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威士忌雜誌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文威士忌雜誌40期.jpg

前陣子朋友私訊冷門知識:目前蘇格蘭擁有最小蒸餾器的合法酒廠是哪一間?孤陋寡聞的我當然不清楚,但印象裡存在Strathern的印象,不過他以為是Loch Ewe,蒸餾器超級迷你到僅有120公升,但是在2017年已經關廠了。

Loch Ewe是一間成立於2005年、由旅館旁車庫改建的小酒廠,採用的是2支每批次只能填注120公升的超小型直火蒸餾器,廠主師法17、18世紀的私釀者以純手工方式來製酒,每年的產量不到600公升,絕大部分的新酒注入2~4加侖的橡木桶熟陳6個星期後裝瓶,也歡迎遊客參與製酒,可抱回5公升的橡木桶自行熟陳。

這種回歸農莊式經營的製法,不僅浪漫,也是針對現代動輒上千萬LPA產量的大酒廠所觸動的反思。不過胼手胝足的小酒廠經營絕非易事,普遍存在幾項隱憂。首先是成本結構,先不談添購設備所需的初期成本,維持營運的原物料因用量不大,很難和銷售商談得較優惠的價格,且酒廠興建時囿於規模,不容易進行能源規劃,也因而增加額外負擔,導致小酒廠的製酒費用硬是比大酒廠高上一截,無怪乎售價也跟著偏高。 

其次是行銷難題,由於缺乏行銷費用,無法採用大打廣告的傳統行銷方式,參加酒展或舉辦品酒活動通通都要錢,想在通路上架同樣面臨經銷、上架費用的窘境,唯一可行的只剩下口碑行銷。當然,今日的社群媒體提供相對便宜的行銷管道,不過小酒廠通常缺乏足夠的人力去經營,常常是製酒師一邊揮汗做酒,一邊還要兼網站小編去回覆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談評分(下).jpg

上期雜誌針對評分的諸多問題提出質疑,其中「非一致性」可能是反對方最振振有詞的論點,卻也不是無解。舉一位絕大部分威友都能接受的Serge大叔為例,大家在Whiskyfun網站搜尋評分資料時,不知是否注意Serge對於分數的說明?他為了達到評分的一致性,試酒時都在家中相同位置與相近的時間,事前先快速喝一些基準酒款來校正感官,並且將風味、酒齡近似的酒款放在一起試,酒體當然由輕至重,泥煤款通常擺在最後,所有的酒款一字排開並倒入相同的量,先一支一支的聞,而後一支一支的喝,加點水再喝一遍,反覆確定後才寫下最終的評分。

嚴守這套試酒程序,可大致排除任何干擾,但除了一致性,另一項必須嚴守的準則為公正性。Serge大叔自費做網站,不出書、不賣酒,當然也不賣分數,讓自己的評分標準完全獨立。相對於他,每年推出一本《威士忌聖經》的Jim Murray就充滿爭議,由於分數具有商業價值,耳語中某些分數可能看交情,冠軍酒款又時常讓人大吃一驚,這些都折損了分數的公正性。至於國內評分者,許多重要關節是絕對必須把持的,尤其是被酒商視為KOL時,免不了收受各種禮遇,也因此評分必須禁得起考驗。讀者的眼睛可能被矇蔽一時,但不會被矇蔽一世,比對評分者經年累月的分數和評語,自然可看出其中端倪。

我自2005年起開始評分,流程與Serge大叔的方式相仿,藉由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品飲杯來確定評分的一致性,目的不為建立權威,而是為每一個酒款樣品留下記錄,並以分數作為自我喜好的指標。在每日儀式般的功課中,固定的品飲杯非常重要,雖然賞玩不同杯型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也是威士忌玩家的樂趣所在,卻是對一致性的致命傷。最早我使用Glencairn杯,幾年後更換成ISO杯,而後同一只品飲杯跟隨著我超過10年,用以濾除評分可能的變因。

由於所有的烈酒競賽,仍必須倚靠感官敏銳的評分者來確立獎項標準,身為一個資深評分者,我當然大力支持評分,況且若非經常性的評分,偶而擔任評審,寫下的分數值得商榷。對於想踏入評分世界的品飲者,我以十數載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建議。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士忌雜誌第37期.jpg

我於十多年前剛跨入威士忌界時,因為受到友儕影響,一頭栽入研究領域,又受到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啟發,很快的就把喝酒區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裡的酒只助興的客體,所以加水、加冰塊、加可樂或綠茶什麼都好,無須顧忌,也沒有太多限制;第二種則是以酒佐餐,必須考慮酒與食主客之間的襯托和搭配,兩者多少都因此而受限;至於第三種,則是將酒視為唯一主體,品論其風味、追究其來源,必須盡可能的戒禁環境影響,因此限制最多,也非常個人。

由於專心致意於最後一種,所以從開始喝酒便練習著寫品飲紀錄,除了記述每支酒的香氣、口感、尾韻和總結特性之外,也以總分100的方式給予評分,這個習慣,從2005年起至今不輟。不過評分這件事至今仍充滿爭議,不是每個品飲者都會給出評分,事實上,實際執行評分的品飲者如鳳毛麟角。

反對一方認為,品飲是一種純粹個人的主觀體驗,以分數去總結,猶如在充滿複雜變數且流動不斷的環境條件下,為短暫的感官經驗建立起量化標準。因為每個人每天的每一時每一分都處在不同的環境、情緒和身體狀況,品飲前後進行的活動,如運動、飲食,或身邊周遭的人、物都有所差異,這種量化標準不具有科學上的重複意義,也難以達到一致性。若以相對極短的經驗去為某支酒下定論,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許多我認識的認真品飲者也主張,評分者常常流於負面思考,也就是採用挑剔缺點的方式去評鑑酒款,而不是挖掘優點。他們認為,每支酒都有人喜歡或不喜歡,站在撰述人的立場,與其雞蛋裡挑骨頭,更應該去挖掘每一款酒中值得欣賞的優點,讓一般消費者得享有更深層的認識與體驗。何況威士忌傳承數百年,每一款酒都包含著酒廠的歷史、典故和-最重要的-製酒人的心血,評分會讓一般消費者無視於這些認知,將所有的一切濃縮成簡單的數字,而且只是依憑個人感官下的數字,或甚至與價格合併計算其CP值,這些作為,無寧是某種對威士忌的不敬或褻瀆。

文章標籤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