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617期.jpg

我時常言,在喝酒的旅途上,雖然異於常人,但運氣著實不錯,從未歷經應酬拼酒或是燈紅酒綠的荒唐階段,而在起始之初便加入早年唯一的同好團體。十多年前國內行銷風氣未盛、資訊不明,鮮有酒商為消費者舉辦品酒會,因此社團內的每一場品酒會都得自行費心蒐集資料,而後在場中各言爾志的熱烈討論,久而久之,這種「自行鑽研」和「辯證」精神已根深蒂固在我的腦中,即便隨著威士忌第三波大浪潮前進也未曾或忘。

今天的榮景大不相同,酒商、酒廠每年在全台各地不時舉辦各類品酒或餐酒會,酒展歷年不斷,往來的國內外大師絡繹不絕。如此空前盛況下,不論初入門者或進階品飲者,都可輕易的從傳統及電子媒體,或是各類品酒行銷場合中獲取資訊,喜愛威士忌的酒友同好堪稱無比幸福。只不過蓬勃景況存在隱憂,通常酒廠、酒商是資訊提供者,消費者只能單方向接受,當廠商顧及利潤而選擇有利的行銷說詞,酒友們是否有能力去分辨?而百花齊放的傳播平台和行銷活動,又能否精準地傳達專業知識?

我的正職工作在務實至上的工程顧問業,平時必須依據法規規定來執行工程的規劃設計,不過在進入實質工作前,仍須擬定行銷策略以爭取標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行銷人員。跨入酒界之後,就如同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其行銷招術叫人目不暇給,活動中時時東張西望的不斷訝嘆。但由於我的骨子裡依舊是實事求是工程師,永遠秉持著好奇心去翻找事物背後的原理,就算是喝了酒、微醺的腦袋有些茫,但累積多年經驗後,終究能撥雲見日般逐漸看清種種說辭背後的真相。

兩年前寫就的《威士忌學》,集結了我十多年來闖蕩威士忌界存留的好奇和疑惑,希望與我一樣具有相同疑惑的酒友們能藉由這一本書獲得解答。只不過著眼於技術層面的工具書,過多的資料圖表很容易造成閱讀障礙,難以負擔起傳遞知識的重責大任,因此從去年的下半年開始,我重新整理手中資料,著手撰寫一本不倚靠艱澀的術語和圖表,採用輕鬆的語法,舉列並釐清品飲大眾可能產生的疑問。在我的構想中,《酒徒之書》的讀者已經參加過幾場品酒活動、多少了解一些基本定義,因此對於某些專有名詞如產國、產區、單一麥芽威士忌等,都不再多作說明。

我曾在臉書上開玩笑,這本書的書名應該叫做「第一次得罪酒商就上手」,因為目錄上的篇名確實針對性極強,乍看下充滿挑釁意味。例如第一章「噶瑪蘭好不好喝」,可能就會讓愛好者血壓飆升,迫不及待的想找出「不好喝」的理由再大力駁斥。可叫讀者失望了,雖然我將時常看到、聽到的行銷語言當作每一篇的篇名,但純粹只是吸引讀者閱讀的行銷手法,標題下的內容依舊本著工程師精神進行紮實的辯證。不過我也必須說明,書裡的觀點都屬於個人,我不會強迫讀者們接受部分具有爭議特性的內容,但希望品飲者於享受美酒之餘,也能隨時保持清晰的頭腦去思考有關我們所聽所學的一切:產區劃分、酒廠風格、焦糖著色、冷凝過濾、水質、泥煤,或甚至是成本、收藏、投資。

酒友間流傳著我在各類活動中,因為最愛發問,所以是個相當麻煩的問題人物,也所以一定是行銷人員的眼中釘、肉中刺。事實上,我有許多行銷朋友,而且十分尊重他們在推廣威士忌所做的努力,沒有行銷業務,我們嗜酒之徒早已口渴而亡。所以就目的而言,這本書利用「行銷話術」觸發的思考,絕不是打擊行銷,而是「協助消費者與行銷一起成長」。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冠冕堂皇,不過,我想像某個遠景,當某些迷惑消費者的語言被拿掉之後,行銷人員是不是能更坦然的面對消費者,而不必搪塞些「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的胡言亂語?當行銷人員瞭解所有故事背後的真相,是不是更有能力帶領消費者去深入認識自己的品牌?

在喝酒的旅途上,如今的我深刻認知,當我以工程師身份投入威界,並不是為了享受下班後一杯在手的放鬆,而是利用文字來掀起思辨波瀾,引領大眾展開一場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最終希望能在威士忌界投下話題,激盪起討論風潮,而後-借用知名作家葉怡蘭的推薦語-「鮮明具現了台灣威士忌界獨樹一幟的『知識狂熱』特質」。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