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雞酒廠.jpg

熟悉蘇威的我研究美威時,最大的障礙在於品牌與酒廠不容易搭上線,譬如以下8個品牌:1. George T. Stagg、2. Colonel E.H. Taylor、3. Early Times、4. Old Forester、5. Knob Creek、6. Booker's、7. Elijah Craig、8. Evan Williams,光看酒標,根本無從得知1、2來自Buffalo Trace,3、4是Brown-Forman的產品,5、6屬於Jim Beam,而7、8由Heaven Hill所製作。這8個例子都還是大品牌,再談到層出不窮的craft distillery,或進一步冒險探詢酒的來源(全美的裸麥威士忌大部份都來自印第安納州的MGP酒廠,其中又以95%的裸麥威士忌為甚)以及「非蒸餾製作商」(non-distiller producer, NDP),那麼困難度將呈指數狂升。相較之下,蘇威簡單太多,酒廠名稱通常大剌剌的放在酒標上,只有非常少數的酒廠裝出不同品牌,就算加上IB也還好,因為也就那3、40家而已。

不唯我作如此想,連老美大概也受不了,因此主管酒類的「酒精與菸草稅務貿易局」(The Alcohol and Tobacco Tax and Trade Bureau, TTB)於今年(2019)提出修正草案,修正的方向包括:

1. 所有的波本威士忌必須在50加侖上下的橡木桶內熟陳(用以防制許多工藝酒廠利用小桶來加速熟陳)

2. 若拿波本威士忌利用其他木桶做過桶、換桶處理,則不能再稱為波本,而是"specialty spirit"(更清楚的規範「波本」的使用)

3. 酒標上必須明確標示原始的酒液是在哪一州蒸餾 (用以追溯蒸餾地,尤其是NDP)

4. 威士忌若符合某一特定類型的標準,則酒標上必須註明是哪一種類型,田納西威士忌除外(拒絕模糊)

5. 明確定義"barrel proof"、"cask strength"、"original proof"、"original barrel proof"、"original cask strength"以及"entry proof"等名詞的使用(建議蘇威也跟著定義)

6. 廢除"produced by"的模糊標示方式,改用"distilled by"以及"bottled by"(讓NDP無所遁形)

Eddie Russel.jpg

藉著與「野火雞」蒸餾大師(Master distiller) Eddie Russel的餐敘時間,我將上述草案內容給Eddie過目,他一條一條的仔細端詳,一條一條的說讚,原因很簡單,「野火雞」是一間自釀自蒸波本和裸麥威士忌的老字號蒸餾廠,如果法規上能做更清楚明白的規定,杜絕一切魚目混珠,對酒廠來說當然是有利無弊。也因此他順便批評了幾間大酒廠的原酒來源,還透露美格(Maker's Mark)的前廠長(?)在肯塔基州也開了一間專賣原酒的酒廠。這種酒廠只需負責蒸餾或熟陳,無須考慮後續的品牌行銷,在市況好的今天獲利可期。

老T P Ripy 酒廠.jpg

上述現象有其歷史淵源。美威在南北戰後的「鍍金年代」開始,批發商或精餾者(rectifier)四處收購小型蒸餾廠製作的新酒,混合後重新蒸餾、摻料、調和再裝瓶銷售,這種威士忌因價格便宜,市佔率高達75~90%,且由於利益龐大,因此與政治發展出糾葛不清的關係。即便老羅斯福總統於1907年簽署「潔淨食物及藥物法」,繼任的塔夫總統再於1909年規範包括波本、裸麥等威士忌類型的定義,但凡是使用穀物釀製的酒-不管是不是自家蒸餾-都仍可稱為威士忌,讓許多NDP的品牌一直到今天依舊活躍在美威市場。

其實這種現象不唯美國獨有,全球所謂五大產國中,就只有蘇格蘭習慣拿蒸餾廠名稱作為品牌,而蘇威規範中也只規定若以蒸餾廠名稱作為品牌名稱時,酒必須全部從這間蒸餾廠製作。所以,到底「野火雞」是蒸餾廠名稱還是品牌名稱,對習慣從蘇威角度思考的我來說有不得不一探究竟的壓力,但是對老美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基本上,美威是只認品牌不認酒廠的。

老Ripy裝瓶.jpg

只是為何我會如此大驚小怪?因為在我的原本認知裡,「野火雞」就是一間蒸餾廠,但無論是官網、Eddie帶領的品酒會,或是發下來的小冊子,談論起酒廠的歷史時,都是從1869年由Ripy兄弟創建的Ripy Distillery開始講起,而後快速跳到禁酒令時期,酒廠持續少量生產並由Austin Nichols經手賣出作醫療用酒使用……「野火雞」的名稱都沒出現。等到禁酒令終止後6年,酒廠的executive(經理?)Thomas McCarthy和朋友在南卡羅來納州的莊園參加獵野火雞活動,被要求帶瓶酒過去,他順手從酒廠拿了一支沒有經過稀釋的101,居然頗受獵友們的好評,隔年獵友指名要他帶「野火雞」,所以乾脆在1942年正式裝出了這個品牌……而後Austin, Nichols & Co在1970年代買下了酒廠,1980年賣給了保樂力加,Campari在2009年接手後,投資1億美金整建老Ripy酒廠,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新酒廠Wild Turkey Distillery Co.,對,不是Wild Turkey Distillery。

解決了名稱之謎,接下來談談製作。幾個有趣的觀點簡述如下:

Mashbill.jpg

1. 穀物配方: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許多蒸餾廠都不願公開穀物配方,「野火雞」傳承的穀物配方只有波本和裸麥威士忌兩種,同樣不願公開,只承認「玉米(或裸麥)含量比法定規定稍微高一些」,但Eddie私下透露,網路上都可查到「相去不遠」的資料(波本威士忌:75%玉米+13%裸麥+12%麥芽;裸麥威士忌37%玉米+51%裸麥+12%麥芽),我拿出Tasting Whiskey書上的配方餅圖給他看,他不置可否。此外,Eddie提到裸麥是一種不好處理的穀物,加水加熱糊化後黏性較強而清理不易,10年前裸麥威士忌沒人要喝,所以每年只做2天,今日的裸麥威士忌因復古風吹而鹹魚翻身,酒廠每個月做2天,但是量還是不高。

Yeast masher.jpg

2. 酵母菌:「野火雞」擁有自家的酵母菌,而且廠內也有個小lab,用來檢驗、培養酵母菌,這一點很有意思。不清楚美國的威士忌酒廠有多少比例使用自家酵母,但老酒廠喜愛談傳統,一代一代的酵母持續繁衍,成為最重要的酒廠風格塑造者。「野火雞」目前擁有23座發酵槽,每座容量約10萬公升,而且全都是開放式,因此我在品酒會時舉手發問,如何在72小時的發酵時間中防制雜菌污染?Eddie回答,酒廠在雜菌易於生長的夏季停工歲修,用來清理消毒,另一方面酵母菌也必須十分強壯,足以和雜菌搶食糖類。私下猜測,酵母菌的投入量也是關鍵因素,可能分批投入。

Wild Turkey fermentation tanks.jpg

3. 酸醪(sour mash)製程:剛接觸美威的時候,我為sour mash困惑了許久,因為加入的液體有許多奇怪的名詞:stillage、setback、或更困惑人的backset,而且品牌行銷喜歡將這個製程與發酵風味牽扯在一起,讓當時的我-很顯然還有許多現在的酒友,誤以為是將部分發酵完成的wash保留下來(含活酵母),加入下一批的發酵。不過也不能怪我們會搞混,「野火雞」的官網居然也這麼寫,所以與Eddie餐敘前,我抓緊時間立即提問。Eddie很明確的說明,sour mash是將蒸餾後的酸性液體-不可能含任何活酵母,加入下一批wort一起發酵,因此官網的解說是錯誤的。就我的了解,酸醪製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發酵液呈微酸性,一方面有利於酵母菌的繁殖,一方面抑制雜菌生長,而且還可以節省用水量,一般酒廠的酸醪製程使用約25%的setback,「野火雞」的使用量約33%。至於不加setback的話,就稱為甜醪(sweet mash)製程,而為了能讓發酵順利進行,可能必須投入較多的酵母菌以抑制其他菌種的繁殖。所謂「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Column Still.jpg

4. 蒸餾:正如我曾寫過的金賓和美格,美威常同時採用柱式蒸餾器和稱為doubler的壺式蒸餾器兩種(壺式蒸餾器也可能是thumper,但非常罕見)。「野火雞」從柱式蒸餾器取得125 proof的低度酒,再利用doubler提高到130 proof,Eddie對這一點十分自豪,因為新酒的酒精度比法定的160 proof低上許多,可據此保留更多的同源物(congener)。心直口快(惹人討厭)的我提問,這不是跟金賓差不多嗎?Eddie大吃一驚,馬上拿出手機向酒廠求證,不一會兒,他讓我看回覆,果然金賓從125提高到135(美格:120 →130),我也感覺奇怪,因為Eddie後來說他和金賓的Fred Noe交情不錯,兩家人時常一起BBQ,若是如此,怎麼會不知道呢?
蒸餾的問題沒那麼單純,我理解柱式蒸餾器的原理和方式,但很好奇doubler如何取出高2.5%酒精度的新酒來,是不是和我們所理解的取酒心作法相同?若是,酒頭酒尾又如何處置?這個問題我另發信請教Eddie,但至今尚未接獲回覆。

倉庫 1.jpg

5. 熟陳與倉儲:「野火雞」使用的橡木桶全來自我曾造訪過的Independent Stave Company(ISC),桶板的燒烤程度全都是第4級的Alligator char,而邊板則是第3級。在2004年以前,「野火雞」都是將130 proof的新酒稀釋到107 proof,2004~2006之間提高到110 proof,2006年以後則是目前的115 proof,至於法定的入桶酒精度不得大於125 proof,而業界慣用120 proof。使用較低的酒精度入桶,根據官網,主要目的是減少裝瓶稀釋用水,保留更多的原汁原湯,但為什麼在2004~2006年間提高?猜想是高酒精度產品的需求。經2010年重新打造後的「野火雞」擁有自動化的木桶運送機械,將木桶放置在七層高度的倉庫內,共可存放2萬個木桶,由於數量多,並不會作各層之間的輪換,據Eddie的了解,也只有美格會這麼作。至於上下層木桶熟陳酒精度的變化,Eddie解釋,上層木桶的酒精度會提高,中間層大致保持不變,而下層則下降。
 

野火雞品酒會.jpg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