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士忌雜誌51期-RTD.jpg

喜愛威士忌的酒友們,基本上眼中只有威士忌,悠游自在的處在同溫層中,不知有rum,無論wine gin。不過世局已經悄悄改變了,全名為「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的IWSR (Internatinal Wine and Spirits Research),以大量的酒精類飲品資料和分析著稱,近幾個月來發送的電子報,標題全都是無或低酒精飲料(no- or low-alcohol drinks),讓我不關注也難。

根據IWSR的統計,若從銷售量的角度來看,啤酒從2010年來連續成長的幅度逐漸趨緩,16~19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0.2%,主要是吃下低價的中式白酒和俄國伏特加的市場。若從銷售金額的角度來看,更遠遠不敵烈酒,例如10~19年間,啤酒的銷售金額衰退了46~39%,烈酒則從29%提高到38%,單單2021年,啤酒就掉了37%,烈酒則成長40%。這種趨勢,符合「less but better」的高端化現象,也就是飲用量減少,但飲用金額提高。

不過和上述趨勢相左的是,低酒精性飲料RTD (ready to drink)從2019年開始,呈一支獨秀的異軍突起現象,侵占了各種酒類的市場,其中又以啤酒市場被瓜分得最為嚴重。以量而言,RTD在10~19年間,每年成長約10%,以北美地區的成長幅度最是驚人,從16到21年,美國的CAGR創紀錄的來到34%,加拿大也有26.1%。就算是疫情最嚴峻的時期,這種加速成長的情形依舊在全球各地都觀察得到。

不是只有IWSR,The Spirits Business網站也公布類似的統計數字(詳附表)。表中顯示,20年的疫情打亂了酒精銷售市場,尤其是酒吧等夜間通路,導致即飲市場幾乎全面封閉。在這種情形下,幾乎所有的烈酒銷售數字都下滑,只有龍舌蘭及Mezcal上升,而RTD的上升幅度的確驚人(龍舌蘭等白色烈酒為RTD的重要基酒)。另外Nielsen市場研究公司針對英國的統計也顯示,無酒精和低酒精飲料銷售量在20年逆勢成長了32.5%。

The Spirits Business銷售量統計.jpg

RTD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即飲酒精飲料、氣泡式水果酒或是調和風味再製酒等等,可直譯為「調好等你來喝」(笑)。台灣沒有特殊的定義或規範,可歸類為再製酒:「以酒精、蒸餾酒或釀造酒為基酒,加入動植物性輔料、藥材、礦物或其他食品添加物,調製而成之酒精飲料,其抽出物含量不低於2%者」。日系品牌如三得利的「微醉」、Kirin的「冰結」、Asahi的「調情聖手雞尾酒」,或是台灣在地的「冰火」、金車推出的「烏龍蘇打調酒」或「Safari Club」,酒精度都不高,容易喝且產生微醺快感,又不會出現啤酒花的苦味,夏日裡冰冰涼涼的十分暢快,怪不得能受到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歡迎。

烈酒商很清楚許多年輕族群是藉由RTD進入烈酒的世界,根據他們的研究,只要與品牌建立起連結,便能夠自動導航到相同的烈酒品牌,這就是各大品牌陸續推出RTD的原因。但事實上,除了這些大廠,許多小廠-如美國工藝酒廠,使用他們以地區性的原料、香料創造出的烈酒來調製RTD,不僅增加更多風味的可能,也提高了RTD的價格,但也浮出一些社會問題,例如飲用RTD的年齡層和飲用時機,以及摻入的物質如大麻二酚等。另一方面,RTD也影響了酒吧的調酒文化和供酒方式,為了與市場競爭,先在吧檯後方調製以便快速的服務,可說是RTD興起後激發的創意。

至於零酒精飲料,在國內各類飲品推陳出新,市場已趨飽和的情況下,必須與手搖茶飲、咖啡等完全無酒精的飲料競爭,似乎還有待觀察。不過前些時候我和家人到Friday餐廳吃飯,點了一份附飲料的組合套餐,服務生告訴我們菜單上的飲品除了第一款含有酒精之外,其餘都無酒精,我有點疑惑,指著Mojito問,難道這杯也是無酒精?她點頭稱是,兒子毫不猶豫的選擇這杯,顯然對年輕人來說,這種掛著傳統調酒之名,又無酒精的前衛飲品,具有一定吸引力,而幾乎不涉足酒吧的我,則受到不小的驚嚇。

這股風潮會吹往何方尚難看清,烈酒-包括我們深愛的威士忌-會不會因此而遭受打擊,猶如197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投向白色烈酒的懷抱,或是1980年因養身風氣大起而轉向葡萄酒世界,又或者是千禧年後摒棄干邑白蘭地而迎接威士忌?新世代消費者的喜好而引發的風潮轉向,似乎逐漸可預期,但新興威士忌酒廠持續興建,看在我眼裡,不禁有點杞人憂天起來。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