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ey.jpg

John Teeling博士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MBA,以及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當他在1971年攻讀博士學位時,於劍橋大學發表了2篇有關愛爾蘭威士忌產業興衰的論文,報告結束後,與好朋友Willie McCarter坐在當地的一間酒吧聊天,兩人越談越是不看好愛爾蘭威士忌的遠景,突發奇想的提議,不如合夥成立一間蒸餾廠,一定比當時所有的酒廠運作得更好。只不過兩人當時都只是個窮學生,這個白日夢做做就算了,隨後分道揚鑣,Teeling博士在世界各地從事鑽石、黃金、石油、礦產等事業,也在都柏林大學講課超過20年,當他在1987年從馬尼拉飛回愛爾蘭的飛機上,讀到愛爾蘭政府正在標售位於Cooley半島上的一座馬鈴薯酒精工廠,發現這座工廠擁有10支柱式蒸餾器以及完整的實驗設備,而且只售106,000英鎊。對於Teeling博士而言,畢生的夢想近在眼前,所以他毫不猶豫的買下這片產業,改建為Cooley威士忌蒸餾廠。聽到消息的好朋友McCarter隔年加入陣容,酒廠在1989年的夏天正式點火運作,成為愛爾蘭百年來第一間新成立的蒸餾廠,當然也是當時唯一獨立運作的蒸餾廠。

Cooley-Pot still.jpg

Cooley酒廠使用的壺式蒸餾器 

Cooley-column still.jpg

Cooley酒廠使用的連續式蒸餾器

在Teeling博士的構想裡,為了與蘇格蘭威士忌競爭,Cooley不是一間傳統的愛爾蘭威士忌酒廠,而是打破愛爾蘭頑固的堅持向蘇格蘭看齊,因此同時採用壺式以及柱式蒸餾器,製作包括二次、三次和連續式蒸餾的不同酒款,甚至包括泥煤款,讓酒廠能完全自給自足的製作所有需要的威士忌來進行調和,至於銷售對象也有腹案,鎖定大都會、施格蘭或健力士等大酒商。信心滿滿的Teeling博士依計畫打造理想中的新酒廠,但是當新酒桶陳3年、首次裝出Locke單一麥芽威士忌之後,馬上踢到鐵板,因為,別忘了,威士忌的全球大蕭條在1990年代初尚未結束,除了資金雄厚的保樂力加吃下IDL,沒有任何其他酒公司想要買酒,何況是國際能見度低的愛爾蘭威士忌。擁有3百萬公升存酒,但陷入財務困境的Cooley只能在1992年暫時熄火,轉而向政府借貸,欠下9百萬英鎊的龐大債務。這時候,保樂力加再度出手,應允以2450萬英鎊接下酒廠,並且還立即買下2百萬英鎊的存酒來紓困。保樂力加的意圖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完成收購,可能馬上就關閉酒廠,一方面鞏固自己在愛爾蘭威士忌產業的唯一地位,一方面確保所有的愛爾蘭麥芽威士忌都來自傳統的三次蒸餾工法。

幸好這個計謀被政府看穿了,不允許這種獨大的情況發生,而來自美國的海悅(Heaven Hill)酒廠適時伸出援手,加上德國代理商的協助,Cooley終於有能力發行Tyrconnell單一麥芽威士忌以及Kilbeggan 調和式威士忌,於1995年開始恢復小量生產,雖然欠下的債務仍是要償還,不過總算渡過了這一波危機。接下來,隨著1990年代後半威士忌需求量的逐年提升,保樂力加開始將愛爾蘭威士忌推往國際,尤其是Jameson,成為全球成長率最高的烈酒,年成長率可達15~20%,其他愛爾蘭威士忌品牌搭著Jameson的順風車同步成長。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市場-美國開始對有點老態、強調年份酒齡、以及可預期的蘇格蘭威士忌有些厭倦,希望嘗試一些新鮮的酒款,譬如美國本土的波本和裸麥威士忌,以及來自於其他國家的威士忌,譬如愛爾蘭。順勢而為的Cooley酒廠財務狀況逐漸轉好,到了2000年終於還清,而Teeling博士也終於實現夢想,擁有一間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酒廠。

Kilbeggan.jpg

Kilbeggan蒸餾廠

不僅如此,當Teeling博士買下廢棄的馬鈴薯酒精工廠,改建為Cooley酒廠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立即點火蒸餾,而是取得Locke的品牌使用權。Locke酒廠位在Kilbeggan小鎮,運轉歷史可回溯到1757年,號稱是最早取得合法蒸餾執照的酒廠,對於一向注重「傳承」的威士忌產業而言,沒有甚麼比得上將自家的品牌/招牌盡量往前推來得重要。Locke敵不過產業蕭條,於1954年便停止蒸餾,3年後關門,但1982年在Kilbeggan鎮民要求下,將酒廠改建為蒸餾博物館。Teeling博士將博物館買下,2007年-剛好是Locke建廠的250年週年慶-宣告復廠並改名為Kilbeggan,成為全愛爾蘭第四間酒廠,但正式營運則延至2010年。以規模而言,Kilbeggan其實是Cooley的實驗性小酒廠,進行包括傳統愛爾蘭威士忌、麥芽威士忌、裸麥威士忌等技術實驗,廠內有2座壺式蒸餾器,其中之一來自十九世紀初、位在Tullamore的Daly’s酒廠,所以即使後來格蘭父子公司買下Tullamore Dew這個品牌,並興建了Tullamore酒廠,但原始使用的蒸餾器卻在Kilbeggan持續運作,至今已超過180年。

Kilbeggan_pots.jpg

放置於Kilbeggan酒廠內,來自舊Tullamore酒廠的壺式蒸餾器

或許大家會有疑問,奇怪,Kilbeggan之前不是只有Midleton和Cooley,怎麼會是第四間蒸餾廠?話說IDL當初好不容易併購的Bushmills,在保樂力加手中卻顯得有些沉寂,原因在於保樂力加選定原先便享有名氣的Jameson為主力商品,在美國這個主要市場狂推,讓剛剛接手時全球每年銷售量只有46.6萬箱的品牌,2006年、2012年分別增加到200萬和400萬箱,不僅成長幅度驚人,更展現保樂力加強大的行銷能力。但是當我們提到愛爾蘭威士忌爆發性的成長時,其實指的就是Jameson,單單這個品牌就佔據了所有愛爾蘭威士忌銷售量的70%,其他品牌根本無法企及。因此無暇他顧的保樂力加,早在1994年便將Tullamore Dew切割出來,賣給了前面提過的飲料廠商C&C,而Bushmills這個遠在北愛爾蘭的庶出子,除了地理上鞭長莫及,也牽涉到愛爾蘭和英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問題,幾經權衡輕重,在2005年以2億英鎊(近3億歐元)的價格賣給了死對頭帝亞吉歐,如此一來,Bushmills成為新世紀愛爾蘭威士忌的第三間酒廠。

Bushmills-Distillery.jpg

Bushmills蒸餾廠

帝亞吉歐是由健力士於1987年收購DCL,而後於1997年與大都會公司合併成立的新公司,所以旗下原先便擁有包括健力士、貝禮詩等全球知名的愛爾蘭品牌,加上威士忌蒸餾廠之後,整個酒類產品版圖更形完整,所以市場都預期Bushmills將會是下一個Jameson品牌。確實,帝亞吉歐挾雄厚的資本,砸下重金一舉將蒸餾器數量擴充到10座,產能提升到450萬LPA/年,同時也進行大規模的廣告行銷,展現強大的企圖心。這些策略或許成功,因為根據「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 Research, IWSR)的統計,從2009~2013年Bushmills的銷售量成長近乎1倍,但即便如此,怎麼樣都沒辦法超越Jameson,顯然不如帝亞吉歐接手時的期望。另一方面,帝亞吉歐的酒類版圖早已擴及到中南美洲,擁有銷售量最大的龍舌蘭酒Don Julio一半的股權,2013年的獲利約1.05億英鎊,而Bushmills只有約一半的5,700萬英鎊。在種種考慮下,帝亞吉歐揮淚斬馬謖,在2014年將Bushmills賣給Don Julio的酒商Casa Cuervo,除了換得Don Julio另外一半的股權之外,還加上4億美金,以及墨西哥境內Smirnoff伏特加的銷售權。

這樁交易案引發諸多批評,識者稱龍舌蘭酒的熱銷已經到頂了,而愛爾蘭威士忌仍方興未艾,顯然帝亞吉歐吃了悶虧,但帝亞吉歐強稱自己擁有29座蘇格蘭蒸餾廠,已足夠延續從十九世紀末以來的威士忌霸業。盡管如此,帝亞吉歐私下承認Bushmills的投資失敗,因為再怎麼努力仍難以追上Jameson的銷售量,且公司在愛爾蘭的投資也逐漸削減,除了Bushmills之外,還包括幾間小型啤酒廠如Dundalk、Kilkenny和Waterford,從2008年起一間間關門。至於命運漂泊有如油麻菜籽的Bushmills,在新東家Casa Cuervo旗下被照顧得還算不錯,立即獲得3,000萬英鎊的挹注,將酒廠產能再度擴張達1倍,以愛爾蘭三次蒸餾的傳統工法製作無泥煤和輕泥煤產品,也計畫興建旅客中心,希望能在未來擦亮「全世界第一間蒸餾廠」的招牌。

帝亞吉歐的鎩羽而歸,在Tullamore Dew卻是另一回事,這個品牌在歐洲市場一直賣得很好,但C&C於1994年接下品牌後卻忽略這個市場,主要原因是Tullamore Dew的調和來源不斷被謠傳,有人說來自Midleton,又有人說來自Cooley,讓C&C有點疲於奔命。另一方面,C&C並不想深入威士忌的製作,他們既不蒸餾、也不熟陳,單純的就是訂購-銷售,這種經營模式到2009年終於形成瓶頸而停滯不前,C&C釋出讓售的風聲。

Tullamore.jpg

愛爾蘭自1840年代以來第一間從無到有新建的Tullamore蒸餾廠

Tullamore still.jpg

Tullamore酒廠使用的壺式蒸餾器

Tullamore原來是一座蒸餾廠,興建於1829年,當Daniel E. Williams於1873年擔任廠長時,創造了這個調和式威士忌品牌,而所謂的Dew便是Daniel E. Williams的縮寫。由於品牌淵遠流長超過百年,也一直受到歡迎,即便C&C打算出售,當年1.3億英鎊的營收利潤仍達27.8%,所以一放上貨架,格蘭父子公司馬上出手,以3億英鎊成交。當年的格蘭父子是全球第三大的威士忌公司,旗下擁有格蘭菲迪、百富和格文蒸餾廠,當簽約的墨水未乾,市場上便傳出格蘭父子想在愛爾蘭建新酒廠的消息。果不其然,投資計畫在2012年曝光,是愛爾蘭從1840年代以來第一間從無生有的蒸餾廠,投資金額高達3,500萬英鎊,而原先的品牌名稱也正式更名為Tullamore D.E.W.。隔年(2013)5月開始建廠,廠址位於Tullamore鎮外,而後分三階段擴充壺式蒸餾設備和產能,2016年達到360萬公升,同時也申請設立穀物蒸餾設備。以2015年的統計來說,Tullamore D.E.W.的銷售量僅次於Jameson,為第二大的愛爾蘭威士忌品牌。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