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471期.jpg  

楊柳絮飛、紅梅綻笑,祝所有讀者財納四海慶新春、門迎八方喜洋洋。

春節免不了吃吃喝喝,無論是除夕圍爐或拜年閒談,大家喝了哪些絕妙佳釀和夢幻逸品?又搭配了什麼南北小菜、磕牙零嘴?當酒斟入杯,是純飲、加水、加冰塊?還是調入蘇打水、可樂、綠茶?細細品嚐亦或有酒方酣的大口乾杯?

絕大部分的酒友,都是將「酒」當作媒介開始喝起,不刻意去追究嗅覺或味覺,只著重在酒精功效。所以三兩好友歡聚,在美食、音樂或口沫衡飛的話題圍繞下,酒成了興奮劑或融合劑,將所有元素拌合在一起。喝什麼酒並不重要,啤酒、葡萄酒、紹興、高梁、伏特加、威士忌,只要能達到賓主盡歡目的就好。而事實上,一旦達到眾人皆high的暈淘淘境界,喝下肚子的內容物到底是什麼也無人聞問了。

這種喝酒方式應該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換個場合心境,或許可以咖啡、茶或其他飲料代替,但酒發揮的畫龍點睛功效絕非其他飲料所能取代。酒之為用大矣,君不見「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酣暢淋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婉轉低迴,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慷慨激昂?更不論酒宴歌席裡,少了舉杯的豪情,就缺乏酒酣耳熱的意思。所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中,「消萬古愁」是目的是主體,而「美酒」則是客體,千萬不要搞混了。

若將酒的主體性往前推一步,號稱飲食大國的法國最歷史悠遠了,無論是以酒搭餐或入餐,一場完美的饗宴絕不能缺少酒。可惜這套飲食文化仍以葡萄酒為主,威士忌由於酒精度偏高、風味太突出,過去均以餐前或餐後酒的型式出現。不過近幾年來,威士忌搭餐的風潮逐漸成形,譬如法國美食家Martine Noue便著力長期推廣,我曾在她的帶領下,品嚐了幾款約翰走路和艾雷島海鮮的搭配,至今猶津津回味。蘇格登近幾個月打造的五感體驗空間,特別請名廚江振誠製作了「蜂蜜繽綴野莓冰霜」,鮮果與威士忌在口中繽紛迸裂,衝擊、顛覆了參加者的想像。最近的一次,則是以「焦糖海鹽馬卡龍」搭配最尋常不過的格蘭利威12年,威士忌既存的甜與酸,融合了馬卡龍提供的海鹽鹹、焦糖苦,以及奶油油脂的鮮酯味,恰恰達到五種味覺的巧妙平衡。這種種妙不可言的經驗,提昇了飲、食層次,威士忌不再附從於環境氛圍,更進一步成為主角之一。

以「味覺五星盤」為基礎,威士忌的獨特個性不再是限制,反而提供了更寬廣的風味譜,讓酒食搭配發展得更為多元。前年曾舉辦過一場品酒會,由旅遊飲食作家葉怡蘭主持,以輕重不一的泥煤款威士忌,搭配了包括綠竹筍沾醬油、杏仁豬肉紙、滷花枝、牛肚和豆乾等不同中式食物,參加者恍如歷經一場味蕾大冒險,每一口都有點驚心,以及非預期的驚喜和樂趣。有了這次經驗,未來各式各樣的威士忌都值得巧思開發,譬如湯湯水水的中式餐點,除了獨沽一味於趨甜口味,有否更佳選擇?

但最終,源自於荒野大地的威士忌,仍屬於孤獨者的飲品,最適合萬物沉寂的凜冽寒夜。屏除所有外界環境刺激後,酒沉澱為唯一的主體。無須燈光美氣氛佳,單純的倚靠嗅覺與味覺,或許加上摀握著酒杯傳遞溫度的觸覺,以及昏黃燈光下閃耀著酒色的視覺,在寂靜無聲的時光裡,去細緻分辨裊裊蒸醺而出的香氣屬性,以及入口感觸的質地,以知性拆解酒的來源、歷史、地域、土壤、氣候特色,以感性融合酒齡、年份、批次、產區帶來的獨特風格。

這種喝酒方式考驗著所有感官記憶和敏銳程度,是我最熟悉的品飲方式,時常獨自沉耽於於桌前,一杯酒放至天荒地老,細細去體驗酒質隨時間遞延而產生的變化。但也可以三五好友相聚或舉辦品酒會,以同一間酒廠作垂直品飲,深入去探究追溯蒸餾廠的歷史軌跡,或一人帶一款酒的一支會型式,相互分享每支酒的獨特故事。無論如何,酒是話題的聚焦點,拋棄俗世紛爭干擾,讓酒液貫通所有人的任督二脈。這種喝酒方式走進去是不歸路,但也無限寬廣,其中雅趣實難與外人道。

蘇東坡寫「濁醪有妙理賦」,所謂「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雖說神聖功用無捷於酒,但從純粹外物,內觀至完整的主體,無非外寓於酒,撫古思今,良有以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