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士忌雜誌59期.jpg

泥煤形成的環境通常為沼澤、湖泊或淺海等低窪地區,生長在鄰近的喬木、灌木、蕨類、苔蘚或藻類死亡後,掩埋在水裡並與土砂等雜物混合,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等有機質將被微生物分解。假如分解環境中的氧氣逐漸耗盡,無法轉化成二氧化碳排出,將逐漸炭化成為煤炭的前身。

Highland Park的全球品牌大使Martin曾告訴我,每1公尺的泥煤層需要1,000年的時間來堆積,以人力或現代機械所能挖掘的泥煤層而言,都屬於頂部3公尺內的淺層堆積,其炭化程度偏低(<60%),含水量偏高(>75%)。假如堆積時間夠長、掩埋深度夠深(>100公尺)且溫度提高,那麼泥煤層將逐漸轉變為褐煤,若時間繼續拉長並伴隨著溫度持續升高,這種低階煤層將轉化為次煙煤和煙煤,並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無煙煤。

就因為泥煤的形成環境不算太特殊,所以分布在全球各地。根據統計,泥煤地(peatland)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前4大泥煤產地分別為芬蘭、愛爾蘭、白俄羅斯和瑞典,連台灣都有泥煤,稱做泥炭土,屬於濕地環境的特殊類型,工程上若遭遇泥炭土則是個大麻煩,我先前從事工程顧問業時便曾處理過。在前述泥煤地普遍存在的地區,若缺乏木柴或煤炭,即便泥煤的含水量偏高,晾乾後仍可作為燃料使用。不過燃料的使用量不大,絕大多數都是轉作農業園藝用途,可提高砂質土壤的保水性或粘土的滲透性,也可添加在栽植土壤以滿足某些盆栽植物的需求。此外,泥煤也用於過濾都市逕流及生活污水,這類工業用途的需求量也大。

根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統計,英國(不含北愛)的泥煤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只比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小一些,2/3都在蘇格蘭(68%),英格蘭23%、威爾斯9%,而全蘇格蘭的泥煤則占土地面積的20%。至於全英國每年採收約2萬噸的泥煤,主要提供農業園藝使用,威士忌產業的使用量極其微小,以蘇格蘭而言,還不到開採量的1%。因此International Peat Society估計,假如使用量保持不變,則2,000年內泥煤的供給量絕無問題。

但重點來了,前些時候讀到幾篇文章如《泥煤威士忌的未來曖昧不明:投資機會來了?》、《艾雷島蒸餾廠面臨泥煤麥芽短缺》,不禁一陣驚恐,好似泥煤威士忌即將消失在地球上。不過兩篇文章的課題不盡相同,前一篇講到由於泥煤威士忌的需求增加,泥煤的開採受到限制以及環保意識抬頭,導致泥煤麥芽產量減少且越來越稀有,可能是極佳投資標的。至於後一篇文章講的是從2024年起,Port Ellen發麥廠將停止供應泥煤麥芽給非帝亞吉歐陣營的酒廠,以致這些酒廠必須從本島購買泥煤麥芽,除了實質或心理上失去艾雷島風味之外,也將增加運送成本和碳足跡。

當泥煤地的復育和環保聲浪越來越大,泥煤的開採量的確受到影響,不過威士忌產業的使用量極少,本來無須驚慌。但問題在於,全球泥煤地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歷經上千或上萬年的堆積後,儲藏的碳量卻是全球現存森林總和的2倍,可說是最紮實的「碳補存」材料。把泥煤挖掘出來作為農藝園藝或工業使用,只要不然燒,基本上碳依舊老老實實的保存著,可一旦燃燒,就形成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這一點才是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SWA已承諾在2040年達到零碳排,比英國政府要求的時限提早5年,因此各酒廠非得要加足馬力往目標邁進不可。偏偏威士忌又是耗能的產業,從原料到蒸餾到熟成到裝瓶,一直到我們喝完一瓶酒再把酒瓶銷毀,能源的耗損才算結束,如何減少碳排牽涉整個產業鏈。以烘乾麥芽而言,本來就需要熱能,泥煤麥芽又多了一道燃燒泥煤的程序,當大眾都已經了解「添加流經泥煤田的水」只是行銷話術,泥煤威士忌的未來似乎岌岌可危。

我的猜測是,也許發麥廠會研發出無須燃燒泥煤、直接萃取泥煤物質的新技術,如此一來,便可將剩餘物質回填到泥煤田,兼顧復育環保要求。不過風險最大的還是那些標榜地板發麥的酒廠,例如100%全自足的萬能酒廠Springbank,如果找不到其他捕捉、固碳措施來彌補這部分的碳排放,那麼不要說在廠內燃燒泥煤了,甚至連非泥煤麥芽都無法製作,也就是說,未來極可能不再有地板發麥的酒廠。
我在危言聳聽嗎?假如各位感覺驚惶的話,趕快去搶購幾桶泥煤威士忌來囤放吧!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