如常,也雖然疫苗陸續研發完成並開始施打,不過日、韓、英等國家在變種病毒的陰影下再度封城,加上美國大選前後的連串衝突,驚擾的人心毫無舒緩,也很難讓我感覺樂觀。

在這種混沌的局面下,蒸餾廠是否維持運作並不明朗,但疫情攏罩裡許多酒款依舊更換包裝:愛倫、格蘭菲迪及百樂門,又或者推出全新的酒款:格蘭多納、格蘭傑及歐肯,除了一新耳目,也間接證實酒廠並未停止營運。針對新包裝,不知酒友們是否感覺好奇,為什麼相同的酒款每隔幾年都會更換一次?我的好友告訴我,當新的行銷團隊入主,因應不同的行銷思維,利用色彩、酒齡數字或甚至瓶身造型重新包裝,就算是新瓶裝舊酒,卻是吸引消費者-尤其是新消費者-最便捷的策略。

不過對於某些敏感的酒友而言,新包裝意味著新配方,也因此每每新款上市後,即便我認為無稽,舊款時常成為收購的搶手貨,原因倒也簡單:新不如舊。確實,如果酒廠的調酒師退休、換手,接任者為重新建立酒廠走向,調製的風味可能與舊款略有不同。最近的例子便是我十分敬佩的瑞秋貝里接任百富門公司的首席調酒師之後,推出的格蘭多納及班瑞克都趨向甜美、優雅,讓我一窺她所散發的女性特質,卻也在酒友間出現微詞,認為她顛覆了過去沿襲已久的傳統風格。

我時常言,既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牽涉到感官便不可能也不需要勉強他人,但是新舊酒款孰好孰壞的爭辯卻經常發生,不僅僅是台灣,全球各地追逐老酒的酒徒所在多有,也因此讓舊裝瓶的價格持續攀升。不過討論新舊酒款之前,先得界定什麼是新?什麼又是舊?某些酒廠可能五年就出現批次差異,但也可能堅守風格十數年不變。如果將時間差距拉大,我以為上個世紀的七○年代會是大家公認的舊風格。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23期.jpg

幾天前在一個餐酒宴場合,與好友葉怡蘭聊起她剛剛發表的文章《雪莉桶陳威士忌新風貌》,我提到雪莉桶威士忌大舉入侵台灣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台灣人偏好雪莉桶,幾乎與威士忌風潮同步。她完全同意,不過就算是雪莉桶也出現差異化,過去最常使用的是Oloroso及PX,而雪莉酒產業十分稀有的品項如Amontillado、Palo Cortado,近年來居然也開始興起,顯然雪莉桶風越吹越盛,似乎尚未看到休止時候。

有哪些雪莉桶?先不談裝瓶廠的單桶,也不論一向以雪莉桶聞名的酒廠如麥卡倫、格蘭花格、格蘭多納、格蘭路思或亞伯樂,我們熟悉的大廠、大品牌如格蘭利威十三年雪莉桶、約翰走路雪莉炸彈、蘇格登醇雪莉、格蘭菲迪天使雪莉,以及遠自瑞典的高岸酒廠舞雪莉,都紛紛打著雪莉桶的名號上市,更有以波本桶教科書著稱的酒廠如格蘭冠,也調入雪莉桶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眼花撩亂之下,雪莉桶摧枯拉朽的攻占台灣市場,似乎只要標榜雪莉桶,銷售上便無往不利。

也難怪,雪莉桶憑著深邃的酒色,可輕易導引出「酒齡長」的想像,外觀上已經占了便宜;台灣上達國宴、下至熱炒的餐飲文化中,威士忌總會加水加冰塊來降低酒精刺激,比起波本桶,雪莉桶更具有保持酒色不致渙散的優點,而雪莉桶甜美濃厚的風味,又百搭中式或西式菜餚。另一方面,雪莉桶偏重的風味特色,容易在各式烈酒競賽中脫穎而出,有了獎牌加持和以上種種因素,確實讓雪莉桶陳威士忌話題不斷,也成為各酒廠、酒公司兵家必爭之「桶」。

不過我於錄製播客節目、聊起這個熱門話題時,突然驚覺即便台灣的消費者在多年教育下,對於波本桶、雪莉桶等各種桶型已經琅琅上口,但仍舊不清楚波本威士忌和雪莉酒的來源和製作。就以雪莉桶而言,過去最常被使用的的莫過於Oloroso,因為熟成後的香氣口感都散放著蜂蜜、乾果甜,常常被誤以為這種雪莉酒本身是甜的,但Oloroso在雪莉酒分類上屬於Dry型,也就是不甜,那麼甜味從何而來?橡木桶啊!顯然大部分酒友都誤會了雪莉酒,更忽略了烘烤橡木桶造成的影響。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21期.jpg

兩個星期前麥卡倫發表了Edition系列的最終章No.6,採用水藍色的亮眼包裝來象徵浩浩湯湯的斯貝河,全系列酒款並肩排開時,顯得色彩繽紛華美異常。不過早在正式發表會前,只要連上臉書滑滑手機,便會看到數不清的網紅利用吸睛的照片、絕美的詞藻去描述自己與這支限量款的邂逅和迷戀,可惜我無一認識,只能讚嘆這一波行銷的無遠弗屆。

再看前一個月格蘭菲迪「天使雪莉」的發表會現場,衣香鬢影的淑女仕紳簇擁於喜來登飯店的百人宴會廳,輕晃著酒杯拍照打卡,還請來藝人張景嵐啟動新品上市儀式,讓我猶如誤入大觀園的劉姥姥,目眩神移的張大嘴巴。同樣的,即便張小姐或搖曳身姿的PG在眼前往來穿梭,我依舊不識,而當天的社交媒體毫無意外的被網紅們洗版。

或許因為新冠疫情關係,上半年的行銷費用全部集中在第四季噴發,但是威士忌的行銷趨勢似乎越來越明顯,過去倚仗的達人、KOL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活躍在社群媒體的網紅。記得前些時候接受某媒體的專訪,其中一題這麼問:「依您的觀察,近年威士忌酒商行銷手法有何值得關注的作法和趨勢?他們是倚靠什麼來維繫消費者的熱度與黏度?」我很簡單的指出,在眾聲喧嘩的今天,傳統媒體能觸及的群眾有限,自媒體已經躍居主流,所以酒商的選擇很自然的倒向一邊。

在我不算太長,卻已經成為「前輩」的威士忌資歷中,目睹了整個市場及產業的轉變。約莫在十多年前,由於進口的品牌稀少,單一麥芽威士忌更是罕見,所以消費者很難取得資訊,只能片面聽從酒商的說辭。不過這一切隨著網路的興起而逐漸發生變化,某些熱情的鑽研者努力探討酒標背後的真相,進而帶起討論熱潮,成為最早一代的達人。當越來越多的品牌進入市場,酒類行銷很快的發現,藉助達人來擴增品牌的聲量和能見度,比起傳統媒體的性價比高上許多,也因此越來越多的酒商採取達人策略,KOL脫穎而出。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19期.jpg

「香氣裡充滿了甜美的香草和各種熱帶水果,加上許多清新的花香,猶如青春洋溢的少女漫步在大草原上......」

「沉穩內斂的乾果蜂蜜甜、豐腴飽滿的油脂和深沉的橡木桶,如同戴著黑色面紗、雍容華貴的女士,不經意露出叫人屏息的一抹微笑......」

這些辭句,偶而會出現在我的品飲筆記中,當我一邊讚嘆著叫人沉迷的酒中滋味,一邊不由自主的拿心中存留的仕女圖像作比擬。也難怪,威士忌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中,充滿了粗獷、豪邁與剛硬的線條,其消費族群一向以男性為主,但也時常化作繞指柔,綻放出纖細柔美的脂粉花香。對於如我這般腹笥較窘的品飲撰述人,陽剛的風格好寫,信手可拈來許多驚濤拍岸的島嶼意象,但優柔的風味難以描述,只能窘迫的從男性的反向去擷取了。

由於威士忌的酒友多半為男性,如我這般的描述方式不僅不會有意見,很可能還心有戚戚焉。只不過如果越過某一條隱形界線,可能將騷擾到部分閱聽人: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17期.jpg

我時常言,在喝酒的旅途上,雖然異於常人,但運氣著實不錯,從未歷經應酬拼酒或是燈紅酒綠的荒唐階段,而在起始之初便加入早年唯一的同好團體。十多年前國內行銷風氣未盛、資訊不明,鮮有酒商為消費者舉辦品酒會,因此社團內的每一場品酒會都得自行費心蒐集資料,而後在場中各言爾志的熱烈討論,久而久之,這種「自行鑽研」和「辯證」精神已根深蒂固在我的腦中,即便隨著威士忌第三波大浪潮前進也未曾或忘。

今天的榮景大不相同,酒商、酒廠每年在全台各地不時舉辦各類品酒或餐酒會,酒展歷年不斷,往來的國內外大師絡繹不絕。如此空前盛況下,不論初入門者或進階品飲者,都可輕易的從傳統及電子媒體,或是各類品酒行銷場合中獲取資訊,喜愛威士忌的酒友同好堪稱無比幸福。只不過蓬勃景況存在隱憂,通常酒廠、酒商是資訊提供者,消費者只能單方向接受,當廠商顧及利潤而選擇有利的行銷說詞,酒友們是否有能力去分辨?而百花齊放的傳播平台和行銷活動,又能否精準地傳達專業知識?

我的正職工作在務實至上的工程顧問業,平時必須依據法規規定來執行工程的規劃設計,不過在進入實質工作前,仍須擬定行銷策略以爭取標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行銷人員。跨入酒界之後,就如同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其行銷招術叫人目不暇給,活動中時時東張西望的不斷訝嘆。但由於我的骨子裡依舊是實事求是工程師,永遠秉持著好奇心去翻找事物背後的原理,就算是喝了酒、微醺的腦袋有些茫,但累積多年經驗後,終究能撥雲見日般逐漸看清種種說辭背後的真相。

兩年前寫就的《威士忌學》,集結了我十多年來闖蕩威士忌界存留的好奇和疑惑,希望與我一樣具有相同疑惑的酒友們能藉由這一本書獲得解答。只不過著眼於技術層面的工具書,過多的資料圖表很容易造成閱讀障礙,難以負擔起傳遞知識的重責大任,因此從去年的下半年開始,我重新整理手中資料,著手撰寫一本不倚靠艱澀的術語和圖表,採用輕鬆的語法,舉列並釐清品飲大眾可能產生的疑問。在我的構想中,《酒徒之書》的讀者已經參加過幾場品酒活動、多少了解一些基本定義,因此對於某些專有名詞如產國、產區、單一麥芽威士忌等,都不再多作說明。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15期.jpg

近來愛爾蘭威士忌酒廠「沃特福」掀起一陣風土波瀾,猶如對抗風車的唐吉軻德,又好似大衛和歌利亞的戰鬥,讓原本不被認為存在的議題浮出水面,也讓威士忌的喜好者不得不面對思考。

就定義而言,Terroir在法語中的原始意思是「土壤」或「土地」,被葡萄酒界引用之後,狹義的可能只是「土地的味道」,由莊園所處的氣候,土壤和地理環境決定,但較為廣義的講法,則包含了地方與人文特色,或區分為天、地、人三個面向:「天」指的是難以預測的微氣候,如日照、氣溫、風向、降雨量及降雨頻率;「地」則是農莊所在的地理特性,包括地形、標高、地質、土壤和鄰近動植物等;最後是常被忽略的「人」,栽種、採收葡萄和釀酒的人,所傳承的知識、技藝和創新能力種種,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所有因子的總合,便成為我們品飲時讚不絕口的風土滋味。

基本上,絕大部分的葡萄酒人士都贊同風土之說,但威士忌界卻幾乎絕口不提,主要是釀酒與製酒間存在極大差異。酒友們應該都十分清楚威士忌的產製流程了,如果不太了解,那麼容我簡單說明。以大家最熟悉的蘇格蘭麥芽威士忌而言,原料上僅有麥芽、水和酵母菌三種,利用麥芽的天然酵素將澱粉轉化為糖,而後投入酵母菌發酵,完成後的發酵酒汁利用壺式蒸餾器進行二或三次蒸餾,便可得到純淨的新酒,再放入橡木桶中熟陳至少三年,即可稱為威士忌。

這一套方法延襲數百年,製作原則不變,但古早時候威士忌只是多餘農作的副產品,使用的是自家或鄰居栽種的穀物、汲取附近的河水或泉水,以及容易取得的啤酒酵母,釀製的威士忌當然風味各異,也和土地息息相關。但是今日的威士忌產業已經高度分工,各蒸餾廠除了水源必須就近引用之外,麥芽由商業發麥廠採購世界各地的大麥來製作,酵母菌由專業擴培廠提供,這些原料送到酒廠之後,採用自動化設備日以繼夜的產製,而後再由橡木桶決定絕大部分的風味。利用精密分工和精確控制的流程,可搾取出每一顆麥芽中最後一滴酒精,進而改變成本結構,讓威士忌行銷全世界,但同時也遠離農業,更難與「風土」扯上關係。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13期.jpg

或許威士忌的同好們早已留意,臺灣下半年的酒類活動搭乘著一波波夏季高溫席捲而來:七月份在臺北、臺中分別舉辦了綜合性酒展,八月有臺中精緻威士忌酒展和台北國際精緻酒展,九月是桃園古華威士忌烈酒品味展和臺南國際頂級酒展,十月則是風城威士忌嘉年華,到了11月還有月中的臺北國際酒展,以及月底相互撞期的奢華威士忌酒展和高雄打狗威士忌節。

這麼多的活動讓人眼花撩亂,恨不能每一場都參加,以紓解上半年被迫禁足之憾,不過其它國家的愛好者就沒那麼幸福了。根據私下打探,蘇格蘭除了幾間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酒廠已經恢復營運之外,需要較多人力的中小型酒廠,因社交距離規定而難以完全復工,例如酒窖中移動橡木桶的粗重體力活,便很難不與人接觸,至於酒廠附設的旅客中心,同樣在難以限制社交距離的情況下而無法重開,更不用提聚會活動。顯然在第二波疫情再度興起下,只能等疫苗問世且人人接種之後,國外的酒廠及活動才可能重啟。

即便在疫情中,「烈酒事業」(Spirit Business)依舊公佈了去年的統計數字,蘇格蘭威士忌的出口量小幅成長百分之二.四,不過對於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卻因逞罰性關稅而衰退了百分之七。至於銷售最好的前十大蘇格蘭威士忌品牌, 依序是約翰走路、百齡罈、起瓦士、格蘭、威廉勞森、帝王、珍寶、黑白狗、雷伯五號以及金鈴,無一例外的,全都是調和式威士忌。我們較為熟悉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則以格蘭菲迪蟬聯第一,格蘭利威居次,但銷售量尚不足約翰走路的一成。

威士忌只是蒸餾烈酒的種類之一,若以全球所有的烈酒品牌來看,酒友們或許不知,韓國的「真露」燒酒在近五年來都是銷售冠軍,並且將第二名以下的品牌遠遠拋之在後,約翰走路列為第九名,總量僅及真露的二成,連車尾燈都看不到。平日追韓劇的酒友們或許早已發現真露的無孔不入,但以內銷市場為主的品牌,銷量竟然能衝上如此之高,韓國人喝酒的能耐確實叫人驚訝!至於格蘭菲迪在烈酒排行中站在哪個位置?第一百一十七名,不到真露的百分之二。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11期.jpg

前些時候朋友提供我幾個樣品,酒標包裝成古希臘神話裡風、火、水、土、乙太等五元素,試過後讓我大為驚艷。這五支酒分別選自五間酒廠,屬中高酒齡,釋出多種夏日熟果的酸甜滋味與充分的奶油油脂,加上淡淡的燒烤煙燻和辛香感,不僅投我所愛,在近日動輒三十七、八度的酷暑下,恰可以平衡高溫帶來的不適。

不過有件小事讓我耿耿於懷:我找不出酒款與希臘五元素之間的鍵結,甚至某些風味表現與想像中的元素概念完全扞格不搭。其實這事屢見不鮮,尤其在故事當道、博眼球為王的網紅時代,許多系列酒款的包裝設計都讓我摸不著頭緒,布袋戲、三國、人物、貓狗動物、二次元圖像,或大辣辣的將個人身影或頭像放上酒標。倒也不是不清楚其設計發想,只不過對於理工科背景如我,凡事追尋邏輯,總想挖掘風味與故事間的簡單聯繫,而不是背標裡略顯牽強的說明。

正視威士忌產業(及其他酒類)的產國,對於酒標包裝都有一定規範。舉蘇格蘭為例,法規中便要求在酒標正前方、肉眼可見位置,以醒目的文字標示威士忌的「種類」,如單一麥芽或調和式威士忌,不得為其它文字、圖片覆蓋或打斷,唯一可用的補充說明只有產區、品牌名稱和酒齡、年份等,以及獨立標示的Scotch Whisky。不過這些規定採自由心證,早已內化在酒廠、裝瓶商的行銷設計作業,並沒有審查單位來審核。

今日的酒標包裝確實是一門大學問,但是在符合法規規定的大原則下,我獨鍾精簡、乾淨、清爽的設計,版面言簡意賅的傳達酒廠或酒款特色、理念即可,搭配的色彩或圖案絕不可過於繁雜繽紛,以免擾亂視覺。當然,選用的圖案、圖片或訴說的故事必須與酒款、酒廠連結,如果毫不相干,至少也要賞心悅目。舉我個人十分推舉的藝術標酒款為例(如圖),這是法國LMDW裝瓶商推出的系列酒款,以各國藝術家的創作為背標,正標則以相同色系註明了酒款相關資訊,不僅清楚明瞭,也傳遞了藝術家的豐富意涵,可隨個人心境解讀,不需要長篇大論的闡述。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09期.jpg

過去的每日清晨,我固定連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查詢新冠疫情的發展,一方面慶幸臺灣安全穩定的生活,一方面也擔憂全球確診、病逝數字的不斷上升,以及對經濟可能的影響。確實,疫情已經改變了世界,無論是外在或心理層面,就以集會活動來講,上一週正是全球愛酒人士引領期盼的艾雷島狂歡節,但是目前當然不可能如常舉行,只能以線上方式在網路上舉杯,唏噓緬懷昨日擠爆整座小島的歡樂。

最高興的莫過於老婆大人了,因為酒類活動幾乎歸零,每日下班後我只能關在家中當宅男。不過減少品酒活動並非壞事,恰好讓我重新撿回核心基礎訓練,認真的品飲並仔細紀錄心得,而後給予喜好評分。這一套有如蹲馬步的練功模式,不需要任何花俏的行銷語言,也不需要燈光美氣氛佳,單純的埋入一杯杯酒中淬煉自我的感官,以及對於身居週遭氣味的形容與記憶。幾個月內累積了近二百筆紀錄,收獲十分豐富。

但是對於酒廠、酒商而言,人人閉關練功就不是什麼好事了。過去每當新酒款上市或舊酒款的推廣,又或者是搭配美食及節慶假日,酒商總會爭奇鬥艷的推出許多活動,也可能租借展場作長期展覽,加上各地的酒展、品酒嘉年華,如走馬燈般終年不斷。缺少這些活動之後,行銷公關頓然失去著力點而無法觸及消費者,當然,協辦活動的公司也因此暫時失業。

疫情改變了工作習慣,也將更改未來的商業模式。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已經放話,未來臉書一半以上的員工都將在家工作,這種趨勢可能擴及其他行業嗎?就我所知某外國酒商極其謹慎,早早便請員工分流上班,避免一人染疫、全公司停止運轉,但是必須勤跑各地的推廣業務,面對如此無以為繼的狀態,線上直播或品酒會似乎是唯一解決之道。因此逐漸的,品牌大使轉身成為直播主、Youtuber,或在網路上接受訪談,而將品酒會搬到線上,似乎也是個打破悶鍋的好主意。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第607期.jpg

「請啜飲一小口,先不要急著吞下去,讓酒液在口中停留,感受口中的香草甜和熱帶水果滋味,當我們嚥下酒之後,是不是可以察覺微微的堅果、巧克力停駐在舌根...」

通常我們參加品酒會時,品牌講師總會帶領著參加者一一體驗酒款的風味特色,除了香氣予人的百般眷戀,口中各種繽紛滋味的流轉變化更帶來遐想樂趣。但是我們口中的味蕾如何感受味道?根據生理解剖學,每個味蕾擁有上百個受體細胞,當甜味和苦味分子結合受體中特定的信號蛋白後,便會產生化學訊號送進大腦,而後形成甜與苦的特定味覺。鹹味和酸味不同,食物分解產生的鈉、氫離子將進入受體細胞頂端的離子通道,假若鈉離子濃度升高產生鹹味,而氫離子則產生酸味。

酒友們一定注意到,上面提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鹹四種,這是被科學界全盤接受的基本味道,但還有第五種我們同樣熟知的鮮味,雖然證據充分,仍未被完全認可。至於許多人喜好的麻、辣或涼感,並不是由味蕾所產生,而是來自於口中的感覺細胞,如辣椒素便直接刺激與痛覺和溫度有關的神經。許多人愛吃麻辣鍋,但我無法接受麻感,總覺得麻感封閉了其他感受細胞,讓我食之(飲之)無味。

生理科學的專有名詞可能讓酒友們大翻白眼,不過以上的「味道」純粹來自生理反應,但「風味」牽涉到更多的心理層面。這一點,我於二月初參加一場超極精彩的品酒會後,有了最深刻的體驗。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05期.jpg

為了完成《威士忌學II:美國威士忌》一書,我於去年便著手規劃走訪美國一趟:從芝加哥入關,參訪一間工藝酒廠後,飛到肯塔基州繞遍所有重要的大廠,中途插花跑一趟田納西州參研傑克丹尼的特殊技藝,再飛到賓州去體驗具有歷史意義的維農山莊,順便繞繞紐約州鄰近的工藝酒廠,最後從JFK機場離境。這一趟旅程於三月下旬出發,四月初返國,預計參觀的酒廠至少十六間,另包括製桶廠和博物館,雖然行程滿檔,但每個停駐點都打點妥當,只待收拾行囊出發。

不料這波席捲全球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行程,當然也包括我。二月初剛剛爆發時,雖然有些擔心,不過當時的美國僅數十案例,我還信誓旦旦的告訴家人,比起臺灣,美國應該更為安全。可進入三月後,美國快速捲入疫情狂瀾,某酒廠委婉告訴我,在這個敏感時刻還是暫緩參訪為妙。我衡量家人的擔心和美國情勢,斷然決定取消行程,接下來一一告知酒廠並取消各段航班和旅館,沒多久,預定造訪的酒廠也一一關閉大門了。

確實,當歐美疫情重創當地經濟時,威士忌產業也無法置身事外。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各地絕大部分的酒廠旅客中心都已經關閉,至於蒸餾作業,雖然疫情嚴重的英、美兩國仍未下達封城命令,但也建議非屬民生必須的商業營運都應該暫停。在這個原則下,酒廠紛紛暫時關門,部分仍在運作的酒廠也轉型製作抗疫用酒精,如格蘭父子、百加得集團、帝亞吉歐等,連印度的雅沐特也投入,美國FDA更迅速頒布法規,規定消毒用酒精製作的方法並豁免登記。

不過疫情對威士忌產業的影響非常全面,不僅是酒廠的運作,上下游的供應鏈都出現問題。在生產端,雖然現代化的酒廠採自動化操作和電腦管理,已經將人力需求降到最低,不過大宗原物料如麥芽、穀物、橡木桶和瓶身包裝材等,無論製作和運送都得倚靠人力。廠內除了蒸餾作業,倉儲管理、調和、裝瓶以及裝瓶產品的運送和分銷等,同樣都需要人力參與。當各國因疫情擴大而採取鬆緊不一的防疫措施時,上述每一個鏈結都可能斷裂,產量下滑無法避免。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603期.jpg

好友在桃園開設「恆器製酒」酒廠多年,恆器者,番薯也,顧名思義便是以地瓜為原料,經發酵蒸餾後製作的酒。為了提升口感,產製的地瓜原酒利用小型橡木桶作一年半以上的熟成,至今已有多種「樽魔系列」酒款上市,堪稱十分接地氣的本土蒸餾烈酒。

回顧今年從一月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武漢開始爆發,目前已在全球蔓延,搞得人心惶惶。抗疫團隊、醫師不斷告訴我們,防止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勤洗手,若無水可用時,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酒精也能有效殺死病毒,一時之間,酒精成為有錢也買不到的熱銷商品。恆器製酒此時裝出了足以消滅病毒的高酒精度裝瓶,一曰防疫,一曰抗煞,可內服品飲,裝上噴嘴後亦可外用,成為最配合時事的夯品。

無獨有偶的,瑞典高岸(High Coast)酒廠日前宣布,將以威士忌製作手部消毒液,還區分泥煤版與無泥煤版,感覺泥煤版應該會比較好喝(誤);同一時間,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琴酒蒸餾廠也決定利用廠內的琴酒來製作殺菌液,以自由捐獻方式供民眾取用。顯然在疫情衝擊下,酒精恢復古早年代的醫藥用途,但無論是地瓜酒、威士忌或琴酒等可供飲用的蒸餾酒,噴在手中皆可揮發出濃濃的香氣,與台灣菸酒公司生產的酒精大不相同,其間差異到底為何? 

首先,讀者們千萬別搞混了,蒸餾烈酒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純酒精。一般烈酒的製程-舉威士忌為例,是以麥芽或其他穀物為原料,經發酵完成後,酒汁裡絕大部分都是水,酒精含量不到百分之十,另外還包含微量、僅約千分之一的風味化合物。這些統稱為「同屬物」的物質,是由酵母菌消化糖類產出的乙醇(酒精)、高級醇、酯類、酸類、醛類、酮類、酚類和硫化物等所組成,每一種化合物都帶來不同的風味感受。蒸餾完成後,酒精含量可大幅提高到六成以上,而同屬物的濃度也增加到約千分之五,其餘仍都是水。所以問題來了,純水、純酒精加上極稀少的化合物,如何變身為讓我們癡迷不已的威士忌?答案在橡木桶。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99期.jpg

對於酒商與酒專而言,剛逝去的2019年不是個太令人興奮的年頭,國內外政經情勢的動盪,自然反應到不屬於民生必須品的威士忌市場。以台灣而言,整體銷售數字雖然小幅成長,但呈現M型化趨勢,引發追逐的高價酒本來就數量稀少,而銷售量大的酒款都偏向平價或低價酒,導致以中間價位為主的酒商們眉頭深鎖,卻也不得不推出各種禮盒商品,期盼農曆年前能搶下送禮商機。

我於市場的敏感度不足,這些消息大抵屬道聽塗說,但綜觀大勢,威士忌的面貌未來將如何演變,可從過往發生的事件來推敲。總結過去一年,國際上種種酒類新聞紛沓,其中可能會造成影響的大事件分述於後:

一、政經局勢:英國脫歐歹戲拖棚的從去年延宕到今年,強硬派代表英國首相強森重新上架後,預計在一月底正式脫歐,但接下來還是得耐著性子與歐盟協商細節。作為英國財政重要金雞母的威士忌,勢必占談判桌上一席之地。此外,美國於去年十月開始,提高單一麥芽威士忌及其他商品的進口關稅,這兩則重大的政治事件,是否將影響威士忌延續10年的榮景,今年絕對是關鍵。

二、實驗性商品:格蘭傑酒廠於去年年初,裝出以野生酵母發酵製作的「私藏系列」第十版《野生》,瘋狂科學家比爾博士直言不諱的提到,在他數十年的生涯中,大概所有能想到的實驗都曾默默的進行。事實上,今日工藝酒廠大聲喧嚷的特殊技術大酒廠都不可能放過,如帝亞吉歐早在二年多以前裝出的「首席私藏精選」,便大膽嘗試各種約翰走路風格。可以預見的是,從原料、製作到桶陳的諸多實驗性產品,都可能一一釋出,讓繽紛的市場更是多元。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97期.jpg

台灣的威士忌酒展大爆發!一九年從北到南的各式酒展,就我記憶所及,便包括了三月新竹的「風城威士忌嘉年華」、四月的「台北國際酒展.純酒展」,八月的「台北國際精緻酒展」和於桃園中壢舉辦的「威士忌烈酒品味展」、九月於台中的「精選威士忌酒展」、十一月在台北的「Whisky LIVE & Bar Show」,以及十二月份在高雄舉辦的「威士忌嘉年華」,此外,尚有綜合性的「茶酒咖啡暨食品展」和「國際頂級酒展」。

這麼多的酒展,除了全年度提供各地酒友不一樣的選擇之外,也讓大家逛得頭昏眼花,剛入門的新手更可能見獵心喜的一攤一攤喝,很快的不支倒地而失去酒展的教育目地,因此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酒展參加,絕對是所有威友都必須慎重思考的一件事。

由於我幾乎無役不與,提供以下的酒展求生術供威友們參考:

一、擬定攻擊策略:每一場酒展於開展前,大多會公佈參與的酒廠、酒商名稱,通常也會釋放出部分參展的酒款,時常也包括為酒展而作的特殊裝瓶,這一切,都是威友們進入展場前必須先研究的功課,如果目地是藉酒展獲得新知識,那麼更不能放過講堂。若完全不做功課的盲目進場,那麼後果可能是躺臥在牆角受人鄙夷。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95期.jpg

台灣威士忌的風潮約莫在2008、2009才真正起飛,更早之前仍處於醞釀期,熱情的同好組織品飲社團慢慢帶動起討論風氣,讓威士忌逐漸脫離品味和尊榮的象徵,進而影響酒商開始為酒友辦起品酒會。我的運氣不錯,剛好在這段時期踏入威士忌的世界,順勢也參與了風潮的開啟,當時從網路上注意到「國際烈酒展」Whisky LIVE的訊息,對於如此熱鬧的大型品酒盛會感到欣羨不已。

「國際烈酒展」是由《威士忌雜誌》所舉辦,一開始僅限於倫敦和東京兩地,而後逐漸擴張,今年已經開枝散葉到全球五大洲共計31個城市舉辦。為了推廣威士忌,參展的酒廠、酒商端出各類酒款與愛酒人士交流,同時也在展場開設大師講堂,讓參加者得以親炙大師並取得第一手資訊。台灣是蘇格蘭威士忌重要的出口國,自然不可能置身於潮流之外,因此第一屆「台北國際烈酒展」於多位業內外達人的通力合作下,終於在2009年5月初舉行,成為今日台灣各地酒展蓬勃發展的濫觴。

回頭翻閱10年前的記錄,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參加者竟然如此踴躍,光排隊進場就得花上大半個鐘頭,每個攤位前人頭鑽動,而台灣特有的PG文化也將會場炒得熱鬧非凡。踏入威士忌領域時間不長的我,當然不放過大好學習機會,很認真的報名參加4場大師講堂課程,更試過不少今日被視作珍稀的酒款,縱使兩天活動下來有些疲憊,心靈與腦袋的震撼卻久久不散。

這一場盛會,讓所有人都見識到酒友們的熱情與渴望,開啟了威士忌至今未減的盛世。自斯以降,全台各地的威士忌社團紛紛成立,每年酒商的品酒會持續不斷,而大大小小的酒展也陸續興辦。只不過當消費者接觸威士忌的管道越來越多,大型酒展的參與人數再難突破,加上每一屆總會發生部分心存「喝到飽」、「喝到掛」的酒友,在會場牆角或坐或躺、不省人事,「台北國際烈酒展」似乎已完成階段性任務,轉型成為必然的趨勢。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93期.jpg

為什麼蒸餾烈酒會被稱為spirit有許多種講法,如中古世紀的煉金術士把酒精視作日光的精華,可透過蒸餾技術釋放出來,也有學者從字源上去追究,認為英語中的「酒精」來自阿拉伯語的ghoul,也就是幽靈、鬼魂的意思。無論如何,從蒸餾器裡蒸騰而出的強烈物質,一直帶著許多神秘傳說,尤其是傳承數百年的蘇格蘭威士忌,在幽谷、山區的古堡、酒窖裡,流傳著許多鬼魂作祟的故事……

敬鬼魂一杯

去年曾造訪的格蘭路思酒廠,北側山坡是一片墓園,林立的墓碑中有一座屬於比亞瓦。比亞瓦何許人也?他是格蘭冠酒廠第二代掌門於非洲大饑荒時期拯救的黑人小男孩,而後在酒廠從傳令做到管家,直到入土長眠為止。當格蘭路思於一九七九年安裝了一對新蒸餾器後,酒廠員工信誓旦旦的看過兩次一個黑皮膚、披散著頭髮的鬼魂在廠內漫遊。某位通靈教授來到廠裡研究發現,顯然是閃亮的新蒸餾器干擾了某條看不見的能量線,因此他步入墓園並停留在比亞瓦的墓碑前許久,似乎與他做深度交談,而後鬼魂便不再出現了。但自此以後,酒廠員工習慣性的敬鬼魂一杯酒,通常是格蘭路思,不過格蘭冠也具有同等功效。

吉拉島的幽靈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91期.jpg

就在英國首相強生因脫歐課題與國會鬧得水火不容時,網路上又再度流傳三年前脫歐公投通過後,某不知名人士惡搞出來的比對圖。在這張圖裡,同意脫歐的地域分布和狂牛症警示區擺在一起,看起來似乎完全相同,而事實上,的確是一模一樣,因為這位老兄只是將彩色圖轉換為黑白影像,用來諷刺同意脫歐的英國人腦袋有洞。只不過當年這幅比對圖在社群媒體瘋傳,許多不明就裡的人還信以為真,放在今天,絕對是不折不扣的一則假新聞!

先不討論假新聞議題,因為我們若嚴肅看待脫歐結果,可以發現全蘇格蘭都反對脫歐。當年約52%的民眾讚成脫歐,但蘇格蘭僅有38%,為什麼差異如此懸殊?原因很簡單,由於威士忌是蘇格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九成的威士忌都用於出口,而根據英國稅務海關總署去年的統計資料,歐盟是威士忌外銷最大的單一市場,出口量占36%,其中法國高居冠軍多年。一旦脫歐,立即可能少了關稅同盟的保護,導致蘇威在歐盟地區的末端售價大幅提高,銷售量因而下滑。更慘的是,假若依照強生首相的硬脫歐方式,還可能招致歐盟向英國徵收逞罰性關稅,對出口的傷害不言而喻。

除了實質上的影響,或許大家不知,「蘇格蘭」威士忌是個千金難買的地理標誌,受到歐盟及其他國家的商標保護,享有和法國的香檳、西班牙的雪莉酒以及美國的波本酒同等的地位,因此其他國家、地區不得仿製。萬一發生無協議脫歐,歐盟是否將重新審視這項地理標誌不得而知,假如失去保護,歐盟各國製作的威士忌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打上「蘇格蘭」標籤。想像一下,當「蘇格蘭式威士忌」隨處可見時,「蘇格蘭」已經不是品質保證,不內行的消費者無法分辨,未來的商家得花費偌大力氣去解釋,市場一定混亂不堪。

便是因為如此,三年前蘇格蘭人用選票拒絕脫歐,當發現情勢無法挽回,蘇格蘭首席大臣尼可拉史特金在當天下午便發布聲明,表示蘇格蘭已經開始準備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同樣的,「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也告訴媒體「脫歐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來表達他們的極度憂心。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89期.jpg

前些日子參加一場工程經驗的回饋分享,主講人開宗明義的提到,在大型交通工程建設中,首要考慮的是使用者的便利性,而後才是如何應用專業來解決技術問題。這些當然是老生常談了,不過即便從事工程顧問工作數十載的老手,依舊會忽略許多細節,而魔鬼,確實就藏在細節裡。因此這一番話,除了再次提醒工程專業人員所需具備的思考之外,也讓我觸類旁通的想及威士忌。

正如大家所熟知,會議中胡思亂想一向是避免打瞌睡的最佳良方,不過我的突發奇想並非靈光一閃,而是早已在腦中盤繞好一陣子。不知酒友們是否發現,近年來的威士忌酒款都持續朝向消費者的喜好靠攏,所有的臺灣限定版,若非雪莉桶,便是雪莉桶過桶,仿如公共工程以「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一般,但結果卻大不同:酒廠失去了個性,盡管甜美可人,但越來越難分辨。

格蘭傑的比爾博士曾提過,約莫三十年前,他與已故的威士忌大師麥可傑克森有一段深刻對話。當時的他們有些憂心,因為蒸餾廠使用的原料來源相同、製法相似,可能導致酒廠消失了獨特性。這段談話讓年輕的比爾博士銘刻在心,也是他後續一系列實驗性產品的重要緣由。只不過來到今天,大麥及酵母菌原料依舊由大型廠商供應,很難從源頭去改變風格趨近的問題,而且在追求銷售量和利潤的大前提下,調酒師運用技巧把酒款調製得越來越-網紅臉?

便以六月份參加的一場品酒會為例。這場活動的主題圍繞在蘇格蘭北端島嶼上的蒸餾廠,一直以來便以石楠花蜜風味和繚繞的煙燻著稱,資深酒友的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嶙峋海風的深刻印記。不過酒廠在這十多年間,為了因應消費者的喜好而多次改版,行銷口號從早期的「常年低溫環境熟陳」,到十年前的「五大基石」酒廠精神,變更為近期的北歐維京文化。瓶身設計上同樣也從古樸敦厚圓滑的大頭瓶,稍微拉高轉出肩身,再改版為今日充滿雕飾藝術的戰斧造型,再再傳遞著酒廠走出傳統、迎向現代的風格變化。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87期.jpg

沉迷於西洋音樂並狂練電吉他的兒子,最近向我推介1960、70年代的搖滾樂曲,從早期的Cream、Beetles、The Who、Deep Purple和Rolling Stone,到較為晚期的Led Zeppelin、AC/DC、Black Sabbath、Pink Floyd和Quen等等,順便聊起幾位重要的「吉他之神」和搖滾史上的奇聞軼事,譬如著名的「27俱樂部」詛咒。大部分樂團的名聲當然耳熟能詳,卻仍有許多樂曲連聽都沒聽過,身為五年級的我只能深深感到汗顏。而作為投桃報李,我也向他講解了這段時期的歷史,以及威士忌如何在當時重重摔了一跤,久久才重新站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於1960年代已經進入大學就讀,對於不斷被捲入戰爭泥沼的國際情勢感到厭倦和不安。他們開始走出校園進行反戰遊行,並以反權威、反習俗、反中產階級價值觀和反政治文化的方式直接挑戰國家機器。這些年輕人相聚在一起,透過音樂創作、衣飾穿著、繪畫塗鴉,以及免不了的藥物、毒品和酒精來批評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性,形成一股沛然難禦的嬉皮文化。在各種不同的反抗型式中,音樂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穿透力,英美各地的樂團莫不以這股風潮為創作靈感,也連帶影響整個世代的思潮。1969年在胡士托舉辦的音樂節,超過50萬人高舉愛與和平的口號,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盛會。

風潮強襲下,威士忌代表著舊威權喜好的棕色烈酒,當然也是被反抗的對象。當年美國的《君子雜誌》曾大肆批評:「(老爸喝的酒)代表的是虛偽的布爾喬亞價值觀、勢利的社會階級、叫人厭煩的酒癮患者,和潛在的被虐待狂」。相對的,來自鐵幕的伏特加,不僅站在與國家機器敵對的一方,充滿反政府的隱喻符號,更重要的是伏特加完全透明,可以輕易混充白開水,還可以跟任何果汁、蘇打水等軟性飲料調和在一起,喝多了又不會滿身酒臭而被人發現,成為年輕一輩的最愛。

不過年輕人的喜好轉變還不足以撼動威士忌的地位,1973年底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石油禁運,導致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機,全球景氣下滑,中產階級的荷包隨之縮水,飲用酒不得不從威士忌移轉到便宜的伏特加或龍舌蘭。雪上加霜的是,到了1980年底又發生「兩伊戰爭」,石油價格再一次暴漲,形成第二次石油危機,國際經濟再度嚴重衰退。此時健康養生觀念的流行,給予低迷已久的威士忌產業最後一擊,葡萄酒打著有益健康的口號大行其道,英美各地的葡萄酒吧愈開愈多,而蒸餾烈酒的重心也倒向干邑、白蘭地。便在這多重原因的夾擊下,威士忌蒸餾廠倒的倒、關的關,形成長達十數年的第二度大蕭條。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訊585期.jpg

前些時候幾位來自外地的朋友到台灣「見學威士忌」,除了造訪噶瑪蘭酒廠之外,也請我為遠道而來的初學者講一堂品酒課,我欣然應允。近年來,我最熱衷並喜愛的工作,莫過於透過酒款的體驗去傳遞威士忌的基礎知識,因為時常發現,許多酒友們喝酒的歷史比我長,喝過的酒款比我多,但也許部分資訊被行銷誤導,又或者是某些奇妙的堅持,以致基本觀念便出現偏執。舉個例子來說,我最喜歡詢問初學酒友一個簡單又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威士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英國知名的媒體《烈酒事業》The Spirits Business於上個月剛公布的全球烈酒品牌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所謂的「烈酒」被分為十二大類,包括我們熟知的伏特加、蘭姆酒、龍舌蘭、干邑、白蘭地、琴酒等等,當然也包含威士忌,不過就威士忌一項,又區分為蘇格蘭威士忌、印度威士忌以及其他威士忌等三類。讀者們是不是感覺奇怪?威士忌不就是使用大麥、水和酵母菌為原料,蒸餾後注入橡木桶熟成的酒類嗎?為什麼還需要再細分?

沒錯,這是我們認知的威士忌,但讀者們是否知道,全世界常年銷售冠軍是哪個品牌?如果我說「長官之選Officer's Choice」有多少人聽過?這是一款印度威士忌。更叫人吃驚的是,前四名最暢銷的品牌全部都是印度威士忌,第五名才是我們熟悉的「約翰走路」,這是怎麼一回事?實際情況是,廣大的印度除了「雅沐特」和「約翰保羅」採用蘇格蘭法規製酒,其他所有的威士忌都是利用甘蔗製糖後,無法結晶的黏稠棕黑色「糖蜜」為原料來製作,這種酒,全球都稱它作蘭姆酒,但印度法規偏偏允許它稱為威士忌,也因此「蘇格蘭威士忌協會」在2006年為了正名打起國際官司,但無功而返,怪不得必須將印度威士忌區隔開來。

那麼其他國家又是怎麼一回事?很簡單,全世界生產「威士忌」的國家不下30餘國,各自有各自的規範,以台灣來說,凡使用穀物釀製蒸餾,於「木桶」熟陳2年以上,裝瓶酒精度不低於40%,都可稱為威士忌。必須注意的是,臺灣的威士忌並未要求在「橡木桶」內熟成,事實上,威士忌五大產國中,愛爾蘭和加拿大同樣都只限制使用「木桶」。法規最寬鬆的該算是日本,只需要含1/10穀物製作的酒,還可調入中性酒精、香料、色素或水,通通是威士忌,因此日本超市常見大容量塑膠桶裝威士忌。不過不要誤會,那些價格飆漲到不可思議的山崎、白州或余市,基本上都是依據蘇格蘭法規製作。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