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十多年前剛跨入威士忌界時,因為受到友儕影響,一頭栽入研究領域,又受到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啟發,很快的就把喝酒區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裡的酒只助興的客體,所以加水、加冰塊、加可樂或綠茶什麼都好,無須顧忌,也沒有太多限制;第二種則是以酒佐餐,必須考慮酒與食主客之間的襯托和搭配,兩者多少都因此而受限;至於第三種,則是將酒視為唯一主體,品論其風味、追究其來源,必須盡可能的戒禁環境影響,因此限制最多,也非常個人。
由於專心致意於最後一種,所以從開始喝酒便練習著寫品飲紀錄,除了記述每支酒的香氣、口感、尾韻和總結特性之外,也以總分100的方式給予評分,這個習慣,從2005年起至今不輟。不過評分這件事至今仍充滿爭議,不是每個品飲者都會給出評分,事實上,實際執行評分的品飲者如鳳毛麟角。
反對一方認為,品飲是一種純粹個人的主觀體驗,以分數去總結,猶如在充滿複雜變數且流動不斷的環境條件下,為短暫的感官經驗建立起量化標準。因為每個人每天的每一時每一分都處在不同的環境、情緒和身體狀況,品飲前後進行的活動,如運動、飲食,或身邊周遭的人、物都有所差異,這種量化標準不具有科學上的重複意義,也難以達到一致性。若以相對極短的經驗去為某支酒下定論,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許多我認識的認真品飲者也主張,評分者常常流於負面思考,也就是採用挑剔缺點的方式去評鑑酒款,而不是挖掘優點。他們認為,每支酒都有人喜歡或不喜歡,站在撰述人的立場,與其雞蛋裡挑骨頭,更應該去挖掘每一款酒中值得欣賞的優點,讓一般消費者得享有更深層的認識與體驗。何況威士忌傳承數百年,每一款酒都包含著酒廠的歷史、典故和-最重要的-製酒人的心血,評分會讓一般消費者無視於這些認知,將所有的一切濃縮成簡單的數字,而且只是依憑個人感官下的數字,或甚至與價格合併計算其CP值,這些作為,無寧是某種對威士忌的不敬或褻瀆。
確實,我必須承認,在這麼多年的評分後,維持分數的一致性困難度相當高,即便經驗值持續增加,也建立了自我的標準。這種「測不準」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評分光譜不斷擴大,過去讚不絕口的90分,歷經更多好酒的滌清後,可能降落為今日的88分,這是「相對分數」與「絕對分數」的差異;另一方面口味喜好免不了隨時間而轉變,譬如我從過去雪莉桶的熱烈擁護者,反璞歸真為波本桶的基本教義派,而年輕時非高酒精度、重泥煤不歡,近年則火氣大減的偏向輕緩柔和。
這種情況,相信其他的撰述者也可能發生,就算是微小的喜好轉變,時間一拉長差異便顯著。不過除非是酒廠的核心款,否則大部分酒款都屬於「僅此一次」的經驗,罕有針對相同酒款重複評分的情形,也因此逃掉了一致性的檢驗(擦汗)。但另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僅此一次」的評分記錄都來自一個小小樣本,或是購買、或是酒友情義相挺、相互交換,因此難以代表一支酒從開瓶到喝完的整體表現。這一點絕對無法解釋,即便大家信服的Serge大叔,或不信服的JimMurray,甚至具有公信力的國際烈酒競賽,所有的評分皆如此,都只是短暫的個人主觀印象,也是評分記錄僅供參考的原因之一。
以上的論證都沒錯,一針見血的指出評分的缺陷,其中對「非一致性」的質疑是支持方無法迴避的最大問題,但也不是沒辦法克服,我將在下一期詳細論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