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英雄本色》的觀眾,絕不會忘記梅爾吉勃遜臉上塗著藍色油彩的懾人英姿,以及臨死前的嘶聲吶喊”Freedom”。雖說電影因違背史實過多而成為《泰晤士報》「十大最歷史不正確電影」的第二名,但蘇格蘭民眾對Freedom的渴望卻歷數百年而不絕,並且在今年9月18日達到運動的最高峰。這一場獨立公投在不斷加強宣揚後,從原來的不看好,到投票日前的緊張拉鋸,讓全世界都不禁屏息矚目。即使最終結果以約10%之差而失敗,卻也讓UK釋出更多權利,未來的自主能力可大幅提昇。
就當獨立運動功敗垂成的消息確定之後,網路上的酒友們紛紛倒了杯由獨立裝瓶廠所裝的酒,遙敬這一場無煙無火的光榮戰役,原因無他,獨立裝瓶廠早已統領蘇格蘭威士忌風騷達上百年之久。
初涉威士忌的酒友們,常對OB、IB的意義感到迷惑,簡單說所謂OB(Official bottling)指的是蒸餾廠所作的裝瓶,而IB(Independent bottling)則來自獨立裝瓶廠。在蘇格蘭威士忌的早期歷史,由於玻璃工業尚未發達、玻璃瓶如精品般昂貴,在缺乏適當的盛裝容器之下,蒸餾廠並不直接賣酒給消費者,而是以橡木桶為單位賣給存在於蘇格蘭各地的雜貨商(grocers)或酒商。這些橡木桶因採用馬或馬車運送的關係而較小,從約36公升到225公升不等,酒客可以到店裡直接買酒消費,或派管家(butler或bottler)帶著容器去「打酒」。由於橡木桶品質不一,酒質好壞起伏不定,一些較有良心的廠商為了確保酒的品質,開始嘗試將數種威士忌混合出售,成為調和威士忌的濫觴。
現今許多著名的酒商或大型公司,都是從此種雜貨商型式起家,如當前全球銷售量第一的調和威士忌,其創始人約翰沃克(John Walker)便是在蘇格蘭的愛爾夏(Airshire)地區經營雜貨鋪兼賣威士忌。事實上,在單一麥芽威士忌尚未推出的1960年代以前,蒸餾廠的生存經營幾乎完全仰賴這些廠商,而這些廠商因手中持有各式橡木桶,配合著調和威士忌的合法化和玻璃工業的成熟,自然而然的轉型為早期的裝瓶商。歷史上最古老的裝瓶商可能是Cadenhead’s,1842年成立時甚至還不允許販賣調和式威士忌;至於成立於1895年的Gordon & MacPhail,至今仍在倫敦市區保持其雜貨鋪的經營型態,並且在單一麥芽威士忌尚未出現之前,已推出特定幾間蒸餾廠的裝瓶,在那個時代堪稱「準」單一麥芽威士忌。
時至如今,除了蒸餾廠的OB裝瓶之外,大大小小的裝瓶廠每年也裝出為數不少的IB酒款,且大多為單一桶,叫人眼花撩亂。不過為了與OB區隔,這些IB酒款的標示時常受到限制,一般而言,蒸餾廠名稱可清楚標明,但仍有少數蒸餾廠不允許裝瓶廠使用,至於專屬的標誌、徽章、圖樣或字體一律不得採用。著名的例子如蘇格蘭麥芽威士忌協會(SMWS)推出的裝瓶,完全以數字取代蒸餾廠名稱,又譬如道格拉斯梁一系列「可能或許是斯貝賽區最佳蒸餾廠」的裝瓶,針對性十分明顯,強烈的暗示讓酒迷們莞爾一笑。
獨立裝瓶廠百花齊放的裝瓶策略,造福了全球的酒迷酒癡,因為單一麥芽威士忌最迷人之處,便是充滿了不可預期,當然處處驚喜也可能處處地雷,某些品質不佳的橡木桶仍會因消化庫存而勉強裝瓶。對消費者來說,面對如此之多的IB品項,可能須懷著如電影《阿甘正傳》名言的心理準備:你沒有喝她以前,永遠不知道你將喝到什麼。與之相較,OB核心酒款品質穩定,變異不大,但經營上卻保守許多。在以量為王的前提下,不輕易放棄暢銷已久的品項,新酒款的推出又得經過重重把關,很難符合酒迷們求新求變的心理。只不過到了近幾年態勢一變,蒸餾廠考量威士忌的熱銷和自家產能,逐漸的緊縮橡木桶的釋出,一些歷史悠久的裝瓶廠即使庫存仍豐,卻也面臨了時間緊促的壓力,最佳解決之道,便是擁有自己的蒸餾廠。於是如Gordon & MacPhail、Murray McDavid及Singnatory紛紛購入蒸餾廠,而Adelphi乾脆於今年覓地興建了蒸餾廠,這種種作為,無非是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
獨立裝瓶廠與蒸餾廠的百年競合將持續下去,裝瓶廠仍須向蒸餾廠買酒,而蒸餾廠在倉儲老酒不足時,也時常拿新酒向裝瓶廠換回老酒,兩者產線雖不致重疊,但若市場逐漸飽和,彼此的競爭難免越發的白熱化。無論如何,越多的選擇對消費者來說都是福音,除了穩定的OB酒款之外,更有層出不窮的IB裝瓶提供冒險樂趣,酒迷們大可放寬心胸、打開味蕾,進入這多采多姿的威士忌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