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bank品酒會.jpg

從歷史淵源來看,傳統使用的橡木桶無非是各種曾裝過其他酒種的木桶(波本、雪莉、蘭姆、葡萄酒等),由於運送這些酒到英格蘭之後,空木桶剛好移作儲存威士忌使用。傳言中某些曾裝載非酒類貨物(譬如漁獲)的木桶也被拿來重覆利用,但我猜測可能性不大,因為這類木桶如果不是為了盛裝液體而製作,通常不會考慮水密性,因此必須重新整理以避免漏酒,而且因為味道濃重,即便清洗也知道效果不佳。無論如何,法規上對木桶的使用並無太多限制,1988年的「蘇格蘭威士忌法案」(Scotch Whisky Act 1988)也只限定必須在小於700公升的wooden casks內熟陳3年以上,並沒有要求木桶材質(文獻上提到除了橡木,栗木chestnut也常常被使用),得一直等到2009年重新修訂法規才規定必須使用oak casks,不過愛爾蘭及加拿大的規範仍繼續使用wood,並未限定非得使用橡木不可。

很顯然,蘇格蘭威士忌業者在2009年以前的寬鬆條件下,可任意使用各種木桶,但是在單一麥芽威士忌尚未形成風潮之前,絕大部分的酒都用做調和,而既然最終都混調在一起,除非漏酒漏得厲害,否則毫無必要把酒從一個酒桶換到另一個酒桶。等到197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酒廠以蒸餾廠名稱推出裝瓶後,銷售競爭從品牌對品牌轉變為酒廠對酒廠,迫使酒廠開始思考各種裝瓶的可能性,其中之一,便是我們已熟知的「過桶」。

所謂過桶,原文稱為finish,顧名思義,便是將熟陳在某橡木桶內的酒液,灌注到另外的橡木桶內一段時間,而後再裝瓶銷售,所期盼者,便是熟陳最後階段的畫龍點睛。既然是「點睛」,便是希望吸收另外一個橡木桶的精華,以添加額外的元素,讓風味表現得更豐富、更有層次。這種顛覆傳統的方式到底是誰率先採用?我蒐集了兩間最知名的競逐者,盡可能地將歷年來曾裝出的酒款整理如下:

百富過桶酒款.jpg

Balvenie歷年來曾裝出的過桶酒款

格蘭傑過桶酒款-1.jpg

格蘭傑過桶酒款-2.jpg

Glenmorangie歷年來曾裝出的過桶酒款

從上表可以得知,如果沒有其他新增證據,百富的首席調酒師David Stewart應該拔得頭籌,於1983年成為採用過桶技術的第一人。可惜百富Classic酒標上並未標註木桶型式,更沒有任何有關過桶的說明,得一直等到1993年推出的Doublewood 12年才提到「雙桶熟陳」,卻也沒標示作法,如果光看酒標可能有點霧裡看花,就像早年我剛開始喝威士忌時,便誤以為這是調和了波本桶及雪莉桶的酒款。至於今日我們熟悉的'finish',第一次出現咸信是格蘭傑在1987所裝出的1963 Vintage 22年,正標上沒提,但背標卻清楚寫著"'finished' in Spanish Oloroso sherry casks for one further year";另外在1994年所推出的1975 Vintage,則頭一次在正標上標明PORT WOOD FINISH。由於比爾博士在1995年方加入格蘭傑,所以上述酒款都不是他的作品,不過自從比爾博士入主格蘭傑擔任酒廠經理,並於1998年升任首席製酒師之後,開始以「換桶系列」打響名號,酒廠火力全開的裝出各式各樣的過桶酒款,其中更包括了許多來自各國、不同酒莊的葡萄酒桶,一直到今天依舊樂此不疲。

百富Classic 18.jpg

格攔傑1963_1987-1.jpg

格攔傑1975_1994 Port wood.jpg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商業競爭好比戰場,所以爭奪第一的名號的確重要。在這場競爭中,不要忽略了UD (也就是現在Diageo的前身),雖然他們的過桶Classic Malts系列從1988年才開始裝出,但是他們在1982年尚未被健力士(Guinness)併購前,以DCL公司名稱推出The Ascot Malt Cellar計6款酒,其中Rosebank 8年、Linkwood 12年、Lagavulin 12年和Talisker 8年都是單一麥芽威士忌,有沒有可能也是過桶?我搜遍網路但毫無所獲,只好請人從內部打聽了。

Classic_malt.JPG

DCL於1988年推出的第一版Classic Malt (圖片取自Wikipedia)

過桶處理乍聽之下似乎簡單易懂,不過各酒廠的實際做法及採用之橡木桶均不相同,也幾乎不作詳細說明,讓我們無法探知其中奧秘,舉其所疑之大者討論如下。

一、過桶使用的橡木桶

最常見的是雪莉桶,但也包括波特酒桶、馬德拉桶、蘭姆酒桶、白蘭地桶、干邑桶等等,以及來自各地的紅酒、白酒、貴腐酒、冰酒等葡萄酒桶,也有採用全新橡木桶、水果酒桶(如南投酒廠)者,或罕見的換到水楢桶、波本桶甚至啤酒桶。但不是所有的酒桶都被允許使用,因為依蘇格蘭威士忌法規的規範原則,凡不屬於傳統使用的木桶都可能被禁止,如龍舌蘭酒桶或墨西哥辣醬Tabasco桶,而禁止的原因在於,法規規定除了水和焦糖著色劑之外,不得添加其他物質。其實仔細追究,這個理由有些牽強,各式木桶在填裝之前,殘存的酒液就算想辦法清除乾淨,仍有少部分(5~10公升)吸附在木質內,這些算不算被禁止的添加物?2016年格蘭傑發表私藏系列第七版Milsean時,過桶使用的葡萄酒桶重新進行長時、低溫的燒烤,讓橡木板上留下細微的糖結晶,審查時便引發一些爭議。

以常理判斷,為了達到添加風味的目的,過桶使用的橡木桶必須比原先熟陳的橡木桶具有更濃郁的風味,這個「先輕後重」的原則便是將波本桶換到雪莉桶、波特酒桶、馬德拉桶……的原因。但有原則就有例外,Springbank於2012年為酒廠Society裝出的14年,前7年在波特酒桶內熟陳,後7年則放在波本桶內,顛覆了既有觀念,猜想是波特酒桶的效果過重,所以藉助波本桶來中和。此外,也有換桶到相同桶型的案例,如Jim Beam在2016年推出的Double Oak,或是前陣子剛被引進台灣的南非穀物威士忌Bain's,都是放入相同的全新燒烤橡木桶(4年+?)及1st-fill波本桶(3年+年2)兩次,其目的不在添加新鮮的元素,而是以既有風味為基礎加強再加強。

雲頂過桶酒款.jpg

Springbank歷年來曾裝出的過桶酒款

基本上,過桶使用的橡木桶都會標示在酒標上,或釋放出新聞稿,讓消費者明瞭這種特殊做法。舉最常見的雪莉桶為例,許多業者可能會述明先前存放的雪莉酒種(Fino、Manzanilla、Amontillado、Oloroso、PX……),但通常不會解釋這些雪莉桶在使用前的處理,包括使用過的次數、每次使用的時間長短、是否專用於過桶等等。比爾博士處理格蘭傑12年風味桶時,他希望來自新酒、波本桶和風味的特色分別約為25、40和35%,因此全都選用first-fill的桶子,讓這些風味桶在短時間內(2年)發揮其影響力。但不是每間酒廠都如此透明,而且,這些風味桶使用後又何去何從?

二、過桶時間

一般而言,過桶時間都不會太長,短則3、5個月,長則1、2年,我曾聽說如果只是為了加深色澤,15天就可以達到目的。同樣的,酒廠通常不會掲露過桶時間,或模模糊糊的以「調酒師認為洽當的裝瓶時間」來回覆詢問。這一點我倒是認為合理,因為來源不同的木桶能發揮影響力的時間本來就不同,調酒師有權去控制、決定他認為巔峰的裝瓶時刻。

幾個月的過桶時間通常不會計入酒齡,稱之'finish'頗為合宜,但是如格蘭傑12年風味桶,以10年的波本桶再做2年過桶,如果不計這2年未免損失太大,又由於2年時間也夠長,為了與'finished'區隔,行銷人員另外創造出'extra maturation'的名詞。對於「過桶」時間超乎尋常的酒款,這個名詞十分洽當,我喝過一款Ben Navis 25yo Double Wood,將陳放了14年(1984/1998)的3桶波本桶勾兌後放入雪莉桶內12年(1998/2010),這麼長的時間實在很難稱之為「過桶」。至今為止最長的extra maturation應該是格蘭傑於2012年推出的Pride 1978,先在波本桶內熟陳19年,而後再放入法國木桐堡葡萄酒桶內15年,堪稱比爾博士入主格蘭傑後超乎異常又大膽的創作。

Ben Navis 25yo.jpg

在我們的想像裡,無論是finish或是extra maturation,後一段陳年時間應該都比前一段短,不過再一次,有原則就有例外,其中又以Springbank酒廠玩得最是瘋狂,不僅有兩段時間相同的酒款,2012年更裝出一支先在Refill波本桶陳放4年,而後換到1st-fill義大利Gaja Barolo葡萄酒桶5年的酒款,這……還能稱為過桶嗎?

三、過桶方式

將原先熟陳在波本桶內的酒液換到雪莉桶內,短時間內便可加深酒色並添入蜂蜜、乾果等滋味,但波本桶和雪莉桶的容量差別很大,不可能一桶換一桶,譬如Ben Navis 25yo Double Wood便是3桶入1桶,因此採用過桶處理的單一桶,可以憑藉橡木桶容量來推測合理的做法。

大規模的過桶,如百富12年Doublewood,是將波本桶與hogshead內熟陳12年的威士忌,勾兌後填注入Oloroso雪莉桶9個月,再移到大型融合桶作3~4個月的融合。這麼詳細的說明並不常見,不過大致可瞭解經常性進行過桶作業的大酒廠其作業方式和流程,包括過桶前後的勾對、融合都是免不了的。至於小酒廠或小規模的過桶如何做?尤其是單一桶?老實說,我們很難窺知一二。

四、神秘的過桶

正如我們所知悉,過桶目的在於添加更多的風味元素,但除此之外,是否也包含酒廠/裝瓶廠不為人知、或不想為人所知的祕密?

就算是規範最嚴謹的蘇格蘭威士忌,對於橡木桶也只有700公升容量的要求,並不需要告知消費者使用的橡木桶種類,遑論過桶。因此當我們看到酒標上標明American Oak、Traditional Oak、European Cask等等,或是Sherry butt finish,都是屬於行銷的一環,而且全都是酒廠的自由心證,消費者無從探究其真偽,只能採信任原則。

在眾多的酒款中,單一桶裝瓶最值得討論。為了取信消費者,單一桶裝瓶通常都會標註橡木桶的桶號,但由於法規並無任何規定,因此這些桶號只是酒廠/裝瓶廠作為酒窖管理之用。在信任原則下,我們相信同一桶號的酒全取自某一個橡木桶,但是桶內的酒液是否全程都在這個橡木桶內熟陳,同樣的,我們無從辨別。

假設-毫無隱涉的純粹假設:

1. 某一桶老酒的酒精度已經掉到40%以下,不甘心拿去調和,那麼換到某個吸飽年輕、高酒精度酒液的橡木桶,讓酒精度重回40%以上,然後裝出「具有年輕活力」的老酒;

2. 某幾個桶子因失酒、漏酒或angel's share量太大,導致裝瓶數量太少,乾脆併兩桶為一桶,而後以最後那一桶的桶號裝瓶;

3. 某些橡木桶因木桶品質不佳或疏於管理,導致陳年效果無法達到裝瓶標準,那麼換到具有濃郁風味的木桶,便可掩蓋掉過去幾年的不足;

4. Marketing:只要是Taiwan only桶,全給他過1st-fill sherry butt準沒錯!

以上全屬我個人的小人之心,相信不會有酒廠/裝瓶廠這麼做。
 

arrow
arrow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