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467期.jpg  

假若「酒齡」與「熟成」並非對等成長,假若「酒齡」與「酒質」難稱正相關,那麼為何市場如此瘋狂追逐老年份酒款?又為何報章、坊肆四處可見「收購老酒」的廣告?甚至剛結束的羅芙奧秋季藏酒拍賣又創下驚人的成交金額?

原因無他,物稀為貴。1980年代威士忌的崩盤,讓各酒廠在威士忌熱潮突起的今日都面臨老酒不足的窘況。酒廠除了擴大產能和高喊打破年份迷思來因應,也細心呵護手中現存的老酒,絕不輕易裝瓶;至於消費者端,除了驚覺當年遍地皆是、毫不起眼的酒款,相隔幾年竟漲到令人咋舌的天價,也發現市面上相同酒齡的酒款品飲起來似乎不復以往,而產生今不如昔的感慨。

是焉?非焉?對於美好的過去究竟只是懷念,還是酒廠巧婦難為,已經調不出往日的酒質?對於後者,酒廠永遠不會承認,因為調酒師的重責大任,便是經年累月的勾兌出相同酒款,讓消費者分不出差異,酒款配方不變、風味更不會變,至於消費者的質疑,純屬個人口味變化。所以,驗證上述懷疑的唯一辦法,便是找出相同酒款的新舊裝瓶,讓他們接受最嚴酷的「頭碰頭」對決考驗。

我曾參與兩場大對決,第一場的酒款全是格蘭利威12年,羅列了從1980年代至今以及兩岸三地作過的裝瓶共計6款,第二場則以泰斯卡10年為主,除了從1990年代至今的標準款之外,更加上1980年代的12年特殊款。

毫無懸念的,新舊裝瓶的差異明顯到不可能被忽略。1980年代的格蘭利威,香氣盡是既醇且厚的乾果、蜂蜜甜,似乎調入不少的老雪莉桶;類似的風格延續進入1990年代,但以柑橘甜為主的屬性顯得乾淨而輕盈;來到近年,完全翻轉為粉嫩的花香和柔美的香草、椰子,展現純粹的波本桶風格。口感上,1980年代的裝瓶呼應著香氣,酒體紮實可咀嚼,輕燒烤橡木桶帶著許多肉桂辛香;到了1990年代,輕盈的水果滋味增多,也多了些果皮油脂;而2014年在香草、柑橘甜的帶領下,充滿年輕的木質和單寧。至於泰斯卡,埋入1980年代的裝瓶,可立即感受到魂縈夢牽的繚繞煙燻和粗礪海風,闔上眼便恍如置身海濱,但睜眼回到近代,泥煤風顯得乾淨明亮,甚至多了些金屬質感,卻再也難覓昔日浪濤拍岸的島嶼風情。

所以,當風格的轉變已屬不爭的事實,不禁讓我們思考究竟改變何來?從原料到裝瓶,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風味差異?

先從原料看,威士忌的原料相當簡單,只有大麥和水,酵母菌參與了發酵反應而直接影響風味,所以勉強也算。其次是設備,包括製作麥芽和烘烤麥芽方式、糖化槽和發酵槽的材質尺寸、蒸餾器的形狀、尺寸和加熱方式以及冷凝方法等。至於製程,從發麥、烘麥、磨碎、糖化等工序、發酵時間、蒸餾火侯及速度、蒸餾次數、酒心提取、橡木桶的使用策略、陳年環境與管理,以及換桶工藝等。最後當然是統合以上所有硬體的人,包括蒸餾工匠,以及決定風格趨向的酒廠經理或調酒師。

對堅持傳統工藝的酒廠來說,以人為本,設備、製程改變不大,隨時間變化者,可能只是大麥的不同。但絕大多數的大型蒸餾廠在產能考慮下,都陸續改採現代化設備,經由電腦控管,可大幅提升產製速度,卻也失去了人文特色,偌大廠區只需個位數人員控管。倒不是說傳統工藝製作的威士忌較為優質,以科學角度解析製酒原理,確實可提高製酒效率和一致性,只不過品質的一致常常得犧牲獨特性,而獨特(singular)也是單一麥芽(single malt)中重要的S。

另外,也不能忽略「瓶中陳年」的可能。一般而言,發酵酒如葡萄酒,即使裝瓶後,酒中的化學反應仍未止歇,因此得繼續陳放直到適飲期,但是如威士忌等蒸餾酒,一旦離開橡木桶後陳年反應便停止,此後的時間均不計入酒齡。不過酒迷們對此心存懷疑,認為酒瓶內的反應依舊持續進行,雖極緩極慢,時間拉長到二、三十年,有此一說,水分子將酒精分子逐漸包覆,因此入口圓潤如老酒,成為舊裝瓶不可抗拒的魅力所在。

為了向歷史致敬,某些酒廠訪查了老工匠、取得古老配方,勾兌出年份復刻版。我曾經試飲,並與復刻對象比較,兩者之間仍存在微妙差異,顯然原料、設備、製程雖可盡力模仿,但用以孕育風味的時間卻無從複製,也因此在時光機尚未發明之前,唯一能滿足酒迷們一嚐時光滋味的,只有在舊裝瓶裡去尋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