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威士忌或其他酒類的初入門者,最大的苦惱,莫過於如何在眾多酒款中,挑選出合乎自我口味且物超所值的酒,尤其在早期網路資訊尚未流通的時候,如果不願輕易降伏在銷售人員三吋不爛之舌下,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便是求助於「評分」。
我的學習之旅,大抵與一般人相同,從捏著鼻、忍著酒精強度,以及刻板印象中的廣口杯加冰塊,慢慢去習得聞香小啜的樂趣。而為了開展感官、增廣識見,一心以嚐遍天下諸酒為鴻圖大志,惟一本精打細算的原則,酒款評分成為重要的倚助。當時參考資源不多,除了少得可憐的網路資訊外,手中隨身不離的便是吉姆莫瑞的「威士忌聖經」和麥可傑克森的「麥芽威士忌品飲事典」,除了用於按圖索驥,也從文字記錄裡努力揣摩大師的經驗口感,學習如何去辨識香草、柑橘、煙燻、泥煤種種滋味和描述用語。
對大多數的酒友而言,幾款酒放在一起品頭論足,喜好區分較為容易,但如何建立評分標準,所需之絕對口感則有賴長期訓練。目前流行的評分方式係由葡萄酒類發展出來,早期身負解說任務的歐陸酒評家,承襲悠遠的品味傳統,挾文化、歷史自重,慣以抽象的譬喻來描述、詠歎酒中風味而少見數字,頂多以「星級」方式給予評等。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根據葡萄酒系的研究指出,人類感官的敏銳程度難以分辨百分之一的微小差異,因此在1950年代發展出20分系統,從外觀、色澤、香氣、味覺、終感、整體評價等各予以一定的分數。至於當代葡萄酒界著名的酒評家羅伯派克,在1980年代另闢蹊徑的開創大家熟知的百分系統,評分項目與戴維斯系統大致相同,不過有趣但毫無解釋的,其基本分數是50分。
星級系統或20分系統最大的問題在於,同等級涵蓋的酒款太多,較難去說服消費者買單,不如百分系統來得細膩,況且每個人都喜歡一百分,那是一種根生蒂固的「百分百」滿足。所以當百分系統一出,可說橫掃江湖,其優勢是一目了然,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大可夸夸而談這支酒91分,那款酒89分,並且懷抱著對一百分「夢幻逸品」的崇敬和遐想而四處追尋。
至於威士忌,以大家最熟悉、自2003年開始出版至今的「威士忌聖經」為例,吉姆莫瑞同樣以百分為滿分,評分項目則簡化為香氣、口感、終感以及平衡度等四項,各佔25分。很顯然,吉姆莫瑞並不承認人類感官敏感度的研究,甚至在評定的酒款陸續增多之後,變本加厲的將評分細分至0.5分。舉2015年出版的「聖經」為例,第一名為日本山崎蒸餾所的雪莉桶威士忌,評分高達97.5分,只能驚嘆其不可思議的感官敏銳度(一笑)。另外已故的麥可傑克森於「品飲事典」中,簡要敘述酒款的色澤、香氣、結構、口感以及尾韻後,給予一個綜合分數,充滿了不羈的浪漫情懷。
評分免不了衍生商業運作。當年羅伯派克一本熱情和年輕衝勁開啟「葡萄酒代言人Wine Advocate」的事業時,大概想像不到其後的盛況,甚至成為「全球品味的制定者」。只因為酒廠為了追求市場利益,不得不追尋大師的口感,逐漸的讓酒廠風格趨於一致。同樣的,威士忌的評分一出,高分酒款立即洛陽紙貴,譬如那款97.5分的山崎雪莉桶簡直被全球瘋狂追逐,前陣子在某網站的拍賣底價高達原價10倍!至於如「麥芽狂人大獎」,由於歷年來重要獎項都由重雪莉、重泥煤風格的酒款奪下,也讓參賽酒款往重口味風格靠攏。這種種牽涉到價格或風味走向的評分問題,對愛好者來說均不樂見,卻又千絲萬縷的糾葛不清。
為了這篇文章,我曾於臉書上做了小小民調:你買酒的時候會參考評分嗎?眾酒友的回覆讓我十分驚訝,因為絕大部分的回答居然是「不!」或者回答寧願相信自己的感官判斷,顯然台灣不僅威士忌的消費能力驚人,成熟度也叫人欣慰。多年來酒商、酒專、品飲團體所舉辦的各項品飲活動,讓酒友們有機會去瞭解各種酒款的風格特色,也藉此認識自我的喜好。沒錯,評分簡單易懂,有其商業利益,惟一旦依憑,便如同魔鬼誘惑般後患無窮。因此與其追逐分數,不如跟隨著分數背後的風味描述,去感受、體認、學習酒款的知識與特色,而後建立起自我的標準,相信這才是大師們著書立說的最終目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