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士忌雜誌52期-威士忌考古.jpg

相信大家已經都很清楚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組織,英國總部也在臉書創立了一個只有Keeper才能加入的秘密社團,目前成員僅424人,顯然絕大多數的Keeper不玩社群媒體,專心製酒賣酒。今年6月,Annabel Meikle-前格蘭傑全球品牌大使,目前為組織的Director,被稱為The Whisky Belle-轉發一則「國家信託基金會考古團隊」(National Trust for Scotland Archaeology Team)留言,呼籲有空的Keeper們大力響應的號召,一起到格蘭利威的古蒸餾廠協助考古挖掘!

熟悉蘇格蘭威士忌歷史的讀者們,大概都知道英王喬治四世在1823年簽署通過的《貨物稅法》(Excise Act)極其重要,原本從事私釀的格蘭利威便是根據這條法令順勢合法化。不過大部分酒友不清楚的是,英國政府早在十八世紀便不斷推動、修改各種法案來要求、逼迫蒸餾廠登記,所在意者當然是稅收,也因此在1823年以前,包括Lagavulin、Teaninich、Laphroaig和Clynelish等眾多老字號酒廠都已經合法化,而格蘭利威,按今年「黑市聖水」第二代Licensed Dram的說法,申請獲頒「格蘭利威區第一張合法蒸餾執照」,而不是「蘇格蘭首張合法釀酒執照」,這一點先請大家牢牢記住。

利威河是一條湍流的小溪,匯入Avon河之後,再於Ballingdaloch附近匯入Spey河,後者才是斯貝賽區最主要的河流,蜿蜒北流最終在Kinston出海。與格蘭利威在同一年合法化的酒廠如Macallan、Cardhu、Mortlach和Aberlour,都在Spey河或支流的沿岸,因此「格蘭利威區」僅指利威河谷地帶。不過利威河小歸小,但因水源豐沛潔淨,自古聚集了許多小型酒廠從事私釀,因此當格蘭利威向政府輸誠後,其他私釀業者立誓要殺雞儆猴的燒掉酒廠,「最重要的是把喬治也燒了!」喬治就是廠主George Smith,收到威脅後隨身攜帶兩把Aberlour領主送給他的手槍,由此可知高地民風是多麼的飆悍。

喬治四世確實極喜愛格蘭利威,當他在1822年訪問愛丁堡時,除了格蘭利威什麼都不喝,怪不得喬治受到感召。但是接下來呢?我們了解的歷史不算完整,不過根據查考,當時的格蘭利威位在目前酒廠的上邊坡處約1公里的地方,稱為Upper Drumin,原本是一座農莊,喬治和小兒子John Smith胼手胝足的改造成蒸餾廠。當酒廠名聲越來越響亮,喬治在1849年又興建了另一座酒廠Cairngorm-Delnabo,併同格蘭利威一起營運,但仍應付不來如雪片般飛來的訂單,所以在下邊坡稱為Minmore的位置另外起造一座更新、更大的酒廠。但還沒等到完工,Upper Drumin的舊廠便被一把火燒了(私釀業者的報復?),搶救下來的堪用設備運到新廠,同時也關閉Cairngorm-Delnabo,1859年正式營運。

進入二十世紀後,酒廠的變動主要為商業轉手, 1973年從4座蒸餾器擴充到6座,並使用煤氣替代煤炭直火蒸餾,而後在1978年另安裝了2座直火加熱蒸餾器,並於1980年代將所有的8座蒸餾器更改為蒸氣間接加熱,這期間建築體本身並未大幅更動。直到2008年擴廠計畫啟動,安裝了全新的糖化、發酵和蒸餾設備,產能增加75%;2015年再度擴張,產能再度加倍,成為今日年產量可達2,100萬公升純酒精的巨型酒廠,至今依舊是全蘇格蘭最大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廠。

這就是信託基金考古挖掘的時代背景。舊廠址目前由蘇格蘭政府管轄,地面上除了兩座磨坊遺跡,看不到任何殘留物,僅有一塊講述歷史意義的碑文。不過經由挖掘後,考古團隊驚喜的發現地下狀況保持得非常好,提供許多老酒廠坐落方位和設備的細節,例如在舊廠的南側有兩座窯爐,內部殘留大量的灰燼、煤渣和煤炭,以及防火格柵和用於控制火勢的風門,可能是糖化和蒸餾的窯爐基礎,另外還包括木桶的鐵箍和銅杯。最讓團隊興奮的是發現專利Gottlieb鎖的銅製蓋板,猜測使用於保險箱上,這種鎖在1829年取得專利,內部塞了紙片,用來檢視是否遭受破壞。

團隊並未預期後續還會有什麼發現,但正如格蘭利威的蒸餾大師Alan Winchester所言,希望能找到更多非法蒸餾時代的器物,用以聯繫早期的蒸餾者如何塑造蘇格蘭的蒸餾歷史與文化。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