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第733期.jpg

威士忌產業在新的一年頗不平靜,上個星期加拿大多個省為報復美國加徵的關稅,開始將貨架上的美國進口酒類下架。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中,安大略省某超市的員工,正一瓶又一瓶的把傑克丹尼拿進手推車,然後再推到倉庫堆放,省長在新聞中宣告,除非美國撤銷懲罰性關稅,否則全省再也買不到美國的酒類飲料。傑克丹尼的母公司百富門當然不高興,因為盡管出口到加拿大的量僅占全球總量的1%,但是下架比起加徵關稅更為嚴重,而且不要忘了,美國境內的威士忌銷售量正在下滑,去年百富門便因此關閉了肯塔基州的橡木桶製造廠。

這場關稅貿易戰剛剛掀開序幕,川普的翻雲覆雨手已經搞得全世界人仰馬翻,未來將如何演變無人知曉。稍稍鑑往知來一下,川普1.0曾針對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加徵25%的關稅,導致原本約10億英鎊的年出口值,在2019到2021年間減少了6億英鎊,更重要的是造成的長遠影響,包括美國的飲酒消費習慣以及市場的競爭格局。如今川普2.0尚未對英國出手,但蘇格蘭首席部長在川普還未上任前便展開遊說,希望不要重蹈覆轍,只是這個提前布局是否奏效,仍需時間來驗證。

不過英國內部也不平靜。最近有一則相當熱門的威士忌新聞,原本「英格蘭威士忌協會(EWG)」興奮的宣布,他們為英格蘭威士忌所申請的地理標示已進入公眾諮詢階段,等3個月的流程走完,即將繼蘇格蘭、愛爾蘭及威爾斯之後,成為英國第四個擁有地理標示的特殊威士忌種類。不料新聞發布後,「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立刻跳出來嚴厲抨擊,隨即英國執政的工黨政府也正式拒絕這項申請,財政部首席秘書與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討論後發表談話,嚴正申明絕不降低(watering down)單一麥芽威士忌的法規標準。

眾所周知的,蘇格蘭與英格蘭長年積怨,不過這次反對的理由無關政治,而是聚焦在「單一」這個詞。根據EWG的定義,製作威士忌時只須在單一酒廠完成蒸餾即可,並不包括糖化和發酵,因此酒廠可直接向合作的啤酒釀酒廠購買發酵完成的酒汁,運回廠內再進行蒸餾;但是按照蘇格蘭威士忌的法規,上述三項製程都必須由同一間酒廠完成,顯然EWG的做法觸犯了「單一」一詞的神聖性。

其實EWG提出的製作方法另有其嚴格之處,例如原料上必須使用英國生產的穀物以及英格蘭的水源,這一點在SWA的規範中就絕口不提,因此我們喝到的蘇格蘭威士忌,其穀物原料可能來自世界各地。至於在威士忌熟成時,EWG僅規定使用「木桶」,而非SWA的「橡木桶」,因此木桶的使用範圍瞬間放大,不必像蘇格蘭那般的綁手綁腳。

我曾開玩笑說,蘇格蘭與其擔心「單一」被濫用,不如自我檢討,嚴格規定所有的橡木桶都得放在酒廠內熟成。我們時常聽到酒款行銷天花亂墜的訴說著海島風、斯貝賽風或其他什麼風,但是大集團習慣將不同產區酒廠所生產的新酒,以罐車運送到某集散地-可能是低地區-後,再入桶熟成,酒廠倉庫僅保留少數桶子供參觀使用。因此新酒在酒廠可能待不到一個星期,卻在異地吸收日精月華數年或數十年,由於橡木桶對酒質風味的影響高達60%、70%,這種集中陳放的方式基本上就與酒廠脫離了關係。

去年飛了一趟美國造訪了一間酒廠,納悶著他們製作的「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為什麼延宕多年仍未取得正名,酒廠的創辦人告訴我,據他所知SWA對這個名詞有意見,當時我不甚了了,心想SWA管得未免也太寬了吧,如今看到EWG的處境總算恍然大悟。美國的啤酒釀酒業十分興盛,因此許多酒廠從釀酒廠購入酒汁後自行蒸餾,而這種與英格蘭威士忌相同的做法已於去年底完成立法,成為美國第42種威士忌類型。至於暗中使力的SWA,看來是硬生生的吞下了這口氣,不過我猜啦,會不會也是蘇格蘭首席部長的未雨綢繆?

威士忌產業在2025年開局顯得紛紛擾擾且瞬息萬變,讓今年充滿不確定性,而台灣呢?台灣似乎透露著一絲樂觀。上個星期朋友寄來一瓶「1624台灣蘭姆酒」,原來荷蘭人於大航海時期來到台灣,原本企圖發展甘蔗種植與製糖產業,卻發現台灣早出現流行於東南亞地區的亞力克蒸餾烈酒(Arrack)。這段歷史基於中研院與荷蘭的共同考證,有其可信度,一舉將台灣的製酒史上溯到400年前,想想看,未來可發展出什麼樣的故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