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667期.jpg

上個月參加桃園古華飯店舉辦的「威士忌品味展」,在「貓尾崎」攤位與工作人員聊著這間新興酒廠時,巧遇桃園市觀光局長。局長本就負有振興地方觀光的使命,因此對於酒展或新酒廠都極感興趣,我見機不可失,立即對「酒廠觀光」提出建言。依據台灣的菸酒管理法,蒸餾業者取得設立許可後,須檢附工廠登記文件才能領到產製及營業執照,而既然是工廠,就必須設立在工業區。不過,且讓我們想想,世界著名的酒廠哪一間不是毗鄰清幽的鬱谷深林,或是面迎壯闊的名山勝水,工業區的水泥森林如何吸引國內外訪客?

「貓尾崎」位在蘆竹區MIT透天工業園區,酒廠名稱來自蘆竹舊地名,區內筆直的道路和廠辦建築,就和台灣其他的工業區一式一樣,僅具備服務功能,與觀光八竿子打不著。不單是貓尾崎,我的幾位有志於蒸餾製酒的好朋友,無不奉公守法的依法申請,而且還遭遇另一個問題,由於管理辦法中的蒸餾酒類只包含白蘭地、威士忌、白酒與米酒,其餘所有的酒種通通歸類於「其他蒸餾酒」,也就是說,朋友所做的蘭姆酒或地瓜酒,都只能登記為「其他蒸餾酒」。

這個問題乍看不嚴重,因為酒標標示沒那麼嚴苛,不過當老字號的國營企業台糖公司在上月中發布新聞,將啟動蘭姆酒開發計畫時,可能會被凸顯出來。台糖過去肩負製糖使命,但甘蔗的生長期長達一年半,採收後還須清洗、榨汁、過濾、濃縮才能製成結晶糖,不僅耗時,而且「做一公斤賠一公斤」的毫無利潤,怪不得只剩下虎尾、善化兩間糖廠仍在運作。眼見南投酒廠的麥芽威士忌以及臺中酒廠的穀物威士忌都已經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揚名立萬,自然也思考多角化經營的可能,而自十七世紀開始,製糖便和蘭姆酒的關係密不可分,能大幅提高甘蔗作物的經濟價值。

根據新聞報導,台糖已經選定了幾種不同的甘蔗進行試做,預計可在4年後上市。可問題來了,當台糖申請蒸餾執照時,將發現法規中並沒有「蘭姆酒」選項,難道就只能填寫「其他蒸餾酒」?

美國波本威士忌於獨立戰爭後,一直是美國本土的代表性烈酒,並於1964年成為美國獨特產物(distinctive product of the United States),從此這種以玉米為主要原料,名稱衍生自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地酒,便與國際享譽盛名的蘇格蘭威士忌、法國香檳和干邑及西班牙雪莉酒並肩齊名,擁有不容許仿製的「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GI)。當全球的棕色烈酒於上個世紀的1970年代陷入大蕭條後,為了振興美國國酒產業,肯塔基州從1991年開始,每年的9月在巴茲頓鎮(Bardstown)舉辦波本節(Bourbon Festival),因此美國國會在2007年提案通過,將9月列為「波本威士忌月」(The Bourbon Heritage Month)。

身為《美國威士忌全書》的作者,我多少也負擔起推廣波本威士忌的使命,因此與AIT的農業貿易辦公室(Agricultural Trade Office, ATO)合作,為「波本威士忌月」拍攝了一部短片。為什麼是農業貿易?因為威士忌本來就是農業副產品,而玉米是全球產量最大的農作物,其中又以美國的占比最高,可說是美國最具代表的本土農作,一般作為飼料、糧食等多種用途,但單位經濟價值都比不上蒸餾烈酒。波本的產值有多大?根據「肯塔基蒸餾者協會」(KDA)的統計,每年州內的蒸餾業者購買了約43萬公噸的玉米,售出超過90億美元的波本威士忌,考慮其他穀物的使用量,可換算得每公斤玉米的產值超過400元台幣,約為原料價格的40倍!此外,蒸餾產業還提供20,000多個工作機會,平均薪資超過10萬美金,總共挹注了近3億美金的稅收,還不計酒廠觀光帶動的旅遊人潮及收益。

從這些面向來看,做酒的確是一門好生意,也是各國競相把「地理標示」視為重要資產的原因。同樣使用甘蔗原料,巴西不稱蘭姆酒,而是Cachaca;利用葡萄發酵蒸餾,在秘魯不是白蘭地,而以Pisco享盛名。韓國的燒酒、日本的燒酎、中國的白酒,或甚至印度「威士忌」,都已經在國際烈酒競賽中獨立評比,臺灣的噶瑪蘭和OMAR不斷在競賽中獲獎,但只能報名「世界其他威士忌」,高興之餘,是不是也有一些遺憾?

烈酒過去的形象不佳,時常牽扯社會新聞,又不是民生必需品,理所當然的不受正視。不過近年來態勢有些變化,社會逐漸接受理性飲酒、感性品酒的風氣,此時若能修改某些不合時宜的法令,順勢推廣觀光或解決農作問題,不是一舉數得嗎?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