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士忌雜誌65期.jpg

朋友從日本回來,探訪了關西機場免稅店的日威價格,結論是:的確下修了一截。對普羅消費者來說,過去幾年日威價格之不可思議已經不是新聞了,尤其是許多新興酒廠的酒款,因為年輕,所以無酒齡標示,但定價往往超過15、18或甚至20年以上的蘇威,顯然這種定價方式瞄準的TA已不是一般著重風味的消費者,而是對未來獲利有期許的投資客。當市場反轉向下時,這類消費者自然縮手,酒賣不動,只能下修價格,怪不得坊間流傳著「你不買,我不買,明天降500」,有一股戲謔意味。

從去年至今,每一回參加酒類活動,總忍不住探詢品牌去年的業績。不意外的,幾乎所有的品牌都皺著眉頭訴苦,只能堅此百忍的自我鼓勵。這種情況並非台灣獨有,近來讀到的新聞和統計報告,老是銷售數字下滑、酒廠破產、休停或裁員的壞消息,倒是低酒精或無酒精的飲料銷售量持續上漲。至於今年是否有止跌回升的趨勢?我追流行的問了xAI-Grok:「2025年威士忌產業是持續衰退,還是有可能復甦?」Grok很不得了,給了我很人性化的模稜兩可答案:

……2025年威士忌產業不太可能全面衰退,但也不會立即迎來強勁復甦。更可能的是一種「分化復甦」的局面:新興市場(如印度)與低價產品可能帶動銷量成長,而高端市場與傳統產區(如蘇格蘭、日本)仍需時間恢復昔日榮景。關鍵在於全球經濟是否穩定、貿易政策是否友好,以及產業能否有效抓住年輕消費者的注意力。若能克服短期挑戰,2025年或許是復甦的起點,而非衰退的深淵。

可愛的AI持樂觀態度,不知道能否安慰到心疲的酒商們?不過新興市場確實給了酒商不少憧憬,尤其是SWA熱騰騰公布的2024年數據,與前一年比較,雖然出口總值下滑了3.7%,但出口總量卻增加了3.9%,其中又以印度最為顯眼,以14.6%的成長率躍升為蘇威出口第一大國,即便是出口值也不落人後的排名第五,前些時候更將進口美威的關稅從150%調降到100%,假若同比調降英國烈酒關稅,預期的成長性將更可觀。

前些時候和朋友聊起2025,他說你們都搞錯了,對大酒商來說,威士忌景氣下行並不構成太大傷害,因為這些酒商手中不僅僅只有威士忌,還有伏特加、琴酒、龍舌蘭、蘭姆酒等各類烈酒,同時也生產低酒精和無酒精類飲料,所以反而是收購酒廠的好時機。這話說得沒錯,歷史上每回大蕭條都發生酒廠換手大風吹。而且如同SWA所揭示,調和式威士忌的出口值逆勢上漲,且批量(bulk)的出口量也提高,這就意味著酒還是要喝的,但消費者捨高單價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而取較低價的替代品,更給了大酒商調整產線的空間,可新酒廠或小酒廠就人人自危啦!不過邱吉爾有句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由於大品牌或老品牌逐漸有老化趨勢,小品牌既新鮮又量不大,恰可發揮游擊精神,以小搏大的搶占市場,1980年代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不就是因此而崛起嗎?

不過話說回來,威士忌雖然不是民生必需品,但也可以不是奢侈品。前陣子在臉書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文,某IB商以批量方式購入Linkwood新酒,稀釋到63.5%入桶,換算每200公升波本桶的成本約合新台幣35,000元左右。我簡單計算,假如10年後裝出200瓶原酒強度的酒,那麼平均每一瓶的新酒成本也不過175元台幣,當然未計入橡木桶、倉儲管理、裝瓶、運送和營銷,也未包括層層利潤,但大家不妨算算手中一瓶10年酒是成本價的多少倍。所以回到文章一開始的課題:威士忌的市售價有可能下修嗎?

這才是大部份消費者最大的心願。如果市況真的不好,為什麼不調降價格,甚至還頻頻調高售價呢?我完全相信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導致成本不斷提高,但我另外猜測,利用價格來維持「品牌形象」是行銷中極重要的一環,一旦端出破盤價,未來想再提高價格/形象得花更大的力氣。如我這般務實的人應該不少,或許這是今年酒商必須好好思考的課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