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木桶的陳年可拆解為排除、賦予以及互動等三種過程,每個過程相互交錯,也各有各的進行速度......互動階段,透過橡木桶孔隙的呼吸與儲存環境交互影響,讓酒液內的化合物持續進行氧化反應......」
上段文字寫在去年七月的財訊雙周刊第481期,標示了「透過橡木桶孔隙的呼吸與儲存環境交互影響」為重點。其實不單單是我,酒友們可搜尋看看各類文章,只要提到橡木桶的熟陳,莫不指出呼吸作用的重要性。譬如前陣子兩度造訪員山蒸餾廠,討論到其刻意營造的倉儲環境,讓最上層酒窖在夏季和冬季產生極大的溫差來加速熟陳。另一方面,美國波本酒廠也有相同的加速法,甚至在同一天內便以人工方式塑造多次冷—熱循環。這種溫差效應依據的理論基礎,在於隨著橡木桶周遭環境溫度的改變,可以讓橡木桶產生膨脹—收縮現象,加強桶內酒精蒸氣與外界的空氣交換,進而達到熟成的效果。
是焉?非焉?
1月28日與南投酒廠潘廠長有約,Otto、喵喵和我仨人同赴,喵喵開車兼南投導遊,中午在市場飽食意麵後,還尋覓了已搬家的「阿連扣仔嗲」大啖一番,心滿意足的前往南投酒廠。不說不知,蘇格蘭都去過十幾趟的Otto,居然大姑娘上轎頭一遭進廠,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他拖延如此之久,至今依舊是謎。不過對我來說,雖說舊地重遊,但因過去兩次造訪都集結了大隊人馬,難有時間詳細討教。且近一、二年來,南投酒廠的成長及變化極大,或該說過去默默進行的實驗已逐漸現身酒林,見識過的高手低手都驚呼連連,絕對有必要再次深入探訪。
潘廠長既知來者並非善類,開門見山的說道已經準備了16支酒款,保證讓我們直著進來、橫著出去,這股萬夫莫敵的氣勢,第一時間便讓我們額頭見汗。不過還是先從整套製程說起,下表是安全返家後稍來的製作諸單元,我依著工程師個性重新整理:
上表未說明的是,南投酒廠早已進口煙燻麥芽製作泥煤版威士忌,預計今年熟陳滿2年後便可裝瓶。我問起作完泥煤版之後,所有的管線是否須清洗乾淨,潘廠長笑答並不需要,因為怎麼洗都洗不乾淨。我們後來試了陳年在First fill、Second fill波本桶以及雪莉桶的樣本,更試了取在不同酒心範圍的樣本,與我個人對新酒的記憶相較顯得甜美討喜,未來正式裝瓶絕對又是秒殺款。其他試過的酒款包括在酒窖內桶邊直接抽取、酒廠頭一次蒸餾時的波本桶與雪莉桶,以及回到辦公室後試喝的甕儲黑甘蔗蘭姆酒,和幾支洩漏出去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的神祕酒款,但都是後話,也不是本文重點,未來有機會再多談談。
就在我們一行人,包括中途加入的楊博進入酒窖之後,潘廠長便考教起我來了:「為什麼酒窖裡都能夠保持長年低溫?」我一愣,腦袋瞬間結凍,支支吾吾的找不到話塘塞。廠長看我過於可憐,指導我道:「這要回歸到物理學上的比熱」,我一拍後腦勺,懂了!
簡單的說,所謂比熱,便是1公克物質的溫度每增減1℃時,所吸入或放出的熱量。水的比熱約1.0,意思是將1公克的水升溫1℃,需要提供1卡的熱量,相反的,降溫1℃便能釋放出1卡的熱量。酒窖裡陳放了上千桶的酒,酒精的比熱約0.582,當水與酒精以4:6的比例混合時,比熱約0.75,而空氣的比熱約0.117,所以橡木桶內的酒不容易隨空氣溫度的升降而改變溫度,成為調節酒窖溫度的重要因素。
接下來的問題更有趣了。我們知道員山酒廠最上層樓的酒窖溫度在夏季與冬季呈現20多度的變化,美國波本酒廠甚至控制室溫在一天之內來回波動幾次,其目的,便是利用橡木桶的熱脹冷縮現象,讓外界空氣與桶內的酒精蒸汽頻繁交換,以加速橡木桶的「呼吸作用」。問題在於,首先,空氣的比熱遠小於桶內酒液的比熱,所以室溫升高/降低的幅度遠比酒液為大,使空氣升/降6.5℃的熱量,只能讓酒液升/降1℃,短期內的室溫波動影響有限。
其次,讓我們回到文章主題,研究看看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呼吸作用」。橡木之所以成為水密性極佳的容器,主要在於「木質髓射線(medullary ray)」和「侵填體(tyloses)」兩種組織,其中髓射線從樹幹中心向外輻射,薄而堅硬,且不透水,占據了橡木體積的19~32%,對最常使用的美國白橡木來說,約為28%。至於侵填體則為樹木叢邊材成長為心材時,細胞壁膨脹進而阻塞輸水導管,可防止水分的侵入和散逸。
一般橡木的裁切採用Quarter sawn的方式如下:
這種裁切方式,會讓好幾條「木質髓射線」以不同的角度橫過每一片木材,造成空氣或液體通過的障礙:
想像一下,當酒液儲存於橡木桶中時,即便有髓射線的阻隔,但由於毛細現象,酒液仍將緩慢滲透,此即Angel’s share的原因。當環境溫度提高,橡木表面的揮發速率大,加速了Angel’s share作用,便是南投酒廠6%~7%的主因。但空氣有可能回滲入桶嗎?基本上,橡木的孔隙已經被酒液占據,空氣或是以小氣泡困在液體之中,或是溶解在酒液內,要直接從桶外透過橡木質間的孔隙進入是不可能的。
但我舉手發問,既然有Angel’s share,當然一定有空氣進入,否則橡木桶內豈不是形成負壓?沒錯,當天我們在桶邊試飲時,潘廠長打開矽膠質桶塞時發出「啵!」的一聲,意味著橡木桶保持極佳的水密和氣密狀態,所以桶內確實呈現負壓。但如果一直不拔桶塞,難道負壓會持續增加嗎?我個人猜想,除了桶塞不容易保持氣密之外,橡木桶不被酒液浸滿的空間,以及,如果是直立放置,則上部邊板也是氣體可能透入的位置。
簡單結論,桶內酒液與外界空氣的交換依然存在,但絕非我過去所想像,透過木質的微小孔隙來進行,所以很難稱作「呼吸作用」。此外,我不清楚每間酒廠的倉儲管理方式,是不是每個橡木桶都會定期開桶檢查?如果是,這當然成為空氣大舉湧入的絕佳時機,也和所謂的「呼吸」毫無關係。至於利用人工溫差波動來加速熟陳的方式,似乎比較偏向行銷話術了。
大惑得解,南投酒廠不虛此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