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490期.jpg 

山巒起伏的蘇格蘭高地,湍流的菲迪河由東向西切割坎沃山丘,與杜倫河會合後轉向西北匯入斯佩河,豐沛的水源孕育的不僅是農業和畜牧業,雙溪所夾的山谷百年來不斷冒著蒸餾青煙。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羅馬立足於七座山丘,達夫鎮則建立在七座蒸餾廠」便成為當地居民朗朗上口的韻文,外地人開車沿A931公路進入小鎮,可看見大大的路標寫著「歡迎光臨達夫鎮—麥芽威士忌之都」。

雖稱「首都」,城鎮的規模卻小得可憐,人口不足二千,數量遠遠不及山丘上遍佈的黑面綿羊。不過小鎮的歷史可上推千年,鎮上最古老的建築為西元六世紀興建的教堂,當時屬於蘇格蘭十三個主教轄區之一,其舊地名為莫拉克。到了十九世紀初,綿延多時的「拿破崙戰爭」結束,蘇格蘭集結的兵團解役,曾任西班牙將軍並參與戰爭的Fife伯爵四世詹姆斯達夫為了安置卸甲歸田的士兵,出資在這個小村莊興建了住所並提供工作機會,爾後即更名為達夫鎮。

只不過韻文裡的七座蒸餾廠其實建廠時間差異極大。莫拉克(台灣稱作「慕赫」)成立於1823年,擁有達夫鎮第一張合法執照,而後得等到六十多年後的1887年,原先擔任慕赫經理的威廉格蘭特才興建了第二座蒸餾廠—格蘭菲迪,而後適逢蘇格蘭威士忌產業大爆發,短短十數年間陸續成立了百富、坎沃摩爾、帕克摩爾、達夫鎮以及格蘭杜倫等五座蒸餾廠,成為蘇格蘭蒸餾廠密度次高的地區。

在輝煌榮景不可限量的二十世紀初,蒸餾廠密度最高的是位在西海岸,具有外銷輸美港口優勢的坎貝爾鎮,極盛時擁有三十四座蒸餾廠,絕對是當時的「世界威士忌之都」。但曾幾何時,受到美國禁酒令以及大蕭條的影響,蒸餾廠關的關、倒的倒,目前持續運作的酒廠僅存三座。反觀達夫鎮,雖然七座中的二座蒸餾廠也因產業蕭條而關閉,但也有新蒸餾廠加入延續爐火,今天依舊保留了六座蒸餾廠,其中三座屬於格蘭父子公司,另三座則為帝亞吉歐公司所有,以密度言,稱之「麥芽威士忌之都」實不為過。

由於密度高,所以處處可見耳熟能詳的蒸餾廠。主要道路上最明顯的便是格蘭菲迪,因擁有全蘇格蘭第一間遊客中心,又是產量最大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廠,所以絕不會錯過;百富與格蘭菲迪比鄰而居,離開道路少許,以自種大麥、手工翻麥、專屬桶匠、銅匠和調酒大師等五大工藝而聞名;奇富隱藏在百富廠內較少人知,前年破天荒的為台灣推出第一款裝瓶而豔驚全球,追逐話題不斷。次要道路上,樹叢掩映著慕赫、達夫鎮和格蘭杜倫,其中慕赫蒸餾廠百年來遵循著奇特繁複的2.81次蒸餾工序,近兩年正式裝出核心系列酒款而聲勢正隆;相對之下,達夫鎮和格蘭杜倫名氣較小,不過使用蘇格登—台灣單一麥芽第一品牌—為歐洲及北美推出的裝瓶,便是來自這兩座酒廠。至於已關廠的坎沃摩爾同樣位在主要道路上,廠房供格蘭父子公司倉儲使用;早已拆除的碧帝伐克位在達夫鎮蒸餾廠旁,僅存麥渣處理設備;此外,若登上興建於十二世紀、但已頹圮的百富城堡,可以遠眺外觀完整的帕克摩爾,目前隸屬於愛丁頓集團。

自2000年開始,每年九月底鎮上都會舉辦斯佩賽威士忌嘉年華,時間湊巧的話可參加Dramble之旅。一杯威士忌為1 dram,而隨興漫遊為ramble,兩相結合,便是走到哪、喝到哪的「蒸餾廠走透透」活動。我到得晚,十月初慶典已結束,不過漫步在空晃的達夫鎮上,無論建築、道路都以花崗岩塊砌築,歷經百年風霜依舊保留著堅實、古樸的風貌。小鎮規模早在1839便已成型,以南北、東西兩向主要道路為主,交叉口豎立的鐘塔為當地最重要的地標,目前為小鎮的遊客中心。有趣的是,約莫在二十世紀初,當鐘塔作為市政中心使用時,竟然有居民在此進行非法蒸餾。為什麼不被發現?因為整個小鎮都瀰漫著蒸餾風味,往來的公僕如入芝蘭之室,當然久而不聞其香了。

我住了三晚的招待所位在百富蒸餾廠的側前方,從房間裡拉開窗簾便可看到掛在廠房斜屋頂上大大的BALVENIE字樣,加上塔樓建築和不停冒著煙的煙囪,對於威士忌的愛好者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近在咫尺的幸福?但我依舊存在私心,由於名字的諧音,我偷偷的將國內熟習的譯名「達夫鎮」換成「德夫鎮」,藉名傳情,將我的心與小鎮緊緊纏眷不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