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第697期.jpg

最近很沉迷於觀看吉他演奏指法中的推弦技巧,利用手腕發力把按住琴弦的手指往上頂,可將原本固定在某個把位的音符提高一個半音或全音。由於吉他琴頸上的每個把位,就如同鋼琴上的黑白琴鍵,都代表獨特的音符,但透過推弦,無須更換把位可從某個音符平滑移動到另一個音符,跳脫琴衍的物理限制,等於把人工制定的音階無限切分,其間微妙的聲音轉換完全無法形容,卻又激盪著心弦觸動共鳴。

這種無法形容、難以言喻的微妙感受,對我而言,經常發生在喝威士忌的時候,每每聞香啜飲時,某些風味就懸在鼻翼唇舌,似熟悉又陌生,想用言語描述,卻讓我抓耳撓腮的難以訴說。原因在於擅用的形容詞句實在太有限了,而且往往是用一個混合了多種風味的詞去形容另一個風味。舉個例子來說,「柑橘」可能是在許多品飲紀錄中最常見的詞彙,但是柑橘類水果包括了橘、柳、橙、柑、桔或甚至檸檬、萊姆,每一種都不同,單純記下「柑橘」,只是盡人事的籠統描述。

這就是為什麼我從吉他推弦可跳躍聯想到威士忌的原因,雖然分屬於不同的感官體驗,卻同樣是無從形容的搔到癢處。我的威士忌經驗是,年輕的酒款個性鮮明,風味較容易分辨,而陳年越久、越老的酒款,由於在橡木桶中歷經長期的氧化、酯化反應,滋味複雜且層次豐富,許多似有若無的暗示很歸類為單一風味。

前些時候接受某雜誌的專訪,為了能精準回答問題,我先請教了雜誌屬性以及閱讀受眾。不意外的,這是一本以Life Style為主題的月刊,受眾為都會男女,不過編輯的問題頗有深度,包括臺灣消費者口味喜好的變化、威士忌產業的走向發展、如何擴大年輕消費族群等等,當然也包括如何賞析風味。對於風味,我一直努力宣揚培養「氣味記憶」的重要性,利用生活週遭環境去建立起自我的風味譜,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習慣,所以我推薦了一個簡便的方法:風味輪。

當我們感受威士忌的美好時,我們的大腦其實運作著綜合判斷,包括品牌形象、酒標設計、包裝、廣告、價格和消費者過去的經驗等外在屬性,以及品飲者的內在感官屬性,甚至包括預期心理,綜合起來,便成為我們感知的總和。對於欠缺訓練的消費者,可以簡單的用好喝/不好喝、喜歡/不喜歡來總和所有的感知,但是對於品牌大使、講師或其他論述者,必須有能力解析風味,還得用消費者聽看得懂的語言去描述。試想,先不論外在屬性帶來的心理預期,也不談視覺、聽覺和觸覺,單純就嗅覺和味覺而言,該如何向沒喝過某支酒的朋友去描述這支酒的風味?

確實,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描述經驗的品飲者,著手去分辨手中那杯酒的風味有其困難,此時假若身邊擺了一張風味輪,便可按「輪」索驥去一一辨識,也因此許多飲品,無論是啤酒、葡萄酒、咖啡及威士忌,都陸續發展出各自的風味輪。輪的美感在於,先標定幾個主要軸心風味,而後向外輻射出第二層及第三層屬性風味,使用的詞彙越外層越廣,也越趨生活化。由於感官原本就非常私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經驗都不同,加上遣詞用字的能力,以致對於同一種風味的描述都各自表述,所以應用風味輪的時候,可依據自我的經驗來抒發最外一層的風味,而後向內回溯這種種風味的來源。至於經驗豐富的品飲者,風味輪同樣也可發揮提醒功能,等同於check list,避免忽略某些已經太習以為常的風味。

回到那日的專訪。老實說,我對所謂的Life Style一直感覺迷惑,不清楚這個流行詞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若直接翻譯為「生活方式」似乎也過於勉強,直到我讀到一段不引人注意的故事:日本賓三得利集團的第二代佐治敬三,於1950年代接掌三得利(當時仍稱壽屋)之後,開始努力經營廣告和公關,因為他認為三得利賣的不是只有洋酒,還包括「當代的生活型態」。

超過60年前的一句話竟然擊中了我,「當代的生活型態」不就是Life Style嗎?每一個當代,都有當代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飲食穿搭居住旅遊,都相互影響,也都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型態。由此來看,今日我們對生活環境感知的總合,解釋了我們的喜好,而這些喜好持續融入或輻射到其他生活面向。得到這個答案,我滿意的倒了一杯純波本桶威士忌,雖然不符大眾口味,卻是我最舒適的生活態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