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529期.jpg

前些時候某報刊出一系列威士忌大師講堂,其中一堂課講到「威士忌都需要調和?」網路酸民紛紛以「葉姵文」稱之,殊不知自己對於威士忌的瞭解忒也淺薄了。確實,我對講堂中將「調和式」、「單一麥芽」及「單一桶」威士忌各式裝瓶中,調酒師扮演的角色分上、中、下等有所質疑,不過從任務的困難度到實質貢獻,調酒師的工作是我研究威士忌十數年來深感最艱鉅的部分。對我來說,所有的製酒流程均是可量化的工藝,透過學習也都能夠掌握,唯有調和方是需要融合理性與感性的藝術創造。且從裝瓶的角度看,酒廠從數萬到數十萬桶存酒中挑出九十分以上令人讚嘆的好酒並不困難,難的是經年累月的裝出八十分等級、人人都能接受、價格又親民的普飲款。

「蘇格蘭威士忌協會」每年都會公佈統計數字,仔細挖掘可發現不少樂趣。若以最近期(2015年)的數據為準,單一麥芽威士忌僅佔總出口量的8.8%,不過出口額卻達23.2%,意味著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單價遠高於其他威士忌,卻也代表無論量或值,調和式威士忌依舊是最大宗,當然是酒廠無法輕忽的主力。如果再細看,就算是單一麥芽威士忌,絕大部分也都需要調和,譬如大家所熟知的幾個大品牌如格蘭菲迪、格蘭利威、麥卡倫、蘇格登,只要是經年裝出的核心款,若未標明桶號,便一定需要調和。以此而言,「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量已經夠少,其中無需調酒師插手的「單一桶」威士忌,更是如鳳毛麟角般少之又少。

不過台灣市場一向偏執。根據2017年版的《麥芽威士忌年鑑》,台灣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消費量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法國,但是調和式威士忌卻排不進前十名,可見台灣人是多麼的獨尊單一麥芽威士忌。另一方面,或許是長年來的誤解,以為單一麥芽威士忌不需要調和,所以一提到調和,便直接聯想起隨處可見的約翰走路、百齡罈等品牌,又因為太稀鬆平常,心理上先忽視這些酒款驚人的銷售量,也不論品牌能歷百年而聲名不墜的原因,轉而輕忽起調和技藝。

所以便來看看全球銷售冠軍的約翰走路。話說在十九世紀初,約翰華克一家子經營著兼賣烈酒的雜貨鋪生意(附帶一提,今日的大酒商當時多以雜貨生意起家),隨著調和威士忌的興起,於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也開始推出自有調和品牌「老高地威士忌」,為了減少船運時的體積,設計了略呈正方形的瓶身以及傾斜標籤,這些讓人一眼認出的特殊標誌都沿用至今。到了1909年,「約翰走路」的品牌名稱正式創立,同時間推出紅標和黑標,也創造出頭戴紳士帽邁步向前的廣告圖案。品牌在1925年被「蒸餾者公司」買下,渡過產業的興衰起伏,歷經多次的併購之後,如今屬於全球最大的酒公司帝亞吉歐所有,約翰走路系列也不斷擴大,在台灣便有十二種之多。

那麼,作為一個超過百年的老字號品牌,銷售量多年來獨佔鰲頭,調酒師除了維繫品牌名聲,應該就無事可做了吧?作此想就是小看了調酒師工作。在過去,我一直知道每間酒廠都在秘密進行各種實驗,目的在於充實可供調配的材料,身為大酒商的帝亞吉歐自然不例外,即使手中擁有二十九間麥芽蒸餾廠,一間半的穀物蒸餾廠(其中一間與愛丁頓集團共有),材料依舊不嫌多,只是如果不裝瓶,世人永遠不知。從去年開始,調酒團隊終於在約翰走路的品牌大帽子下,以「首席私藏精選」(Blenders' Batch )為名公開了秘密實驗成果,首發是調和了來自五間麥芽蒸餾廠、以首次裝填的波本桶熟陳後,再以裸麥威士忌桶作過桶至少六個月,今年的第三號(第二號不在台灣發行)則調和了來自三間穀物蒸餾廠,除了目前仍在營運的二間之外,還包括在2009年關廠的Port Dundas。

酒好不好喝屬於個人感官認知,但話題卻饒富趣味,我於第一號作品發覺極清楚的香草和辛香料等波本威士忌調性,第三號則是熟悉的穀物威士忌,加上兩支作品中隱約可見的約翰走路背景,相當有趣。根據規劃,「首席私藏精選」未來每年推出約三個限定款,發售的市場不一,但每一款都是實驗成果的展現,不僅突破百年老店窠臼,也讓我們有機會一窺調酒師的奇思異想。

除了調和式威士忌,下一篇便來看看全球銷售量第一的格蘭菲迪調酒師玩出什麼新花樣。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