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jpg  

TSMWTA七月份舉辦了一場很特殊的品酒會,酒款都很年輕,最高齡不過9歲,但是都裝在古早的1970、1980年代,反算其蒸餾時期約在1970年初。七款酒款分別為:
1. Balblair 5yo (40%, OB, +/-1980's, 75cl)
2. Glenfarclas 6yo "The John Grant" (40%, OB, late 1970, 75cl)
3. Deanston Malt 8yo (40%, OB, 1980's, 75cl)
4. Glenfiddich 8yo (Gradi 43°, OB, 1970's, 75cl)
5. Glen Avon 8yo (40%, G&M, +/- 1980's, 75cl)
6. Glengoyne 8yo (G.L.43°, OB, Black Label, early 1980's, 75cl)
7. Macallan 9yo, 1990/1999 (46%, Dun Eideann, C#26167-26168, 530 Bts.)

1960~1980年代堪稱是二十世紀的whisky boom,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濟復甦,威士忌的需求也逐漸提升。拜總出口量於1960~1970年間提高三倍的刺激,蘇格蘭新建了16座麥芽威士忌蒸餾廠以及2座穀物威士忌蒸餾廠,麥芽威士忌的產量提高三倍達8,000萬公升,而穀物威士忌的產量提高二倍約1億公升。雖然1970年代尾因石油危機、越戰結束導致威士忌需求反轉而開始蕭條,不過這是後話,這短短20年間仍創造出許多我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話題。

就從酒齡的標示開始說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知名酒評家George Saintsbury曾說過,威士忌"is good and drinkable from six to eight years old",但絕大部分的酒都未標示酒齡,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少數看到。譬如在1904年的某廣告中"Glen-Spey 'Guaranteed Six Years Old'3/6d",又或者是1906年的"Cambus Patent Still Scotch Grain Whisky 7 Years Old",Laphroaig則在1940s裝出了"Unblended 10 Years Old"。來到1960年代,市場已經出現30多種Single malt,但酒齡大致為8~15年,即使是大爆發的1970年代,The Scotch Whisky Industry Review 1976寫道:「最低裝瓶的酒齡為5年,6~8年最常出現,不過也常見10、12甚至15年」;Glenlivet當時的產品經理Russell Grant提到"…after 15 years the whisky may take on a flavor of woodiness from the cask and be spoiled." 總而言之,時代的氛圍是開始標示酒齡,但不會超過15年。

再來是Single Malt,大家都知道Glenfiddich在1963年首次將SMW品牌推廣至全球,但1963年以前仍有少數SMW裝瓶,絕大部分仍是調和式威士忌。歷史上來看,十九世紀中以前,由於玻璃工業尚未發達,在缺乏適當的盛裝容器之下,蒸餾廠並不直接賣酒給消費者,而是以橡木桶為單位賣給存在於蘇格蘭各地的雜貨商或酒商。這些橡木桶較小,從約30公升到100公升不等,酒客可以到店裡直接買酒消費,或自備容器去「打酒」。但由於橡木桶品質不一,酒質好壞起伏不定,全賴雜貨商或酒商的控管,一些較有良心的廠商為了確保酒的品質,將數種威士忌混合出售,成為調和式威士忌。很顯然,這種品質穩定的威士忌大獲好評,各式調和威士忌不斷出現在市場,一直到現在仍佔了裝瓶量的9成強。

至於SMW在1970年代以前仍十分罕見,格蘭父子在1902年便裝出少量的Glenfiddich,Glenlivet在1930年代也曾進軍美國,甚至Talisker在1954年便裝出了10年酒,不過量都非常少,以至於Decanter Magazine所出版的Harrod’s Book of Whiskies第四期寫道:「在1981年所謂的威士忌便是調和式威士忌,100瓶中只有1瓶是單一麥芽,而120間酒廠中只有一半裝過單一麥芽,且其中多半裝瓶量都少到無法引起注意,不過10年前更少,約僅有30間酒廠,所以10年來已經成長1倍」。當時的樂觀氣氛,預期單一麥芽在未來5年的銷售量每年成長8~10%,實際上卻超出預期。而且當景氣反轉時,調和商減少了購買量,蒸餾廠除了減產或熄火關燈之外,另一個選項便是自行裝出單一麥芽威士忌,也因此形成一股潮流,到了1990年代則勢不可擋。

最後是麥芽品種了。下兩表分別取自”Whisky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Elsevier, 2003”的第一、二章,因為作者不同,所以數據略有出入,但可以相互參考。1960~1980年間,主要的大麥品種為Golden Promise和Triumph,Spirit yield大約在390~415公升/噸左右。但是我們不是業者,不用去關心產能,我們在意的是風味。1970年代蒸餾的酒喝過不少,都可察覺與現代不同的風味,其中極可能來自麥芽。Golden Promise應該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品種了,雖然早就被取代,不過仍有非常少數的蒸餾廠繼續強調,譬如Glengoyne以及Macallan,其中Macallan約在1993、1994年便不再使用,不過以蒸餾時間來看,品酒會七支酒很可能全都使用Golden Promise。

大麥品種-1.jpg

大麥品種-2.jpg    

酒款環肥燕瘦,各展風情,其中Balblair 5yo 和Deanston 8yo最讓我驚訝,精彩的演繹遠超過新近裝瓶且酒齡較高的酒款,極可能是當時工藝水準和橡木桶品質較現代為佳,也有可能是瓶中陳年的效果。另一方面,Glenfiddich 8yo在品酒會中的表現不是很搶眼,甚至可清楚可感受到從來沒在這酒廠中發現的肥皂味,不過再次品飲帶回來的sample卻又有截然不同的風味,堪稱最多變的一支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