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士忌的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其中又以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和禁酒令等三大事件影響最劇。但若探尋以美國土生土長的玉米為釀酒原料的第一人,則必須將時間軸往前推移。十七世紀初,一位英國國會律師喬治索普來到新大陸尋找機會,最後定居在維吉尼亞州。索普早早便注意到原住民飲用的玉米酒,拿來蒸餾似乎順理成章,而根據推測,其蒸餾工法沿襲歐洲,所製作的烈酒存放在木桶或不易滲漏的陶罐內,飲用時摻入香料或水果,除了醫藥用途,也和印地安人交換土地。
正如我們所熟知,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降,歐洲便開始往美洲殖民。十七世紀初前往北美冒險的多半是英國人,但也有部分來自法國、荷蘭、德國等地,愛爾蘭、蘇格蘭的移民則更晚。早期的殖民者居住在蠻荒之地,飲酒比喝水安全,酒是拓荒者極重要民生物資。不過在獨立戰爭以前,威士忌只是農業副產品,蘭姆酒才是新大陸產製的最大宗酒種。這種酒以西印度群島製糖的剩餘物—糖蜜作為原料,酒精強勁、價格便宜,進而與黑奴、糖衍生出惡名昭彰的三角貿易關係。
當年北美-東非-西印度群島往來船隻絡繹不絕,蘭姆酒和糖蜜的交易佔美國進口總額的二成,為當時最大的產業,豐厚的獲利終於讓英國政府眼紅,因而祭出被後代史家視為愚蠢之至的「糖蜜稅法」。此法一出,不僅損及商賈利益,也影響平民的小確幸,因此根本無人理睬,英國國會只好在三十年修正為「食糖稅法」,減輕稅額但擴大稅基,又在隔年修改為更嚴苛的「印花稅法」。這一步步加強的海外稅賦,終於引發「波士頓茶葉黨事件」,英國國會大怒之下,馬上通過一系列的「不可容忍法案」,雙方橫眉豎眼,獨立戰爭於焉爆發。
酒在平時為民生必需品,戰時也是重要軍用物資。美國大陸軍在初期每日配發四盎司的藍姆酒,但隨著戰事進行,英軍利用船堅炮利的皇家海軍控制了海岸,截斷糖蜜運送,蘭姆酒馬上面臨短缺現象。身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喬治華盛頓不斷遊說各州議員興建公共蒸餾廠,在一封寫給大陸議會議長的信中便提到:「由於敵人船艦封鎖了我方海岸,建議在各州廣建蒸餾廠……應選派專人購買穀物並蒸餾」。另一方面,長期反英的愛爾蘭和蘇格蘭族裔,在獨立戰爭期間最堅定團結,「國王山」一役中殲滅來犯的千人軍團,成為扭轉戰局的重大勝利。他們以家鄉農作物所產製的威士忌,因無須仰賴進口原料,成為大受歡迎的愛國象徵。
獨立之後的美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華盛頓政府最急於解決的莫過於龐大的外債。在財務長漢彌爾頓的規劃下,開始對所有酒類產品課徵貨物稅,其中威士忌因產量最大,也被稱為「威士忌稅」。對於位在東岸都市區的酒商而言,繳稅雖然肉痛,但可以因此淘汰無力負擔的小廠,反倒對產業有利,可是對農民而言,威士忌除了自行飲用之外,因缺乏現金也作貨幣使用,且當年便是為了反抗英國的徵稅而戰,是可忍孰不可忍?種種原因下,終於導致十八世紀晚期的「威士忌暴動」。
農民起義總引起許多同情,對於可能的內戰威脅,華盛頓一方面派出大軍強力鎮壓,另方面也請出談判者與各團體協商,最終雖逮捕二人,但無罪釋放,整個暴動約在三年後結束。根據傳說,不想繳稅的農民無意與政府繼續作對,遷徙到肯塔基州開創了波本新天地,但根據歷史考證,實際遷徙的方向是往南而非往西,肯塔基州也早已發展蒸餾事業。至於美國財務,為了平定暴動而難以從稅收中得到解脫,這套稅制只執行了十一年,當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傑佛遜總統即位後,便廢止了威士忌稅。
大家都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許多人知道他是獨立戰爭期間的大陸軍總司令,但鮮少人知道他還是個威士忌蒸餾者。他繼承了位在維吉尼亞州的維農山莊,建造了一座磨坊,戰後請了一位來自蘇格蘭威士忌產業的農場管家。在管家的建議下,華盛頓於退休的當年興建了一座擁有二支蒸餾器的蒸餾廠,第一年獲利不錯,於是從第二年起擴大經營,當華盛頓去逝時,已經是美國最大的蒸餾廠。根據紀載,華盛頓使用的穀物配方以裸麥為主(百分之六十),可以推測裸麥威士忌是當時的主流,波本威士忌得等到十九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才真正躍上舞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