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MA.jpg

第十六屆MMA 2018終於在2019年的3月底公佈了,其結果雖說不出所料,卻仍叫人大吃一驚,因為除了8面金牌全由KVL包辦之外,在分項獎項中,更拿下2個Supreme Winners、1個Best Natural Cask Award (Ultra Premium)以及4個Best Sherry Cask Awards (Premium)。細數金銀銅牌總共164款酒款中,KVL共計17款,加上9款的OMAR,獲獎率近16%,怪不得FB上的威友們沸騰討論,當然也免不了的流言酸語。

我於2006年的第四屆起開始關注MMA,看著它的盛極而衰(容後談),想,也許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這個組織及競賽,所以整理一些心得供大家分享。

Malt Madness.jpg

一、麥芽狂人組織

說到MMA就必須從1997年成立的「麥芽狂人」談起,或早2年的Malt Madness網站。「狂人」組織剛開始只是在網站上的小眾討論,也順勢發行了網路E-zine,在千禧年前後,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威士忌愛好者逐漸注意到這個網站,也建立起評分記錄。等法國佬Serge Valentin在2001加入後,「狂人」的人數來到12位,涵蓋了澳洲、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德國、印度、英國等,而且即便12人很具有「圓桌武士」的象徵意義,不過組織仍持續擴大,並在2003年首度舉辦第一屆的MMA。接下來的一、二年間,我們熟悉的幾位威士忌名人陸續加入,譬如姚和成(K大)於2004年加入,Charles MacLean、Dave Broom和Martine Nouet則於2005年加入,等到2011年,「狂人」的總人數來到34位,分布在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荷蘭、義大利、瑞典、希臘、南非、比利時、瑞士、印度、新加坡和臺灣等幾個威士忌消費大國。

至於MMA競賽,可能是最受矚目的非營利性質類競賽,最初的起源在於狂人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國際上的烈酒競賽,因為大多數獎牌和獎項都是由威士忌行業的成員所頒發,競賽結果成為成行銷宣傳材料,導致這些競賽常勝軍的風味並不完全符合消費者的喜好,所以立意將主導權拉回到消費者。當然,這群狂人再怎麼狂,也知道舉辦大規模的民調普查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將評審留在組織內部,但嚴格限制評審不得從事威士忌相關行業,而且也不像其他競賽舉辦頒獎典禮,而僅僅在網路上公告結果。

Malt Maniacs.jpg

二、MMA競賽

1. 參賽

MMA歡迎全球各地所有的參賽者,無論是蒸餾廠、裝瓶商、酒專、酒吧、個人,只要願意送酒皆來者不拒。最重要也是和其他烈酒競賽最大的不同是,MMA不收取任何費用,參賽者只需送1瓶即可,不過運費、保險費和進口稅金仍須由參賽者負擔,而每個參賽團體或個人最多只能送出3款酒。

由於是業餘團體,所以網站上找不到嚴謹的辦法,不過在過去是每年五月開始,主辦人透過信件及其他狂人發布邀請訊息,九月完成收酒並分裝,十月寄送,評審收到樣品之後,以一個月的時間品飲,再將評分提送給主辦人,經統計整理之後,十二月公佈。也因此每年到了十二月,全球的威士忌愛好者都翹首盼望獎項的公佈,尤其是送酒參賽者,更是希望自己的酒款能飛上枝頭作鳳凰。當然,獎項公佈後餘波盪漾,近年來更有許多酒友針對評分進行統計分析,呈現百家爭鳴、眾聲喧嘩的氣氛。

不過,這個行之有年的辦法和時間點,在2017年因無人接手擔任主辦而延宕,甚至一度傳出停辦的消息,雖然最終還是有人挺身而出,但整個作業都因此而延遲,直到2018年3月初才公佈獎項。便因為作業延宕,2018年的第十六屆也跟著順延,如果還有後續,猜想應該按照這個步伐繼續前進。

2. 評審的組成

評審團在每年的四月組成,主辦人以email探詢所有狂人的意願。成立初始的構想是由至少12位狂人自告奮勇的擔任評審,不過每一屆的評審人數多少有些變動,譬如在2010年原本有14位評審,但因為酒款多達262瓶,導致3位評審中途退出,同樣的情事發生在2017年,1位評審退出由9位完成。會發生評審團不固定的原因,在於所有的狂人都有正職工作,不一定能騰出整整一個月或更長的空閒時間,而且在評審期間一旦發生任何意外變故,譬如感冒、生病等等,都可能被迫退出。另一方面,評審工作不僅無酬,還必須自行負擔樣品寄送費用,這筆費用依距離、國別而有所不同,加上進口關稅可能超過500歐元,由此可知評審工作確實是做功德。

3. 評審

主辦人完成收酒之後,將酒分裝入50ml.的小瓶,標上編號,再郵寄給評審。所有的酒款名稱只有主辦人知道,編號上無任何有關酒齡、桶型的線索,不過主辦人可依據桶型、有無泥煤給予評審建議品飲順序,但評審仍可按自己的習慣來進行品飲,得等到交出評分之後才可取得酒款資料。

有關評分作業,在2016年的13屆以前都採用平均方式來計算,雖然不斷有異議,包括刪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但一直不為所動。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官不同、喜好不同,評分當然可能出現極大落差,站在尊重每一位評審的獨特性的立場,不應該輕意抹去任何一個分數,除非評審自承在某段時間內身體有異而導致分數不準。但另一方面,平均分數很容易被某個特殊分數控制,舉個極端例子,假若9位評審全給了90分,但一位70分,立即將平均拉下從金牌變為銀牌,說公允也公允,卻容易招致質疑,因此在2017年的第十五屆有了重大變革,採用中位數法,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評審都認同的分數作為獎項依據,2018年也採相同方法,未來是不是繼續採用?我們就看下去。

作為麥芽狂人,必須有著隨時接受考驗的心理準備,因此上述盲飲的樣品中,通常會插入一支不屬於威士忌的酒款。猜錯的狂人也不會被褫奪身份,只是分辨不出自己也會感覺臉上無光吧?

4. 獎項

從2011年開始,MMA不僅在網站上公告獎項資料,而且也提供每位評審的評分作成pdf檔供酒友下載,這種完全透明的方式,也是其他烈酒競賽遠遠不及之處。

最原始的獎項只有三種,分別為90分以上的金牌、85~89分的銀牌,以及80~84分的銅牌,80分以下的酒款不會被公佈,而後再依據酒款的類型頒給:

• Non-Plus-Ultra Award (本屆最高分酒)
• Best Natural Cask Award (使用未處理過的橡木桶熟陳)
• Best Sherry Cask Award (使用雪莉桶熟陳)
• 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 (使用特殊橡木桶過桶或熟陳)
• Best Peated Malt Award (使用泥煤麥芽)
• Thumbs Up Award (當年度的新裝瓶)

由於不同價位(酒齡正相關)的酒混在一起比較或有些不公,因此上面每一個獎項又依據酒款的價位,分別頒發給Daily Drams (低於60歐元)、Premium Whiskies(60~200歐元)以及Ultra Premium Whiskies (高於200歐元),如此一來,總共可能頒出18個獎項,但不一定頒足,而每一支酒也只能獲頒其中之一。

以上分類在歷屆中並非固定,評審團經討論後,可能會作些微的修改,譬如2016、2017年都取消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但增加了一個相當於年度總冠軍的Supreme Champion、Supreme Winner。

Malt Maniacs Awards 2018.jpg

三、評論

MMA競賽舉辦至今,持續堅持著盲飲和業餘傳統,完全不分產地、產區和酒齡,因而在酒友間博得「最公允」的美名。但十多年下來開始出現問題,包括:

1. 評審口味太好預測:我們必須了解,MMA的評審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在短時間內須嚐遍超過200款酒,有些評審甚至試過不止一次,試酒過程可說大量且密集。雖然分裝樣酒的主辦人會依據桶型、有無泥煤等建議評  審試酒的順序,不過通常還是口味較重的酒款能脫穎而出,導致歷年來的金牌得主若非重雪莉便是重泥煤,又或者是重泥煤的雪莉桶,而需要花時間來專注體驗的細緻酒款,譬如小家碧玉型的波本桶,便被淹沒在重口味之下。幾屆之後,這種趨勢已被看破,導致參賽酒的風格也趨於一致,近年來獎項公佈後幾乎無法造成太多驚喜(老實說,我於2015年以後便不想再關注了)。

2. 收酒困難:便由於獲獎酒款的風格太過一致,導致主辦收酒困難,許多過去支持這項競賽的酒廠已不再送酒。我們可以觀察到,近年來的OB核心款逐年遞減,多是讓人眼花撩亂的IB或是酒廠為某些酒專、酒吧或甚至個人所作的特殊裝瓶。2016年是個非常特殊的一年,一開始收酒很不順利,而且幾乎都是來自台灣,等酒收齊之後,台灣送出去的酒超過50%。當年評分90分以上的金牌破記錄的頒發了11面,但僅有1款是來自酒廠的OB,至於眾多銀牌中,據私下得知,甚至還有台灣某人將自己購買的酒,送出一瓶參賽,堪稱荒謬之至。

3. 商業模式入侵:比收酒困難更應該注意的問題是商業模式的入侵。便以台灣的Kavalan為例,自從在2013、14、15年連續取得1、2、3面金牌之後,2016年大舉入侵,當年11面金牌中有6面是Kavalan,而銅牌以上的Kavalan也佔據了23款。更恐怖的是,上面不是提到2016年台灣參賽的酒款超過50%嗎?根據公布的評分表,可看得出來自台灣的酒就有49款,所以必須思考,為什麼台灣的酒專、個人如此樂於參賽?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選酒的能力,而是一旦被評為金牌之後,身價立即水漲船高。MMA一向標榜非商業、純業餘且不收參賽費,所以參賽門檻極低,但也因此相對報酬極高,頂多損失一瓶酒和寄送費。只是這種被扭曲的結果完全違反了MMA的初衷,讓MMA成為鍍金的工具,也因此讓麥芽狂人們十分頭痛(2017年的Jury report中用了embarrassment這個字眼)。所以在狂人間也曾討論是否該禁止酒專、個人的包桶,但2018年依舊沒做規則,最主要的問題是如果少了這些酒,大概就辦不起來了。無計可施下,就算限制每個參賽者的送酒數量,但窮則變、變則通,更換不同身分照樣參賽,2018年的結果便是個好例子。

MMA以一介業餘團體,藉由網路無遠弗至的力量,早已將威士忌的知識、風潮推廣至全球各地,分屬各地的麥芽狂人也早已成為地區、或甚至全球威世紀愛好者衷心信服的人物,其影響力遠超過各酒商選派的品牌大使。可惜以上三大問題浮出之後,已不是端靠業餘團體的一片熱誠所能解決,事實上,好幾位一路力挺的大老都紛紛退出評審。在這種情形下,個人以為MMA已完成階段性目標,不如停辦,否則盡管堅持著非營利、業餘傳統,但極可能淪為當初力抗的烈酒競賽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