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589期.jpg

前些日子參加一場工程經驗的回饋分享,主講人開宗明義的提到,在大型交通工程建設中,首要考慮的是使用者的便利性,而後才是如何應用專業來解決技術問題。這些當然是老生常談了,不過即便從事工程顧問工作數十載的老手,依舊會忽略許多細節,而魔鬼,確實就藏在細節裡。因此這一番話,除了再次提醒工程專業人員所需具備的思考之外,也讓我觸類旁通的想及威士忌。

正如大家所熟知,會議中胡思亂想一向是避免打瞌睡的最佳良方,不過我的突發奇想並非靈光一閃,而是早已在腦中盤繞好一陣子。不知酒友們是否發現,近年來的威士忌酒款都持續朝向消費者的喜好靠攏,所有的臺灣限定版,若非雪莉桶,便是雪莉桶過桶,仿如公共工程以「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一般,但結果卻大不同:酒廠失去了個性,盡管甜美可人,但越來越難分辨。

格蘭傑的比爾博士曾提過,約莫三十年前,他與已故的威士忌大師麥可傑克森有一段深刻對話。當時的他們有些憂心,因為蒸餾廠使用的原料來源相同、製法相似,可能導致酒廠消失了獨特性。這段談話讓年輕的比爾博士銘刻在心,也是他後續一系列實驗性產品的重要緣由。只不過來到今天,大麥及酵母菌原料依舊由大型廠商供應,很難從源頭去改變風格趨近的問題,而且在追求銷售量和利潤的大前提下,調酒師運用技巧把酒款調製得越來越-網紅臉?

便以六月份參加的一場品酒會為例。這場活動的主題圍繞在蘇格蘭北端島嶼上的蒸餾廠,一直以來便以石楠花蜜風味和繚繞的煙燻著稱,資深酒友的腦海裡,可能還埋藏著嶙峋海風的深刻印記。不過酒廠在這十多年間,為了因應消費者的喜好而多次改版,行銷口號從早期的「常年低溫環境熟陳」,到十年前的「五大基石」酒廠精神,變更為近期的北歐維京文化。瓶身設計上同樣也從古樸敦厚圓滑的大頭瓶,稍微拉高轉出肩身,再改版為今日充滿雕飾藝術的戰斧造型,再再傳遞著酒廠走出傳統、迎向現代的風格變化。

這種變化,可以從近二十多年來酒廠裝出的老、中、青三代酒款來觀察。早期的十八年,充滿令人懷念的老雪莉桶風味,隱隱透出記憶裡的醬菜味,許多深沉的乾果甜和煙燻。相較之下,去年在免稅市場上市的品項,偏向柔和的蜂蜜和溫婉的花香,跳脫島嶼而近似斯貝賽區。至於酒齡較高的二十五年,一九九○年代的大頭瓶更清楚的釋出老雪莉桶裡的梅乾菜調,煙燻、泥煤、海鹹無一不足,豐富油脂下滿滿的胡椒、肉桂辛香。來到近代,蜂蜜、乾果和焦糖組成的雪莉顯得溫和許多,淺淺的甘草和黑巧克力,同樣讓人流連。

另一場英呎高爾(Inchgower)品酒會的結論也相當有趣。這間名不見經傳的蒸餾廠,過去一直是調和式威士忌的重要基酒。製作時利用濁麥汁發酵後,在難以回流的蒸餾器中作快速蒸餾,所以新酒風格設定為堅果,在酒廠經理所選的特殊酒款中,可以發現香氣裡帶著有趣的灰燼、動物毛皮暗示,而口感中的焦烤有如帶殼花生。但前些年裝出的「花鳥系列」,香氣口感充滿芳鋪的果甜和果酸,大異於「酒廠經理特殊款」,更與我十年前寫下的品飲紀錄迥然不同,是一支很平衡的日常普飲款,也應合著大眾喜好風味的主流,或失之媚俗,卻也展現調酒師強大的選桶能力和調和技術。

網紅臉,指的是今日流行的網紅相貌特徵,水汪汪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樑、尖尖的下巴和酡紅的兩腮,鋪天蓋地的姿展在社群媒體。這種種美化可能來自整容,或應用化妝技巧,或簡單的使用修圖軟體,但無論何種方式,呈現在網路上的相似外表總讓人傻傻分不清。網紅臉美不美?平心而論,便因為符合俗世大眾對「美」的定義和想像,才能形成流行與追逐,但千篇一律之後,也逐漸讓人感覺視覺疲勞。

回想近幾年喝過的酒款,譬如「冰與火之歌」一式八款,款款輕柔曼妙,充滿甜美氣息,但酒廠間的差異著實有限。著名的威士忌作家戴夫布魯姆曾說過,「單一麥芽」裡的單一,不僅僅是單一酒廠,也擁有「獨特」的意涵。三得利的調酒大師輿水精一多年前拆解「響」系列時,曾諄諄教誨「全部都是優等生就一點都不有趣了」,這句話我過去不了解,但今日面對越來越多的網紅臉,似乎有些領悟。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