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相當熱門影集《幕府將軍》,內容敘述1600年的日本戰國時期,權力中心太閣身故,留下年幼的繼承人身陷豺狼環伺的險惡環境,其中又以攝政委員會之首石堂最是野心勃勃,聯合其他大名對抗夙有威名的吉井虎永將軍。恰在此時,一艘歐洲船隻擱淺在漁村,船員被拯救上岸,英國領航員按針帶著破壞葡萄牙天主教和商人利益團體的意圖,經由鞠子夫人的居中翻譯,與虎永建立起微妙的關係,卻也不斷糾結在文化衝突之中。這一切在虎永的「緋紅天空」計畫啟動後,按針終於明白日本文化中生死的哲理,而日本政權的未來也從此扭轉……
劇情看起來有些荒誕,尤其是鞠子夫人流利的英文時常讓我出戲,但服飾、布景、道具考究,畫面精雕細琢,黯沉的敘事風格貫穿全劇,怪不得被譽為日本版的《權力遊戲》。但如果回到歷史,如同大家所熟知,當時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著名的「關原之戰」,德川家康一舉擊敗石田三成等人所組成的聯軍,再於「大阪城之役」徹底消滅豐臣勢力,終結了日本戰國時代,展開長達265年的江戶幕府。而德川的家臣中確實也曾存在一位名為威廉亞當斯的英國人,他不僅擔任顧問、協助建造歐洲船艦,還成為第一位藍眼睛的白人武士,並獲得家康賜名為三浦按針,意思是「三浦半島的領港員」。
威廉亞當斯的確是個英國人,出生於肯特郡的水手家庭,從小便熱衷航海,年輕時曾加入皇家海軍,婚後離開海軍受雇於倫敦某海上貿易公司擔任領航員。當他打聽到荷蘭船隊正尋找有經驗的領航員,前往遠東進行香料貿易時,立即自告奮勇的跟著弟弟加入。
船隊從鹿特丹出發,不走繞過好望角的東行路徑,而是往西橫越南大西洋,通過麥哲倫海峽後,再橫渡太平洋。只不過船隊命運多舛,一艘被西班牙艦隊擄掠,一艘返航,只有三艘船通過麥哲倫海峽繼續前進,不久後其中一艘在太平洋遭遇颱風沉沒,另一艘終於航行到目的地印度,卻被葡萄牙人襲擊,所有的船員都被殺害,僅存他所領航的「慈愛號」漂流到今天九州大分縣的黑島,船上原本111名船員在痢疾和壞血病的蔓延下,最終只剩下24人存活。
正如《幕府將軍》的影片內容,慈愛號被地方領主扣留,亞當斯和其他船員則被帶往大阪城囚禁。當時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天主教傳教士指控他們是海盜,要求立即處刑,但是不是如影集所描述,船員被殘酷的丟進裝滿水的大鍋中慢慢煮死就不得而知。最終船員推出亞當斯作為代表晉見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向他說明當時歐洲錯綜複雜的政教狀況,並控訴葡萄牙教士與商人的利益關係,我相信德川一定聽不懂,但最終還是把亞當斯留在身邊,並命令他打造西方船艦。毫無造船經驗的亞當斯居然不辱使命的完成,還造了二艘,在這種情形下,當然越來越獲得重用了。
我無意詳述《幕府將軍》,也不想為威廉亞當斯立傳,但有一件大事不可不記:據說亞當斯是把威士忌帶到日本的第一人!可惜的是,這裡所謂的「據說」毫無根據,單純的只是捕風捉影,卻仍有許多人信誓旦旦的堅信為真,一心把引進威士忌的年代上溯到400多年前。惟根據日本知名的記者及威士忌作家土屋守所做的推論,在十六世紀末,威士忌依然是屬於蘇格蘭的地方性烈酒,幾乎很少流通到英格蘭,而肯特郡又位在英國的東南方,亞當斯喝到這種烈酒的可能性根本微乎其微,若要說他因為喜愛威士忌而搬運到荷蘭上船,再歷經艱難險阻、千里迢迢的運到日本獻給德川家康,那是絕無可能之事。
我的看法是,十六世紀末的「威士忌」與今日相較可謂天差地遠,蒸餾方法只是盡可能的提高酒精度,主要作為醫藥用途,稱之為「生命之水」更為恰當,若要拿來喝,則必須調入多種香料及甜味劑。其次,當時的玻璃器皿價錢昂貴,且因容易碰撞破損也不適宜海上航行,船員的飲用酒通常是存放在船艙底部的壓艙木桶。所以假設亞當斯真的把酒帶上了船,絕不會是瓶裝威士忌,但要將整桶烈酒從蘇格蘭運到英格蘭再運到荷蘭,這一點未免也太過匪夷所思。
只是所謂傳說嘛,本來就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無須一本正經的考證。若真要文獻紀錄,那麼1853年的「黑船事件」以及幕末時期的發展才真正載入史冊,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