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閒飲酒,醉吟詩 (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orrin House.jpg

我們住了三晚的招待所稱之為Torrin House,位在Balvenie蒸餾廠的側前方,從房間裡拉開窗簾便可看到掛在蒸餾室廠房上方大大的THE BALVENIE DISTILLERY字樣,以及Pagoda建築和24小時不停冒著煙的煙囪,對於威士忌的愛好者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近在咫尺的幸福呢?走出戶外往相反方向行入碎石小徑,突然發現一條鐵路橫亙在眼前,這便是銜接德夫鎮以及Keith鎮、僅有11英哩長的迷你鐵道Whisky Line,車站位在百富酒廠前。這條鐵道在早期是用於將威士忌運送到Keith市場販售,但來到今日早已失去這功用,而僅作為觀光使用,所以每年從四月初開放到九月底,且只在星期六、日往返行駛三班。我們停留的時間剛好錯過開放時間,工人正好整以暇的為車輛上油漆及整修軌道。


Railway.jpg Dufftown-Keith迷你鐵道

Balvenie Castle雖然相距Balvenie蒸餾廠僅約莫數百公尺之遙,但蒸餾廠名稱與城堡並無關係,而是因為將18世紀的宅邸Balvenie New House改建為蒸餾廠所以名之。至於城堡,根據考證,係於12世紀時由當時極富勢力的Comyn家族之旁支所興建,並於14、15世紀陸續擴建。幾經戰亂後,城堡已殘破不堪,僅存的殘垣斷壁目前雖仍屬私人所有,但由Historic Scotland管理,並於每年4~9月對外開放參觀。但同樣可惜的,我們過去的時候正在整修,唯一的通路被柵欄隔斷,只能在略顯陰霾的天空下遠眺,並面對倉皇秋色發出幾聲噓嘆。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邱達夫與達夫鎮.jpg  

拿破崙稱帝期間(1803~1815)爆發了許多場戰事,後世統稱為「拿破崙戰爭」。大英帝國所屬的「第42皇家高地步兵團,42nd Royal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也無役不與,包括導致帝國覆滅的滑鐵盧戰役(1815年6月)。戰爭結束後,為了安置解編的士兵,曾任西班牙將軍並曾參與拿破崙戰爭的Fife伯爵四世(4th Earl of Fife) James Duff,於1817年將原稱為Mortlach的小村莊,出資興建住所並提供工作機會,所以後續便改稱為德夫鎮。

James Duff,詹姆士德夫?沒錯,要說巧合或冥冥天註定皆可,將近200年後的這一天,立鎮的兩位要角也來到鎮上了,有圖為證:

我與James.jpg德夫鎮創立的兩位要角:左為詹姆士,右為德夫

不知從何開始,德夫鎮便以"Rome was built on seven hills, Dufftown stands on seven stills"著稱,猜想可能是威士忌產業大爆發的19世紀末,因為七家蒸餾廠的建廠時間前後差異極大,除了Mortlach(1823)擁有德夫鎮第一張合法執照之外、其餘六間蒸餾廠都集中在世紀末興建,包括Glenfiddich(1887)、Balvenie(1892)、Convalmore(1894)、Parkmore(1894)、Dufftown(1896) 、Glendullan(1897),各廠位置如下圖。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我們熟悉的Old Malt Cask(OMC),還是再解釋一次為什麼標明Hunter Laing而非Douglas Laing。原來執掌Douglas Laing的兩兄弟Stewart Laing以及 Fred Laing在2013年分家,前者加上兒子Andrew 和 Scott成立了Hunter Laing & Co.,擁有Old Malt Cask、Old & Rare等等系列,後者則與女兒Cara繼續經營Douglas Laing & Co.,擁有Big Peat、 Double Barrel和 Provenance 等等。

Longmorn 19_ 1994_OMC.jpg  

Longmorn 19yo 1994/2014 (58.6%, Hunter Laing OMC, Refill Hogshead C#HL10690, 258 Bts.)
時間:7/10/2015
總分:87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威士忌環境長期以來重北輕南,幾個較為知名的品飲團體幾乎都局限在北台灣,酒專也以北台灣居多。不過近幾年來酒商的品酒會活動努力向南、向東拓展,也帶動了正向的品飲風氣,在一群南台灣熱愛威士忌的酒友號召下,福爾摩沙威士忌會社(The Formosa Whisky Society, T.F.W.S.)於2014年成立,根據臉書粉絲專頁,並沒有固定的組織和聚會時間,顯然具有強烈的慷慨草莽風格。

我與這群豪爽漢子的第一次會面,是4月上旬南下高雄假工作之餘,由同是TSMWTA社員的Yuanchuan Lee安排下,渡過了酒酣耳熱的一晚。酒量極差的我喝了不少酒、吃了極多的熱炒好料,近凌晨0時方散。主人Yuanchuan Lee將這兩款未喝完的選酒塞給我,盛情難卻的帶回來台北,除了留下品飲紀錄,未來有合適的活動再與大家分享。

Littlemill_22_1992_TWA_TFWS.jpg  

Littlemill 22yo 1992/2014 (52%, TWA for T.F.W.S, Refill Hogshead, 196 Bts.)
時間:6/21/2015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2992.jpg  

正如昨晚和Daniel聊起,這場Balvenie是我聽過最完整的一次說明。風土、人情、傳統工藝,Daniel毫不掩飾對這間家族酒廠的熱情,細數著酒廠中每位工匠的名字,譬如70幾歲的銅匠和他新招募的52歲學徒,又譬如我們敬愛的、靦腆、溫和的大師David Stewart。這種種,跳脫了我們習於執著的理性數字,用充滿人情溫暖的感性進入這間酒廠,體悟有別於高昂熱情的Jim McEwan或Dr. Bill Lumsden的他重風味。

當然有些趣事得記述。The Single Barrel系列,包括了去年推出的12yo、傳統裝瓶的15yo以及最新的25yo,未來將成為酒廠三種核心系列之一。術語上,Barrel通常指稱Bourbon cask,不過昨晚的2款15yo 卻都是雪莉桶。Daniel解釋,Balvenie已經將Single Barrel當作系列名稱,不拘泥去使用Bourbon、Hogshead或Sherry cask,雖一時之間有些不好接受,但慢慢的應該會讓消費者習慣。另外,標明在25yo上的Traditional Cask,在酒廠定義是American cask,也就是refill bourbon,為什麼?酒廠認為first fill才能稱之為bourbon cask,其後的再次裝填受到bourbon酒的影響已經不大,木桶風味主要還是來自American oak。另外Daniel也提到,酒廠傳統上使用的仍是sherry cask,使用的是European oak,有自己專屬的橡木桶來源。不過怡蘭與我都共同質疑,sherry cask百年來不是使用American oak嗎?

另一件引起我關心的是,Balvenie擁有自家的大麥農場,以及約佔12%的地板發麥,至於在48小時長的kilning過程中,最後約9小時也投入泥煤作燃料。這種傳統工藝不禁讓我好奇,即使大麥產量不足以供應所需,絕大部分的麥芽仍購買自發麥廠,但酒廠是否做了house-owned barley的試驗?若將再加上地板發麥等製程,將會製作出非常有趣的產品。Daniel回答每一年都有人做類似的提案,但似乎並未被接受,我說,若你提案成功,十年後做出來的裝瓶將成為相當驕傲的一項成就!

IMAG2991.jpg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mes Dinnen and Whisky.jpg  

令我訝異的,James Dinnen在從事藝術創作前,擔任的是警察工作,退休之後於1984年進入Glasgow School of Art開始學習油畫,目前則以繪畫為主職。這一系列與Creative Whisky Co.合作的畫作,在去年10月於Good Spirits Co.展出,總共只裝了150套。
另一件讓我訝異的是,這系列畫作呈現如水彩的渲染效果,卻是畫在帆布上的油畫。藍色主旋律勾勒了都市夜裡的光影,有些迷離、沉鬱、冷清、淒楚,需要喝一大口威士忌來解愁。

Invergordon_2006_JDS.jpg  

畫作:在牛欄路上的44號公車 The 44 Bus on Byres Road Glasg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2-12 12.38.51.jpg 

(前言)
邱德夫40歲以後才開始接觸威士忌,在此之前一直排斥酒的他,讓親朋好友覺得很驚訝,他怎麼會踏入威士忌這個世界,他自己也料想不到。用此說明威士忌的魅力還不夠,看看邱德夫怎麼談威士忌,或許更能傳達威士忌真情真意。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L.jpg  

感謝MBD今日幫我們辦了Bowmore品酒會,對我來說,Bowmore既是我的第一支SMW(Bowmore 15yo Mariner),也是我第一次舉辦品酒會的主題,感情因素牽連特別多,所以做了些重點整理如下:

1. Bowmore擁有非常獨特的煙燻海風,對我而言辨識度高過任何蒸餾廠。但從原料、製程來看,除了占30%的地板發麥之外(也有資料提到40%,剩下的麥芽來自Port Ellen和其他發麥廠),似乎並無特異之處,如何造就這種特殊海風,包括new make中就可嚐得出來的鹹味,依舊引我好奇。

2. 有幾個數字同樣讓我驚訝,包括:
   (1) Bowmore不作調合使用,全數作Single malt裝瓶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雷重擊-1.jpg  

TSMWTA社團於5/15舉辦品酒會,主題為第1版~第6版的社酒,在主持人SU SC精心準備和幾位元老社員的詳加解說下,原來預計9:30結束,卻欲罷不能的一路延到10:00。而當酒都喝過,討論越發的熱烈時,「艾雷重擊」義式冰淇淋端了出來,為這個夜晚劃下歡樂的句點。

為什麼會有「艾雷重擊」冰淇淋?雖然無關,但最早最早可推到前年(2012)的Ardbeg Day。如果大家記憶猶新,那天可是一個相當炎熱的下午,搭配幾項由主辦單位所做的活動,參加者個個汗流浹背。所以當天最受歡迎的,莫過於當時還在國內的Heidi特別找人製作的A10冰淇淋,組合了香草冰淇淋與Ardbeg 10yo,我排了兩次隊伍吃了兩球,對於向隅者真的感到抱歉。

或許來自於這個啟發(我胡亂猜測),所以誕生了這多種口味的冰淇淋,先前曾在網路上閃過,好似身邊幾位朋友也都嚐過,但因尚未進入夏天,因此並不十分留意。這一回品酒會前幾日,K大張貼了一則團購訊息,連結到FB社團後,突然注意到徵求試吃的活動,原本想自己來玩玩,K大早已經聯絡上廠商,直接將四種冰淇淋送到會場。這也就是品酒會當晚人人酒酣耳熱之際,爆發出一陣騷動的主因。

冰淇淋好不好吃?相信每位參加者一定點頭,但如何個好吃法或哪一種好吃?在那短短2、30分鐘的混亂中,來不及說也來不及討論。不過對我來說,最注意的應該是<馬斯卡邦艾雷.Bw 12>這款,熟知我飲酒歷史的朋友都知道,Bowmore對我意義重大,不僅是我的第一支SMW,肥皂味也是我最早發難,同時還是我弟一次主辦品酒會的主題,所以我會懷疑,以Bowmore獨特的煙燻,能否巧妙的融入冰淇淋風味?至於A10的重泥煤我倒是毫無疑問,不過Bunnahabhain我又遲疑了,"Cruach-Mhona重泥煤"沒喝過,但Bn的雪莉桶與我不合已久,至今仍無改善。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與先生-3.jpg  

2013 Whisky Live Taipei在9/1酒酣耳熱的結束,也為5年來的熱鬧劃下句點。今年的我有些懶散,會場裡光顧著聊天沒怎麼喝,不過卻在會外Suntory與Bruichladdich的兩堂品酒課中,發覺了兩位大師截然不同的氣質與風貌,

Suntory的講堂舉辦在8/30晚間,從題目「源自角瓶、醇美倍增 – 75年經典美味的傳承與超越」便清楚傳遞Suntory繼去年的「響」之後,再一次大方公開、解構角瓶的構想。福與先生首度為Whisky Live來台,會場外見著他依舊一付持重、沉穩,但略顯拘謹模樣,還邊走邊問是不是需要打領帶。在陳匡民老師的翻譯下,先快速的掠過酒廠歷史,再分析如何在極受歡迎的角瓶影響下,創造出最新上市的Premium角瓶。這款新角瓶以很不一樣的知多穀物威士忌為基底,勾兌了包含白州雪莉桶與山崎葡萄酒桶等諸多元素,與舊角瓶相比較,油脂、口感略厚一些,會後幾位酒友私下討論,喜或不喜各半。

新角瓶雖是主角,但我更關注福與先生的言談舉止。頂著一頭花白頭髮的福與先生,講解中並未展現多少笑容,而是一脈我們所熟知的,屬於日本人的專注、細膩和一絲不苟,正如同他提到今年正在調配的一款新酒展示的配方表,包含了幾種僅摻入0.01%的酒,這種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的態度,完全展現了所謂「一生懸命」的內涵。

但有趣的也就在這裡,他說(當然是透過陳匡民老師的翻譯),為了要滿足大家對於調酒師日常生活的好奇,所以特別將自己的私領域攤開,包括每日固定、堅持、數十年如一日的飲食作息(令我想起輿水先生),以及工作團隊的組程介紹等。當然,我尤其對那紙配方表感到好奇,怎麼沒有人猜這是哪一款酒?在福與先生上任後,先後作了新山崎、新白州以及剛發表的新角,接下來,想當然爾的應該就是新「響」啦!無論如何,是誰興起福與先生的這番告白?或者福與先生有股欲吐不快的鬱悶心聲,來到異地終於可以放膽高言?我掛著微笑,一支支酒喝著(白州雪莉桶真是華美啊!),揣度前方拘謹的歐吉桑可能的心態,似乎引發出某種微妙的共鳴。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9/2012 攝於SMWS)

說是記趣,當然有眾多趣事可記,其喧囂吵雜堪稱是歷年之最、熱——只因進入年底的氣溫居然維持在25度,加上來了32位社員、2名準社員以及慨出場地的2位榮譽社員,讓SMWS辦公室早於101跨年煙火炫目炸放,並且在結果宣布的剎那達到最高潮!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潤SMW日久,雖然明知市場上仍以Blend為最大主流,但仍只一味的固執在單一的世界,而往來周遭也盡是SMW輩。有跨出的念頭沒錯,仍因為門檻不高而遲未動步,不過很久以來卻也知道Blend比Single Cask難上許多,酒窖中挑一個好桶子裝瓶不算太難,只要確實有好久可挑(或,有話題性的桶子可挑),但如何勾兌各色不一的桶子,做出某種存在於想像中的酒,對我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由於今年四月已請Diageo幫社團辦了一場Johnnie Walker的調和品飲,意猶未盡下,我磨著台灣三得利也辦一場「響」。這個有點不盡人情的要求,剛好搭著Whisky Live輿水先生來台而有了機會,與好朋友惠萍往來討論之後,輿水先生特地舉辦了一場小型的Seminar,主題便是「響」系列。原來構想是讓參加者自行調和,不過最終因酒款素材太多而作罷,但會中輿水先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道出他身為調酒師的所思所想,以及幽默的描繪出他的工作概況,非常誠摯、誠懇的一一數盡調和藝術的要點,揭開了我不少疑惑,若非時間太晚,而我又不懂日文,否則將纏著他繼續問下去。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不是個美食主義者,而美酒於我如今常是得之我幸,至於兩番風味在口中的撞擊則一直是個困擾,尤其是烈酒,即使經過多年的嘗試,仍很難將烈酒與食物牽扯上關係。但這一兩年來多少達人前仆後繼的努力推動,望之總有一股隱隱騷動,只是環顧眾酒友仍多單飲不食,頂多以棍子麵包洗去口中餘味,猜想其中應有一些我等所尚未參透的道理在,吧?這種種困惑,造就了我動念請認識既久,也推廣已久的美食作家葉怡蘭來協助社團辦一場酒食搭配品酒會的念頭。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月來忙翻的我,對於是否能完成第6次挑戰其實殊無把握,幸而趁著2月底的連假(其間還去加班工作了兩天),趕著在期限前將6支酒喝了一輪。事實上,當收到酒的時候,已經先全數打開聞了一遍,第一時間便確定第5、6支酒分別是重泥煤和Grain,第2支是雪莉桶,第3支應該是低地款,而第4支從顏色看也知道是波本桶,只剩下第1支讓我無從分辨。說起來,主辦人的用心在於,除了蒐羅酒款不易之外,還得費盡心思找出其他4支相近的酒來混淆視聽,不過每每看到題目之後,總還是會偷偷猜測到底會擺哪6支酒,而哪4支又是唬人用的,所以就讓我們看看選單吧:

1. Edradour 2003 / Bourbon Cask / Second Release/70cl / 57.4%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一篇文章是因應9429的第6次月盲會主辦人方兄的要求,寫些東西來說明如何評分,在世間能人如此眾多的情況下,還真是叫我受寵若驚並感到汗顏。雖說從2006年至今寫過的品飲紀錄接近1300種,但我對「評分」仍不斷在摸索,或許說,因為每個人自有其感官喜好,當然也就有不同的評分等級,我們社團辦品酒會時,常常發生意見相左的情況,不可能也不會強求口徑一致。

基本上,如何建立自己的評分系統,仍然必須仰賴經驗,要一個從來不打分數的酒友為某支酒打分數,可能會完全摸不著頭緒,所以就談談我的個人經驗。多年前寫的這一篇「永遠的虛位以待 – 漫談酒的評分」重新讀來仍有參考價值,簡單的結論是,10分制已經出現8又1/4這種怪現象,而100分制又是主流,所以就以100分滿分來作評分吧!不過我對JM搞出來的0.5分其實非常不滿,那0.5分的差距毫無意義,這是我的偏見,不一定需要聽。

對新手來說,剛開始最有用的基準是Glenlivet 12yo,Malt Maniacs建議把它當作75分等級,主要原因是這種OB酒款每個人應該都喝過,品質也保持穩定,可以隨時準備一瓶用來校正口感,當然,Glenfiddich 12yo或其他都可以。接下來,就是自己data base的建立了,必須廣泛的、不論好壞的儘可能多方嘗試,並且和75分的基準做比較,上下廣度拉大之後,慢慢的便可以捉摸出屬於自我的等級。譬如我現在評分的時候,其實是以80分開始(Nose、Taste、Finish、Balance各佔20分),對於一般、不會產生惡感、但也沒太多可供描述的酒款,大致就是我的80分,某部份有不好的風味便扣分,有變化、讓我喜愛的風味則加分。85分的酒款是屬於我會想買回家開瓶,當作日常飲用的酒款,90分以上則是會讓我感動的品項,95分以上已經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一共只有4支,最高分是96分,所以短時間內應該是喝不到我的滿分酒。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一輪品飲中,其實我對第1、2、6款耿耿於懷,3~5款則大致確定,所以再接再厲的作第二輪品飲。這一回最大的不同是我增加了杯中酒量,發現尤其是第一支酒的差異頗大,不過最終僅改變了第2支酒款,其餘維持不變:

No.1 => Bruichladdich 2003 / 7 Year Old / Port Cask/57.5%/Exclusively for Whisky & Dreams
時間:1/30/2012
總分:80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春節雖說連續9天假期,但似乎「咻----」的一聲就過去了。循著傳統返回老家,再跟著上百萬量車次南來北往的回娘家,初四仍早早的回到台北安逸的窩。安逸歸安逸,功課仍得要做,所以趕忙將這次月盲會的酒款一一分辨。
年前的第四次有些灰頭土臉,不過原來以為因年關將至,方兄應該會放大家一個假,卻還是一如以往的推出,甚至因應春節而升級,同樣採用10選6方式,考題如下: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單一麥芽品酒研究社(TSMWSTA)自2005/1/1創社以來,於今(2012年)堂堂邁入第8年。創社元老Kingfisher兄擔任第一、二任共計3年理事長,Lazy兄接續第三、四任理事長計4年(創始社團章程每任一年,2006年修訂後更改為二年),於2011年的最後一天(12/31)社員大會時終於卸下重責大任。所餘空缺,歷經激烈的角逐與推舉,新任理事長及理、監事分別如下:

理事長:chiutefu(即為我本人)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次月盲會6選4中的結果差強人意,主要原因在於一來我動搖了自信極有把握的第一次選擇結果,二來過桶的沒過桶感,非過桶的卻完全是過桶滋味,所以感慨之餘,只能對SMW難以預料且捉摸不定的風情感到的嘖嘖稱奇。

不過酒友們顯然越挫越勇,當我看到第四次月盲舉辦的消息時,居然已經額滿關門,幸得小謝願與我對分,才有機會再度嘗試。但且慢!主辦人公布考題之後,立即引來參加者的陣陣哀嚎,我也忍不住長嘆一口氣: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第二次月盲會以10選6的方式進行,結果比起第一次稍好,不過也只是「稍微」而已,因為自己剛好中一半!但我有話要說,未猜中的3款酒當中,Aberlour A'Bunadh #36和Glendronach 15yo存在極大的批次差異,和我過去的經驗完全不同,且這差異歷經主辦人和酒友小默證實,絕非我個人的感官變化所導致。

所以問題就來了,當酒廠的核心酒款可能因批次不同而產生風味變化時,所謂「酒廠風格」有何意義?又如何憑藉「酒廠風格」去做盲飲?不過我並不氣餒,還是踴躍報名第三次的月盲會,只是取得sample時,光憑酒色就有點不詳預兆,而連連看的10款酒如下: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