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雜誌62期.jpg

近日佔據社群媒體版面的酒款新聞,莫過於麥卡倫為慶祝200週年所裝出的「時空旅行」系列,不僅一舉成為至今為止酒齡最高的酒款,且無論設計包裝或傳達的意念都極盡巧思。系列的第一款命名為TIME : SPACE,採雙層圓環設計,外環為1940年蒸餾、84高齡的老酒,內環則是2018 年新酒廠落成後的首批單一麥芽威士忌,舊與新、新與舊輪轉不息的概念,呼應了麥卡倫200 Years Young承新啟後的精神。

除了麥卡倫,另外一個大品牌也同時在慶祝200週年,就是全球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長年銷售冠軍格蘭利威,但低調許多-非常多,因為格蘭利威的200週年限定款,以初次裝填美國橡木桶12年來復刻1824年的風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也復刻了威士忌做為庶民酒款的選擇-雖然我極懷疑當時蘇格蘭是否已開始使用美國橡木桶。但今年還沒過完,以保樂力加的雄厚實力,第四季是否會出現什麼驚喜仍未可知。

熟悉蘇格蘭威士忌歷史的讀者們,大概都知道1823年Excise Act的重要性,這個法案以較低的稅賦利誘私釀者合法化,格蘭利威便是其中之一。過去由於「民智未開」(笑),坊間誤將格蘭利威稱為「第一間合法化的酒廠」,如今改稱「格蘭利威教區(parish of Glenlivet)第一間合法化的酒廠」更符合史實,因為英國政府早從十八世紀便不斷修改法案來要求蒸餾廠合法登記,因此在1823年以前,包括Lagavulin、Teaninich、Laphroaig和Clynelish等眾多老字號酒廠都已經合法化,而Excise Act則是重要臨門一腳。我們熟悉的慕赫酒廠即在當年成立,隔年除了格蘭利威與麥卡倫,Cardhu、Fattercairn、Balmenach和Miltonduff也相繼合法化。但我有些納悶,怎麼大酒商帝亞吉歐不做卡杜200周年慶呢?莫非是景氣因素?

確實,酒市的不景氣已經不是新聞了,前些時候與朋友在居酒屋喝酒聊天,談起這話題不禁唉嘆連連。去年約莫同樣時節,許多朋友預估今年第四季可望反轉,於今觀之不僅未能回溫,還可能延續到明年第二季才能消化庫存。雪上加霜的是,成立20年的瑞典最大酒廠Mackmyra前些時候宣告破產,立即造成不小震撼,人人都無法預測接下來是否將形成骨牌效應,重演1980年代的崩跌慘狀。可神奇的是,新酒廠仍不斷的興建,似乎無視於灰犀牛即將到來的衝撞,除了稱讚其勇氣,或許-我如此思考-威士忌酒廠本來就不看一時,看的是百年。

翻開《麥芽威士忌年鑑》,麥卡倫酒廠於成立之初稱做Eichies,每隔1、20年便轉手一次,1892年第四次換手經營時改稱為Macallan-Glenlivet,1909年後交由信託公司管理,直到1999年股權才分別由愛丁頓、格蘭父子以及日本三得利共同持有。格蘭利威從1819年農莊私釀的Upper Drumin開始,持續由家族擁有,堪稱經營有道,到了1978年才為當時最大的酒公司Seagram買下,而法國的保樂力加公司遲遲到2001年才將酒廠納入奇瓦士集團旗下。從眾多酒廠的歷史沿革我們可以得知,數百年來酒業的興衰本是常事,如今視作理所當然的百年酒廠,都曾在時間的長河中起起落落,當然許多酒廠因此而殞落消逝,但也陸陸續續有新酒廠加入,每一階段的蕭條都為下個階段的興盛埋伏筆,只要挺得過,就可能成為下一間100週年、200週年,或甚至更長齡的酒廠。

但200週年之後呢?繼續墊高裝瓶酒齡紀錄,往100年老酒邁進?面對下一個世代,我認為酒廠更該關注的是ESG課題,包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整體而言便是「永續經營」。許多酒廠其實都已默默努力多年,採用更換設備、回收能源資源、減少包裝材種種方式,往零碳排目標邁進,例如去年剛滿百年的山崎酒廠,前些時候完成測試,成為第一間利用氫能源做直火蒸餾,且蒸餾器大於1,000公升的酒廠,未來除了在三得利旗下的白州蒸餾所擴大試做,也將引入蘇格蘭。這些技術上的突破,當然有利於達成目標,但更重要的是經營者的心態與決心,不知道台灣大大小小的酒廠是否也做了準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