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咖啡誌46期-1.jpg

我於網路上搜尋、觀看以各種橡木桶熟成,又或以烈酒浸漬咖啡生豆的處理方法時,發現極有趣的一點:許多咖啡YTR都告訴觀眾,無論開箱、研磨、沖煮或啜飲時,他們都感受到明顯的酒香、酒味,但是我和朋友討論起伯朗咖啡的「桶陳咖啡」時,卻一致認為酒味不足,顯然不同飲品的族群劃的重點都不同,如我這般經年累月泡在烈酒中的酒鬼,稍微淡一些的酒味,基本上就視若無物。

為什麼突然談起「桶陳咖啡」?原來是這批咖啡尚未上市前,好朋友與我私下聊起,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所謂「桶陳」,到底是生豆的處理法,還是處理後的生豆再添味?在我的印象中,處理法除了傳統的日曬、水洗、蜜處理,以及近年來十分熱門的厭氧發酵,似乎也曾瞥見利用蘭姆酒桶來增添酒香的技法,只是沒留意細節,或許潛意識下視之為旁門左道,只是變無可變的奇技淫巧罷。

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朋友拿了掛耳包讓我試試,為慎重起見,我使用約95度C的水溫,以電子秤控制15:1的水粉比,分別沖泡了這3個掛耳包。香氣上,Vinho桶熟成水洗瓜地馬拉豆以及波本桶熟成水洗哥倫比亞豆,都可聞到隱隱約約的木桶氣息,但雪莉桶熟成半水洗曼特寧豆比較不明顯,可能是豆種原本的風味關係,至於預期的酒香,似乎都聞不太到。入口後,Vinho桶和波本桶分別呈現差異明顯的酒香,可能是水洗豆較為乾淨的特質,能夠反映出橡木桶熟成的影響,其中波本桶的果酸感尤其明亮,只不過都不容易聯想到原本的木桶風味。至於雪莉桶,我認為融合感極佳,顯然採用半水洗(蜜處理)的曼特寧豆,無論厚度或苦甜韻味都符合雪莉桶的調性。等這3杯咖啡放涼後,木桶味更加明顯,又是另一重感受滋味。綜合而言,3款豆子的表現十分有趣,不知伯朗咖啡館是否做coffee flight,讓消費者能同時比較這3支豆子?

遏不住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直接詢問了金車。首先,金車並未參與生豆的處理,而是直接採購大宗生豆,橡木桶當然來自噶瑪蘭酒廠。由於伯朗咖啡的生豆使用量大,來源不會僅限於某個產國的特定產區或莊園,因此包裝上的Variety標示為Various。另一方面,噶瑪蘭的橡木桶種類也相當多,因此接下來的問題便是該用哪種生豆放入哪種橡木桶中去做熟成?可惜這個問題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個人猜測可能是依據風味屬性大致區分後,再進行多種配對實驗,最後上市的是表現最佳的三款。

由於國外也曾將生豆浸漬在烈酒中做添味處理,例如Don Pablo的Bourbon Infused Coffee,雖然不確定是否於橡木桶中完成,不過這種方式就算將酒精都烘乾,仍應保留許多波本威士忌的風味,因此我也想了解金車的「桶陳」方式。根據回覆,金車使用的是噶瑪蘭威士忌裝瓶後的空橡木桶,不再做刨桶或重新烘烤等特別處理,直接將咖啡生豆填滿整個橡木桶,經10個星期的桶陳再進行烘焙。烘焙程度並未說明,不過根據乾香氣和入口口感,應屬於較為保守的中度烘焙。

我如此不厭其煩地討論這3款豆子,主要是因為閱讀了韓老師的巨作《第四波精品咖啡學》,其中第三篇以近120頁的篇幅討論咖啡的後製與發酵,給我啟迪良多,而且最讓我高興的是發現了咖啡與威士忌極度相關的製程:發酵。威士忌製作時,從穀物原料、發酵、蒸餾、橡木桶熟成到裝瓶前的調和,多少都會對終端風味造成影響,但由於現代化工藝的發展,製程裡摻入了大量的商業機制,因此威士忌早已脫離農業副產品的範疇,更趨向工業產品。不過藉由發酵產生的多種同源物(congeners),包括醇類、醛類、酮類、酸類、酯類等,在後續的製程中將不斷的分解合成,最終幻化成讓人神魂顛倒的神奇滋味。

和威士忌比較起來,影響咖啡終端風味的因素就複雜許多,咖啡豆種、栽種地理高程與氣候環境、生豆處理方式、烘焙手法、研磨及沖煮設備與技巧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以發酵而言,如同各位咖啡達人所熟知,無論是傳統的日曬、水洗和蜜處理,只要咖啡果採摘下來,種子便啟動萌發機制並代謝出各類化合物,而原先附著在咖啡果上的多種雜菌也開始行發酵作用,產生出各種醇類、醛類、酮類、酸類、酯類等,經由滲透而影響生豆的風味。至於近幾年來在CoE、WBC攻城掠地、大放異彩,韓老師視為第四波精品咖啡主流的厭氧處理,則除了保留不同生豆外圍的果肉物質之外,更著重在缺氧或無氧環境下的發酵,因而衍生出密閉不抽真空、密閉抽真空、注入二氧化碳、接菌厭氧、加料浸漬厭氧、常溫厭氧、低溫厭氧以及加熱厭氧等五花八門的處理法,也因此讓生豆攜帶的風味多了更多變化,滿足現代人求新求變的喜好需求。

威士忌發酵很大的目的是為了酒精,而咖啡發酵則在提供烘焙所需的前驅芳香物質,兩相比較,假如咖啡在密閉不抽真空的容器內,進行接菌厭氧發酵,那麼便相當近似威士忌的發酵,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酵母菌先行有氧繁殖,產出二氧化碳和水,而後在無氧的環境下產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時乳酸菌也將接續產出酸類並合成酯類。只要控制得宜,這種處理法可得到絕佳的酒香生豆。

所以我得回過頭去看金車的「桶陳咖啡」,老實說,試飲經驗中不明顯的酒香不讓我意外,因為很難想像一個200公升(波本桶)、裝滿生豆的橡木桶,假若完全不灑酒浸泡,要如何讓酒和木桶風味均勻的滲透到每一顆生豆?莫非每隔一段時間將生豆倒出,拌合一陣後再倒回去繼續陳放?當然本格派的我不建議威士忌浸潤法,總覺得那種方式只是額外添味,況且工本費也未免太高了,不如從處理法著手,與國內的咖啡農合作,提供給他們纏緊保鮮膜的不透氣空桶做為厭氧發酵的容器-好處是不堪使用的空桶皆可二次再利用,接下來無論是抽真空、不抽真空或注入二氧化碳都可以實驗,或許能得到更大的驚喜。

我的突發異想會是Coffee Next嗎?有沒有酒廠願意來玩玩?最有趣的是,「桶陳咖啡」後的空桶如果仍保持水密性,那麼「咖啡桶過桶」威士忌可能是合乎台灣法規的Whisky Next!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