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第717期.jpg

今年六月底南港展覽館舉辦了「台北國際食品展」,我收到美國在台協會農業貿易辦事處的邀請,與南達科他州一間小型蒸餾廠BlackFork Farms的創辦人見面,並試飲了幾款威士忌。南達科他州位在美國中央偏北地區,是一個不太受到我們注意的小州,最著名的地標大概只有拉什莫爾國家公園裡的四個總統雕像。不過這間酒廠十分特殊,採用古老的印地安玉米及德國黑森林裸麥為原料,並以壺式蒸餾器進行二次蒸餾,來製作波本、裸麥,以及我從未喝過的燕麥波本威士忌,每年的產量不到200顆標準橡木桶,展現十足十的工藝精神。

美國威士忌的法規雖然繁複,卻非常鼓勵創新,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符合規範中某個類別的框架即可,但必須詳盡告知的義務,維持消費者知的權利。因此在我眼中,應該是、絕對是全球工藝酒廠最蓬勃發展的地區,2,000多間小酒廠各展奇技,不斷挑戰愛酒人士的味蕾。只不過有一件事讓我相當納悶,許多酒廠鼓吹,同時也早已推出裝瓶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至今依舊缺乏定義,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美國也有「麥芽威士忌」,從二十世紀初便跟著波本、裸麥、小麥和裸麥芽威士忌被一起被定義,但是和我們理解的麥芽威士忌不同,使用的原料中,麥芽只需要超過一半即可,不用百分之百。但由於我們都是喝蘇格蘭威士忌長大的(笑),對於這種定義一定感覺匪夷所思,看到酒標時還可能造成混淆。另一方面,美國境內少數幾間酒廠,例如位於波特蘭的Westward(台灣譯名為威特堡)以及西雅圖的Westland,一心一意的製作單一麥芽威士忌,酒標上也大剌剌的寫著「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更讓人感覺迷糊,因為所謂的「麥芽威士忌」,到底是依循美國還是蘇格蘭規範?使用的是一半以上的麥芽,還是百分之百的麥芽?

由於美國是蘇威最大進口國,專賣店內普遍可見單一麥芽威士忌,絕無法置身於全球化之外,因此這個議題越來越急迫。「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委員會」(ASMWC) 從2016年起,便開始推動單一麥芽威士忌的立法,只是官方進展牛步,好不容易在2022年7月,主管機關「菸草酒精稅務及貿易管制局」(簡稱為TTB)終於提出原則方案供大眾討論,主要修訂的內容包括:使用百分之百的大麥麥芽為原料,所有的製程在美國境內進行,而且必須由單一酒廠生產;蒸餾完成的最高酒精度不得超過80%,橡木桶必須小於700公升,裝瓶酒精度則須高於40%。

對於熟悉蘇格蘭製作法規的消費者,這幾個原則乍看下都十分合理,不過讓我訝異的是,居然捨棄美國威士忌對於全新、燒烤橡木桶的堅持,放寬到單純的「橡木桶」,也就是說,如果未來公布實施的話,目前價格已經水漲船高的「波本桶」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不過於我觀之,「單一」的問題可能更大。
所謂單一,指的是單一酒廠,也就是瓶中酒液全都由同一間酒廠來製作完成。這個詞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才大大流行,甚至到了今天也僅有蘇格蘭被規定使用,因此我們熟悉的麥卡倫、格蘭利威、格蘭菲迪全都是酒廠名稱。但由於我們都是喝蘇格蘭威士忌長大的(再笑),所以許多酒友可能不了解,全球絕大部分的威士忌都是以「品牌」來行銷,瓶中酒液不完全是由同一間酒廠生產,可能調和了其他酒廠製作的原酒,也可能品牌根本不事生產,純粹只做調和。

全美2,000多間「蒸餾廠」中,確實不少「酒廠」並未實際生產,而是從大酒廠購得原酒後,調和、打造出自有品牌,也因此激起發燒酒友「溯源」的樂趣。在這種情形下,假如市場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單一」,小「酒廠」將開始感受建廠的壓力,而大酒廠的銷售管道也可能減少,兩方似乎都難以維持目前的獲利方式。相較之下,堅持自行生產,並以酒廠名稱行銷的ASMWC會員,全美僅有150餘間,可說人孤勢單,想撼動上百年的商業模式,絕對十分吃力。

或許因為如此,「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的立法等待2年後依舊毫無動靜,原本聽說今年將公布實施,但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將至,民主黨與共和黨兩派人馬正戰得刀光劍影、火花四射,聯邦政府此時應該無暇他顧。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美國人喜愛的威士忌口味本來就偏甜偏重,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教育消費者,一方面接受不同的美威風格,一方面也熟悉不同酒種的定義,或許事緩則圓,就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