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威士忌的喜好可謂愛憎分明,完全無視調和式威士忌而一味偏向單一麥芽威士忌,且除了蘇格蘭和日本之外,也不顧其他三大產區。暫不談一向予人纖弱刻板印象的加拿大與愛爾蘭,甜美、辛辣兼顧的美國威士忌近年來在國際市場聲勢大起,但在台灣除了酒吧作為調酒的基酒之外,似乎不得青睞,罕有人拿來純飲。只是消費者對於「波本桶」麥芽威士忌嚷嚷上口,卻不識波本威士忌的廬山真面目,從拓展感官領域的角度而言相當可惜。
先從名稱談起。正如大家所熟知,全球僅有美國和愛爾蘭將威士忌拼作whiskey,其他各國都稱為whisky,原因在於愛爾蘭將古蓋爾語「生命之水」轉換為地方語言時,比蘇格蘭多了一個e,其後愛爾蘭移民於十七世紀將whiskey帶到美國,從此延用至今。不過為了與世界接軌,美國烈酒法規以及官方文件上的威士忌依舊拼為whisky,但幾乎所有的美國威士忌仍繼續使用whiskey,除了少數例外,譬如美格蒸餾廠便偏好whisky,以向蘇格蘭的傳統致敬。
由於使用原料的不同,美國威士忌種類眾多,品牌更是讓人眼花撩亂,很容易成為入門障礙,所以先從最初淺的認識開始,譬如,什麼是波本威士忌?波本業者喜歡以ABCD四個字母來簡化聯邦法規,A指的是美國(American),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B是橡木桶(Barrel),新酒必須以百分之六十二‧五的酒精度放入全新燒烤的橡木桶內熟陳;C是玉米(Corn),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穀物原料須使用玉米;D則是蒸餾(Distill),新酒的酒精度須小於百分之八十。此外,裝瓶時的酒精度和蘇格蘭威士忌相同,都是百分之四十以上。至於其他威士忌如裸麥或小麥威士忌,除了主要原料換作裸麥或小麥之外,與上述規定並無差別。
明眼人或許可看出法規中的蹊蹺,即使新酒必須放入橡木桶內熟陳,卻沒有規定時間,莫非只需「沾醬油」即可?非也非也,橡木桶既為影響酒質的重要因素,老美豈有不明之理?所以陳年二年以上的酒,便可稱為「純(Straight)」威士忌,且四年以下都必須標示陳年時間,至於超過四年,可選擇標或不標。這套方式過去造成誤解,許多人包括我都以為美國威士忌須熟陳二年以上,事實上並無相關要求,不過由於酒齡與價格一般呈正比,公開透明的標示可讓消費者各取所需。因此當我們看到酒標註明「純威士忌」而沒有酒齡時,可確定這支酒至少四年,但到底多少則不得而知,只不過酒商站在利益考量,四年以上的酒仍會註明酒齡。
另外有關產地名稱也相當有趣。肯塔基州號稱波本的故鄉,全美百分之九十五的波本都產自該州,不過並未計入田納西威士忌,而全美產量、銷售量最大的蒸餾廠傑克丹尼爾即位在田納西州。以製作方式而言,田納西威士忌的所有製程都與波本相同,只除了一點,便是新酒先以楓木炭過濾或浸泡後,再放入橡木桶,此稱之「林肯郡處理法(Lincoln County Process)」。由於這個差異,田納西與波本威士忌涇渭分明且互不承認,但即便家有家規,國也有國法,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定中,通稱田納西威士忌為「在田納西州生產的純波本威士忌」!
美國的烈酒法規可說是全球最詳細、最嚴格的一套,但複雜的規定有其歷史淵源。話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不論是蒸餾廠或調和裝瓶廠紛紛投入市場,炒作出威士忌的「鍍金年代」。不過裝瓶廠良莠不齊,許多黑心商人向蒸餾廠購買原酒後,自行調入各種物質以偽裝高價酒,加上政商勾結爆發大醜聞,最終在二十世紀初「潔淨食品及藥物法」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了複雜的定義,目的在於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就以添加物而言,蘇格蘭威士忌可合法添加焦糖著色,並不需要告知消費者,但美國「純威士忌」只允許加水以降低酒精度,若有其他添加物,除了不得稱之為「純威士忌」之外,也必須標示其種類及含量。
蘇格蘭麥芽威士忌因遵循數百年來的傳統,雖有諸多細節值得深究,但從原料到熟陳都相對單純。美國威士忌則是另一番景象,無論是穀物配方及蒸煮、酵母的使用和蒸餾方式,不僅充滿許多變數,部分蒸餾廠更針對原料、橡木桶、微氣候進行各種實驗,加上近年來工藝酒廠的大量出現,讓人頓生四百年前新大陸拓荒冒險的錯覺。我於三月飛抵肯塔基州,參訪了金賓和美格兩座蒸餾廠,吸收了大量新知,消化後再整理為文一一細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