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文威士忌雜誌40期.jpg

前陣子朋友私訊冷門知識:目前蘇格蘭擁有最小蒸餾器的合法酒廠是哪一間?孤陋寡聞的我當然不清楚,但印象裡存在Strathern的印象,不過他以為是Loch Ewe,蒸餾器超級迷你到僅有120公升,但是在2017年已經關廠了。

Loch Ewe是一間成立於2005年、由旅館旁車庫改建的小酒廠,採用的是2支每批次只能填注120公升的超小型直火蒸餾器,廠主師法17、18世紀的私釀者以純手工方式來製酒,每年的產量不到600公升,絕大部分的新酒注入2~4加侖的橡木桶熟陳6個星期後裝瓶,也歡迎遊客參與製酒,可抱回5公升的橡木桶自行熟陳。

這種回歸農莊式經營的製法,不僅浪漫,也是針對現代動輒上千萬LPA產量的大酒廠所觸動的反思。不過胼手胝足的小酒廠經營絕非易事,普遍存在幾項隱憂。首先是成本結構,先不談添購設備所需的初期成本,維持營運的原物料因用量不大,很難和銷售商談得較優惠的價格,且酒廠興建時囿於規模,不容易進行能源規劃,也因而增加額外負擔,導致小酒廠的製酒費用硬是比大酒廠高上一截,無怪乎售價也跟著偏高。 

其次是行銷難題,由於缺乏行銷費用,無法採用大打廣告的傳統行銷方式,參加酒展或舉辦品酒活動通通都要錢,想在通路上架同樣面臨經銷、上架費用的窘境,唯一可行的只剩下口碑行銷。當然,今日的社群媒體提供相對便宜的行銷管道,不過小酒廠通常缺乏足夠的人力去經營,常常是製酒師一邊揮汗做酒,一邊還要兼網站小編去回覆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如何長期維持消費者的熱度和黏度。今天的小型工藝酒廠常以歷史因緣來激發消費者思古之幽情,或是強調與土地的連結,又或者著重從原料到橡木桶的特殊工藝,才能在大酒廠環伺的險惡狀態中殺出。這種策略短期點燃熱度有效,因為貪好新鮮的酒友習慣四處獵奇,只要市面上出現沒見過的酒款,便千方百計的想喝到或取得。但是這種消費者通常沒有忠誠度,嘗鮮後假如不如預期,輕則撇頭離去,重則毫不留情的批評,成為小酒廠能否繼續生存的終極考驗。
有關缺錢困境,基本上很難有解。不過小酒廠自有其脫貧的本領,譬如:

  • 以眾籌方式販售陳年中的單桶:應該是最多酒廠使用的方法,在無法裝瓶出售的情況下,直接先賣單桶,價錢包括熟陳期間的倉儲費用。
  • 販售新酒或不滿3年的「烈酒」:少部分酒廠等不及熟陳3年,必須立即拿新酒變現,因此將新酒或是不滿3年的酒裝瓶銷售。
  • 生產其他不需要陳年的酒種:如伏特加、琴酒等白色烈酒,這也就是工藝酒廠流行混血式蒸餾器(hybrid still)的原因。
  • 裝瓶商:其實就是買回其他酒廠生產的酒,換成自我品牌銷售。

以上各種方式或許可解燃眉之急,讓新興酒廠生存到正式裝瓶上市,不過真正的考驗從這時候才開始。消費者聽故事、憑熱情,可能買單一次、兩次,等到第三次,故事已經不新鮮,而熱情也消磨,能不掉頭離去嗎?

酒質當然是關鍵,酒不好,編撰再多感人的故事都沒用,酒夠好,仍須要長年不斷的提供維持熱度的酒款。小酒廠的優勢貴在靈活,無須墨守百年傳承的成規,以真正的小批次方式釋出實驗性酒款,持續激發消費者追求新玩具的熱情,只要熱度不減,黏度自然產生。但必須注意的是市場獨特性,如果只是仿效他人或是被他人仿效而失去了獨特性,那麼很容易在市場中淹沒。

瑞典的High Coast是個極好的案例,由於不受蘇格蘭老大哥的限制,從原料到橡木桶都可大玩特玩,而且以最透明的方式與酒友溝通,讓消費者趨之若鶩。台灣的南投酒廠也是,佔了以水果酒起家的優勢裝出各式水果酒桶,他廠毫無能力模仿,可惜過去極透明的溝通方式漸趨保守而讓我百思不解,如果酒廠擁有獨家技術,又何懼於公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e 的頭像
    Dave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